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发现了夏朝传世的官方文字——夏篆

 象牙文 2019-01-09
马贺山

一:历史上曾有过的事物,总会存在。

         在太阳底下,只要有杆,就会有影。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事物,总会存在,历史上没有的事物,不会出现,这可以被认为是一条朴素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哲理。如夏朝文字,只要夏朝有文字,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夏朝文字,如果夏朝没有文字,谁也不会发现,也不可能发现夏朝文字,事情就这么简单。继我发现了夏朝的出土文字—象牙文后,我又发现了夏朝传世的官方文字—夏篆,也许您不信,以为我是痴人说梦,胡言乱语,也许您会有疑问,会不会是在自我炒作呀,这出土和传世的夏朝文字,怎么都让你一人发现了,是不是贪天之功啊,你是谁?我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愚翁发现的这些文字是不是夏朝的出土文字和传世文字,我得出的这个结论是经过我的几十年的学习、探索、研究才作出的,是认真的,它是我大半生心血的结晶。您也许要问,我们的古文字专家和考古专家        为什么发现不了夏朝的出土文字和传世文字,我可以告诉你,他们认为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最老的文字,除此之外,没有比甲骨文再早再老的文字了,这种想法让他们成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人,既使你把夏朝文字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会承认。他们从来都不问问甲骨文这个孙子是从哪来的,他还有爸爸和爷爷没有,他们将甲骨文当成老太爷了。 

二:何为夏篆,夏篆有何特点,与大篆、小篆有何区别。所谓篆字,乃指官方文字也,夏篆,即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大篆,即周篆,周朝的官方文字。小篆,即秦篆,秦朝的官方文字。历史上对大篆是周朝文字和小篆是秦朝文字,无异义,只对夏篆有不同看法。

如: ' 夏篆,

传说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称也。从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则必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会夏篆之说,凡此种种,皆依托之伪说’。

愚翁对此种说法不敢苟同,其原因是,古代的专家学者作学问比较严肃认真,不象今天的某些自命不凡的大师,什么都敢说,说完又不负责任,象顾颉刚这样的历史学家,就公开否定东周以上无史,否定夏朝和大禹。郭沫若也对顾颉刚  的观点随声附和,认为商朝才是中国历史的开头,大禹是传说中的神人,夏朝有无文字还是疑问。[甲骨文字典]的主编徐中舒在[夏史初曙]一文中,也肯定的夏朝无文字的结论:他说,'传说中虞、夏文化分布之区,原与仰韶文化为近,古代虞、夏两族从黄土高原逐渐发展到河西、河东以及伊、洛、汾、沁之间,乃受龙山文化影响而形成二里头文化,当时应当还没有文字。不然,为什么他们的后裔,如匈奴,如越,都没有文字保存下来呢? 文字滥觞于大汶口文化,后来为殷商所继承,由巫卜这个集团的人,世代相续,沿袭使用,在使用中才逐渐发展起来。由于殷王每事都要一再占卜,无日不卜,无事不占,每次占卜都要把卜兆和所卜之事记录下来,以观验与不验。文字就是在这一班巫人手中,日趋纯熟,以至完备。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已备六书条例,这是武丁以后二百七十余年的卜辞。这已是殷代晚期,文字到这个时期才能达到成熟阶段。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没有文字出现,也是夏代没有文字的默证。”    以后,徐中舒和唐嘉弘二人撰写的《关于夏代文字》一文指出:夏代历史,文献多有记录,全盘否定夏代的存在,是没有根据的。夏代没有文字,人们靠结绳、刻木和流行图象符号记事和帮助记忆。再一次肯定了夏代无文字的结论。夏朝真的没有文字吗?到底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典籍上,有没有关于夏朝文字的记载呢,请看如下史书: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   ”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都提到了“仓颉造字”。尤其是汉代的纬书,也记载了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

