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风人文图典|“蜡烛”小考

 沪学 2019-01-09

19世纪末上海开埠后从英国伦敦舶来的“洋蜡烛”

中国社会近百年来形成过生日吃生日蛋糕和吹生日蜡烛的礼节

追寻“蜡烛”的历史,离不开对于先人“秉烛照明”的佳话。人们很早就学会了用火并发明了人工取火。火能够为人们提供热能和光明,扩大和延伸了人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古代最早的室内照明与取暖,是熊熊燃烧的火。在日常生活中,一堆火自然也成为我们先民活动的中心。许多氏族部落在生产劳动时,除了搜捕猎物需分散开来,其余活动无不围绕着一堆篝火来进行。在我们先民的住房里,“火塘”一般都置于全家活动的中心位置。大凡祭祖祀神、接待宾客和议事,都要在那里举行。

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在长期保存和传递火种的基础上,逐渐发明人工取火的方法——摩擦取火。人类发明人工取火以后,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靠火堆的燃烧来照明,直到新石器时代有了房屋建筑后仍是如此。在古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房屋内部地面上就有弧形浅坑——火塘;在火塘里生火,可以烧煮食物、照明和取暖是当时家庭生活的依赖。

清代的浇烛人,即制作蜡烛的手艺人

清末民初中国寺庙菩萨神像前供台上祈子——添丁进口的蜡烛台

在商周时期的文献中,没有关于灯的文字资料,却有不少“烛”的记载。《诗经·小雅》云:“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许慎在《说文》中解释;“烛,庭燎大烛也。”这种“烛”,还不是后世所指的蜡烛,实际上是一种火炬。在古文献记载中火炬有不同的名称,没有点燃的火炬,通称为燋;用于执持的火炬较小,称之为烛;放在地上的火炬较大,叫做燎;立于门外的称大烛,门内的称为庭燎,大烛和庭燎都是大火炬。这些火炬,都是用松、苇、竹、麻等材料做芯,外面用软植物纤维加以缠束,再浸以松脂或油脂做成。燃烧起来既明亮,又持久,移动也较方便;从照明意义上来说,比起火堆又进展了一步。

蜡烛是我们祖先的一件重大发明。据《漂粟手牍》说:“娥皇夜寝,梦升于天。无日而明,光芒射目,不可以视。惊觉,乃烛也。于是孪生二女,名曰宵明、烛光。”说烛是人天上来到人间的,神乎其神,似乎还带有几分仙气。

我国古代灯具所采用的燃料,有两大类:一类是燃油,一类是燃蜡,它们都以物质燃烧来产生光的。最早的灯具是燃油的,蜡烛出现较晚,统称为火焰光源。蜡烛,何时才开始出现呢?苏联西陀罗夫在他的著作《灯的发展史》一书中提到,约在2000年前一种半像火把半像蜡烛的东西就在古罗马出现了,这是浸过树脂并在外面涂了蜡的植物纤维。到了10一11世纪时,就已经开始用蜡和脂肪来制造真正的蜡烛了。我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才开始有蜡烛的呢?《西京杂记》曾记载:汉时,南越向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就有蜡烛。当时称之为“蜜炬”这说明西汉时南粤地区已知以蜂蜡制烛,曾向中原朝廷进贡,可以说蜡烛出现在我国的汉代。蜡烛之名,始于汉代。程树德《说文稽古篇》引《西京杂记》,“闽越王献高帝蜜烛二百枚,帝大悦。”程氏认为此乃蜡烛之权舆。王充《论衡》:“俱之火也,或铄脂烛,或燔枯草。”王符《潜夫论·遏利篇》:“知脂烛之可明灯也,不知甚多则冥之。”用脂作烛,当时该是制烛的一种革新,两书皆为东汉时著作,其时脂烛当为所习见。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其所著《检论·订礼俗》中说:“汉初主烛不过麻蒸,后汉之季,始有蜡烛。”殆为可信。

 民国初年的蜡烛铺,隔壁是棉花铺

《史记·甘茂传》;“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女说:‘我无以买烛,而予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所谓“臣闻”云云,虽不能说是实指,但烛作为商品在市场买卖,贫女无钱购买当为事实。汉代善说诗的匡衡,幼贫不能置烛,凿壁引光映书而读的故事,一直流传为勤苦学习的美谈。蜡烛到了唐朝,据现在的材料记载,晋州上贡的时候,贡品当中也有蜡烛,说明那个时候的蜡烛还是比较珍贵的。在唐朝的官员还专门设置一个官员来管宫廷蜡烛。到了唐代,宫中玩烛,更是花样繁多。“申王务奢侈,每夜宫中诸贵戚聚宴,以龙檀木雕成烛跋,童子衣以绿衣袍,系之束带,使执画烛,列立于宴席之侧,目为‘烛奴’。”(见《开元天宝遗事》)而一般贵戚显宦,往往尤而效之。时至宋代,用以制烛的还是蜂蜡。使用者仍限于富贵之家,官府还发给官员一定数量的蜡烛,用以办公,称为“官烛”,廉洁的官员,公事办毕,仍点油灯(《归田录》)。宋代以后,以虫蜡代替了蜂蜡,还有以石蜡为烛的,一直延续到近代。

1917年广州神龛前的蜡烛台

纵观蜡烛的发展史,唐宋可称极盛。其时不止制作精巧,品种也非常之多,除仙音烛之外,还有所谓金莲花烛、香蜡烛、九龙烛、绛烛、耐点烛、蜜蜡烛、灵麻烛等等。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邓州(河南)花蜡烛名著天下,虽京师不能造,相传是寇(准)莱公烛法。”古往今来,自从蜡烛走近我国民间的社会生活,关于蜡烛的习俗就一直史不绝书。

蜡烛进入我国人民社会生活之中,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蜡烛在古代毕竟是较为奢侈的照明用具,因而也就成了贵族们以之竞尚豪奢,夸耀富贵的物品。在唐代,借烛抒情之作,俯抬即是。如老杜的“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宿府》),飘泊西南,不胜孤独失意之感,情溢乎词。小杜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拳拳惜别之情,不能自已,蜡烛也为他流泪了。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灾泪始干”(《无题》),写无法摆脱的相思之苦,动人心魄。自元明而后,蜡烛的作用,逐渐为油灯所代替,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写蜡烛的少了,以灯写入作品的渐渐地多了起来。

1930年代上海出售长锭、蜡烛、锡箔等祭祀品的寿器店

1956年2月12日,春节军民联欢会的一个游戏节目:一口气吹熄所有蜡烛

1980年代浙江永康修蜡烛台的铜匠,现在该叫“非遗传承人”了

2018年12月20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