分享

我的孩子不会生活不会爱!

 珍爱地球wk5hq0 2019-01-09

沧海一声笑,金庸作品激发的是几代年轻人仗剑天涯的侠义精神。


朗朗书声起,学校教育的格局谋篇在于帮孩子探索潜在的自我价值。


侠之大者,非不食人间烟火。真实的生活,也不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开这么简单。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很多家庭,甚至学校,很大程度却为了“最强大脑”,而让孩子走上远离生活的缩水人生。

张女士:

女儿在家很少让她干活儿,我一直觉得很正常。但那天去超市买了很多东西,来回楼下楼上折腾了三四趟,真的很累。11岁的女儿站在一旁,好像这跟她没什么关系。那一刻真的觉得有点儿痛心,我们做父母的应该为此反思。


刘先生:

陪女儿上完课,顺便帮她一起打扫教室。发现他们都五年级了,课桌里乱糟糟的,什么垃圾都有,扫一遍下来能装下整个垃圾桶。这说明孩子们普遍不会整理东西、不讲究卫生。试问:每天面对凌乱的课桌,如何安放一颗安静学习的心?

 陆先生:

孩子考上另一个城市的大学后,我和他妈妈思念孩子,利用周末大老远去看他,带去很多好吃的,想给他个惊喜。不曾想,孩子见到我们后,淡淡的一句:你们怎么来了?看着两个月未见的儿子,搞得我们做父母的有些不知所措,很是扎心……



1


调查结果凸显问题严重

生活教育极度缺失


据权威机构对大学生消费理财调查报告显示,有38%的大学生,缺乏对学习和生活更好的规划,不会对生活费的使用进行更合理的计划和安排。这种规划能力的缺失,更多源于从小家长对孩子生活能力培养的缺失。


这反映出当下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老师和家长的关注点,都在孩子的学业和兴趣爱好培养上,我们的孩子离真实的生活太远,培养孩子在真实生活中的生存及生活自理方面的教育太少太少。


为了孩子的应试和考学,家长很少让孩子做家务、见到父母提东西不知道主动帮扶,孩子很少接受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生存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应该说,这是当今教育很普遍的现状——让孩子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上各类补习班或兴趣爱好班,却忽略了对孩子如何生存、如何生活、如何规划的教育。


2


家长包办代替太多

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岳坤:孩子的自我管理分为生活自理和学习自理两个方面。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一项面向小学四到六年级学生的调研中,针对孩子的生活自理和学习能力,提了如下几个问题:“是否会自己洗内衣裤?”“是否经常参与家务劳动?”“做作业是否需要家长陪?”


结果发现,即使到了六年级,自己洗内衣裤的孩子比例不超过一半,经常参加家务劳动的比例仅为21.6%,有17.2%的孩子做作业仍需要家长陪。对于这些9~12岁的孩子,“洗内衣裤”“做家务”以及“独立做作业”完全属于能力范围之内的要求。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因此在生活上大包大揽。但这些家长恰恰忽略了“生活即教育”,家长的包办代替不仅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发展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剥夺了他们对自己、对家庭甚至对社会负责的义务,反过来这种生活上对他人的依赖心理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能力。


因为一个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会很容易迷失学习的意义感,在学习上也常常离不开他人的安排和监督,这也是许多孩子努力拼搏考进了大学,进入高校后却开始虚度光阴的原因。


3


学习最终目的之一

是为了将来更好地生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 诸多案例反映的是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活力的缺乏,主要表现为孩子生活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计划性等素质的缺失。


生活力的核心,就是培养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在做事的过程中有计划独立性完成自己任务的能力。当下,孩子生活力匮乏主要是家庭教育的错位——父母过度注重学习成绩和学习力的培养,缺失生活能力的培养。父母认为学习好可以替代其他方面,把学习力和生活力对立起来,认为注重生活力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


如何提升孩子的生活力?


首先,家长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孩子的生活力,孩子独立自主、有计划地处理自己事务的能力。学习最终是为了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培养一个能适应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人。


其次,让孩子从容地、自主地成长。平时让他们做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公众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孩子从小就有好奇心,本来是喜欢劳动的。只是因为家长的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锻炼及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的机会,从而逐渐养成了孩子的惰性。


最后,父母要明确对孩子日常事务的具体要求,比如从洗袜子、倒垃圾开始,逐步到自己盛饭刷碗、出门自己收拾行李等。父母要尽可能地放手、放心,别嫌弃孩子干得慢,洗得不干净。任何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


4


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大道至简,大音稀声,家国情怀应该从了解柴米油盐开始。


史家教育集团副校长陈凤伟:看到38%的大学生不会对生活费进行计划和安排,我想到了女儿上大学第一学期没刷过给她办的“信用卡”。而是把积攒下的零用钱和压岁钱整理好,作为每月的生活费支出。这个习惯来源于我们一直让她自我管理压岁钱。


有了“压岁钱”的支配经历,女儿从初一到高三一直坚持做生活委员,每月负责收饭费都是上万元的,分文不差。管理班费,像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时,她负责做好采买的预算和支出,由此女儿学会了基本的财务管理。现在出国读书已经几个月了,她每月的基本生活费是持平的,额外消费做好限度,整体做好预算。



  • 孩子其实是有潜力的,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爱,是给孩子多种锻炼的机会、成长的权利。这样,孩子才会知道怎样去爱父母、爱家人。


  • 家长要注重孩子“家”的意识的培养,让他们从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和生活开始,逐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照顾家人、关爱他人的意识和情怀。


  • 事实上,孩子们特别愿意体验一些“厨艺”“家艺”“茶艺”活动,不是孩子们不喜欢,而是家长很少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 孩子最终将走向社会,他们的“家国情怀”需要从“了解柴米油盐”的秋毫开始,长大后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个大熔炉。

 “生活即教育”是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我们现在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不应该只是对孩子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注重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及劳动教育,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长大后能更好地独立生活,也是在为我们的社会培养更有责任心的下一代。



教育的目的不仅让人拥有知识,更让人拥有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粒沙子中看到风景、发现灵魂,懂得生活。


让孩子拥有智慧、拥有爱是智者之言,也是教育真正走向成功的内在归依。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