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称:“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西汉《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史皇产而能书。”高诱注:“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故曰史皇,或曰颉皇。”许慎《说文解字·叙》也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在《春秋元命苞》一书中,记载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许慎《说文解字》:“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等等,许多史书上已作记载,看来仓颉造字是无庸置疑的,也是今天的某些人所反对不了的,尽管他们提出了各种借口,也无济于事,仓颉造字就是仓颉造字,中华民族的祖先仓颉早在五千年前,不仅造字,还整理了文字,还推广了文字,流传至今的[仓颉书],就是黄帝时代有文字的一个确证,这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至于夏朝有文字,史书上同样有记载,。[淮南子。汜论训]载:'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吕氏春秋。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于商’。这里的图法指的是图书,是法律文献,是约束天子的法典。从以上的引文中,我们可知:夏朝有史官,夏朝有书籍,夏朝有文字,这是不容置疑的。另外[尚书。多士]篇记载周公对商朝遗民说的一段话:'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从这里可知,殷先人的册、典是从夏朝那里继承并经过改造而后为商朝所用。[夏禹书]、[禹王碑]是夏朝文字,是夏篆。而我发现的传世的夏朝文字——夏篆帖,正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在这里,笔者愿多说一句,在世界各民族中,还未发现哪一个民族的古文字专家学者,对本民族的先民们流传下来的上古文字,采取大不敬的态度,信口雌黄,胡言乱语。而在华夏民族的不学子孙中,有人企图否定仓颉造字,否定夏朝文字,他们这么作的结果,是首先否定了自己,否定了自己民族的悠久的文化和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他们的影响和危害极大,应当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注意,切不可掉以轻心。   

三:夏朝官方文字与商周文字的关系

从文字整体来看,夏、商、周三代文字可成为祖孙三代,属于同    一个体系,一脉相承,同根同源,都来自于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来自同一个家族,属于近亲,是割不断的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近亲。为什么古代学者总是将夏、商、周三朝连在一起,相提并论,就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不可分割的东西,那就是相同的文字,相同的文化,相同的文明将它们紧紧的扭在了一起。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商朝的先民原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无文字,当成汤赶走夏桀之后,并没有继承和使用夏朝的官方文字,因为他们对文字文化并没有多少认识,也不重视,到了盘庚时侯,将都城迁至殷以后,才大范围的使用夏朝遗传下来的民间俗体文字,这也正是造成夏朝的官方文字与商朝的民间俗体字之间相差悬殊的真正原因,尽管相隔三百多年,夏朝的官方文字仍保留着比商朝的民间俗体字先进的优势,用一个不确切的比喻,尽管是三百年前的京城女子,也比三百年后的乡野丫头时尚得多,这正是为什么造成夏朝文字比商朝甲骨文进步的根本原因。

周朝的甲骨文是沿习和继承了商朝的甲骨文,并无多大发展。周人原是生活在岐水一代的姬姓民族,农耕发达,与姒姓同根同源,人少无文字,夏时使用夏文字,商时使用甲骨文,周武王讨纣伐商时,是打着奉帝命复有夏的旗号,当把商纣赶走,建立周朝的时侯,周天子又恢复和使用了夏朝的官方文字——夏篆,这就是周篆为什么与夏篆如此接近和相似的真正原因。    

四:从夏篆的成熟和进步看文字的发展

这些夏篆字体非常成熟,非常规范,笔道圆润,讲究对称,是一种非常进步的文字。而甲骨文则显得很原始、很落后,异体字很多,这正是民间俗体字的特点。文字和人一样,不进则退。不常使用,或很少使用,文字就会落伍,就会退化。尽管商朝有国六百余年,但在前三百多年里,商朝各王一直在东拼西杀,处于经常迁都的状态,商民族人较少,又是以游牧为生,无文字,又不重视文化,所以造成了整个夏朝文字的荒废。盘庚迁殷后,由于占卜的兴盛,这才让夏朝的民间俗体字派上了用场,将占卜过程及结果,用夏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才有了甲骨文。

夏篆帖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夏朝的官方文字的本来面目,它不但不比商朝甲骨文原始,落后,还比商朝甲骨文进步,成熟,美观,这在世界古文字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例。  

美哉  !壮哉  !夏朝传世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