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神话的背后是历史

 我叫Godfrey 2019-01-09

财神究竟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没有其他作者可以像万志英这样对旁门左道在中国宗教中的地位进行如此深入细致的探索。这份言辞优雅的优秀研究著作涉及从宋朝到明朝的重要主题。”这是著名汉学家伊沛霞对《左道: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神与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评价。

对当代中国人而言,财神一直是家庭祭仪和新年礼俗中的标志性神祇,对财神的崇拜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尽管供桌上的财神神像十分常见,但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财神信仰根源为何。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著名汉学家万志英以大众或通俗宗教为大框架,审视了五通(财神)信仰的缘起和漫长演变。这份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的研究,充分展现了中国宗教文化中神灵的邪恶面,及其在道德上的暧昧与矛盾,使我们得以窥视不同时代背景对普通人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本书是一本深入研究中国宗教文化中左道之地位的著作。本书概述了从商代至明代中国宗教文化的主要发展过程,着重于中国宗教文化中的邪魔,那些在“命运”之外朝着不良方向引导人类生活的力量。万志英认为,中国宗教信仰和实践的历史过程呈现两种基本倾向,一方面是佞神和驱邪,另一方面是相信宇宙中道德平衡的作用,这两种基本倾向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并且两者都受到邪魔力量,即具有邪恶本性的神祇和精灵的侵扰。这两种根本倾向对中国宗教文化产生了持久影响。

希腊为何有这么多神

《神话与历史: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王以欣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汇集了忒拜战争、特洛伊战争、雅典与厄琉西斯战争、阿提卡的统一、爱奥尼亚人大移民等英雄故事,对古希腊的英雄、英雄崇拜、英雄谱系、英雄史诗、英雄时代等概念和相关理论做出了客观分析,是历史学、考古学、神话学、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等学术方面的力作。

本书探索古希腊英雄神话的历史基础、文化意义和社会功用,其具体的研究目标如下:第一,对英雄传说中所描述的远古历史事件的史实真相展开调查研究,如忒拜战争、特洛伊战争、雅典与厄琉西斯的战争、阿提卡的统一、爱奥尼亚人大移民等。第二,对英雄传说所蕴涵的有关希腊史前和历史时期的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如古代的风俗、制度和宗教仪式等展开分析调查。第三,对英雄故事的精神文化内涵展开分析,从中了解古希腊人的宗教信仰、世界观、伦理观、社会政治观和价值观等。第四,探讨英雄神话在古希腊历史时期的社会和政治功能。第五,作为这些研究得以展开的基础,对古希腊的英雄、英雄崇拜、英雄谱系、英雄史诗、英雄时代等概念和相关理论做出综述和分析。

人类想象出的那些神兽们

《神话动物园》(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兼具历史知识与动物学研究视野而又令人陶醉的著作,作者展示了自己历史学家与动物爱好者兼具一身的广博视野,摆脱生物学知识的羁绊,从更富有意义的“传统”入手对不同动物进行分类,为我们织就了一幅包含神话、历史、艺术、科学、哲学与文学的跨文化绣锦,给动物王国抒写了一封内容丰富、结构精巧的情书。本书是获奖图书《乌鸦之城》作者博里亚·萨克斯又一部兼具历史知识与动物学研究视野的跨文化著作。

作者认为:“我们在动物身上发现自我认同的一面与自我否定的一面。通过它们,人类得以建构集体的、宗族的以及个人的身份。正如保罗·夏泼德曾指出的,其他生物不仅使我们成为‘人’,还把我们分为女人、男人,日本人、美国人、墨西哥人,基督徒、佛教徒,艺术家、机械工,勇士、圣人、罪犯,等等。在人类文化遗产中,各类象征符号与故事里无所不在的动物意象证明了这一划分过程。我们通过巫术、比喻、想象与动物相融,人会长出尖牙,拥有羽翼,变成神祇、圣徒、骗子、魔鬼、小丑、同伴、爱人等。”

古人说话也这么不靠谱

“北京的前三门,中间是正阳门,东边是崇文门,西边是宣武门,凑巧的是,在北京建都的最后三个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元是至正,明是崇祯,清是宣统,各占了前三门的一个字。”这是命运?还是巧合?《中国古代的谣言与谶语》(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收集了历代相关的不靠谱说法。

中国古代的政治史,实际上是一部谣言史,形形色色的谣言,被野心家炮制,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他们搜罗穷尽,极尽附会,只为那天命所归的政治合法性。本书是栾保群先生将这些权力斗争中的谣言与谶语从史书中搜刮出来,按照时间、事件,写成一部别具一格的历史普及读物,正史野史信手拈来,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掀开极具迷惑性的预言面纱,揭露古代谣谶编造者的真正用意,并窥得谣谶在民间的流传与演变。

正如网友琴书堂所说:“但凡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各种不靠谱的谣言和‘都市传说’……活泼的语言,信手拈来正史野史,为你呈现从周到清朝的谣言和谶言的流变。”

从仪轨的转化上看历史变迁

受到中国信众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印度佛教逐渐演化为中国佛教。那么,中国佛教怎样在印度佛教教义的基础上吸收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发展出自己独具特色的教义?它的仪轨又是怎样在与中国其他宗教仪轨共存并相互影响的氛围中逐渐形成与发展?上述种种,都是摆在中国佛教研究者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中国佛教仪式研究:以斋供仪式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将佛教仪式二分为修持仪式和斋供仪式的基础上,以斋僧的各种表现形态为参照背景,利用敦煌遗书中的论义文、斋(意)文、变文和密教仪轨,辅佐以宋元以来民间流传的科仪、宝卷、意旨集等大量新材料,搭建起了佛教斋供仪式的组合结构,集中研究了道安三例、论义、唱导、斋意、俗讲、水陆法会、预修寄库等一系列中国佛教仪式核心问题,揭示了中国佛教仪式转变的历程,开拓了中国佛教研究的新领域,为理解佛教中国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