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廊桥重生,延续一种挺立向上的力量

 来来永胜 2019-01-10

冲毁前的文兴桥

修复后的文兴桥

12月16日,泰顺的山间下起了小雨。


远山苍翠郁葱,嶙峋山石伴着溪水湍急而流。此时晚稻已被收割,田里留下一丛丛稻茬。


筱村镇枫林村被一阵鞭炮声和锣鼓声打破了寂静,乡民们不约而同前来参加文兴桥的“圆桥”仪式。田埂上、村道上、山坳间围满了四里八乡的乡亲。

曾家快用竹钉钉好最后一块桥板,完成文兴桥的最后一道工序。


当主墨师傅曾家快用竹钉钉好最后一块桥板,完成文兴桥的最后一道工序后,人们纷纷打开福袋,抛洒八宝,祈愿风调雨顺。


“文兴桥”的圆桥,意味着去年“莫兰蒂”台风中被山洪冲垮的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三座国宝级廊桥重生于世。

1

廊桥,属于乡土生活的一部分

文兴桥“圆桥”仪式现场。


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外出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


溪东桥、北涧桥、薛宅桥、仙居桥、文兴桥、三条桥、文重桥……百里岩疆之地,大大小小的廊桥像撒落山间的星辰,点亮了老百姓的生活。


文兴桥,始建于清咸丰七年,立于佳木葱笼之间,玉溪之上,长虹卧波,气宇轩昂。旧时百姓出行多涉水,没有桥,出行也变得举步维艰。于是,有人筹钱买木料、请师傅修桥。桥修好了,百姓的生活也跟着越来越好了。


廊桥不仅连接着村与村、县与县的要道,而且还连接着老百姓的“精神空间”。


“廊桥在我们这里很常见,从前在地里干完活儿经常从桥上过。”七十多岁的老人谈起廊桥,脸上漾开了花。她脸上的笑意似乎告诉我们,廊桥是属于一代代泰顺人的集体记忆。对泰顺人来说,廊桥是儿时散学归来的路,是夏日纳凉休息的凉亭,是被闹市包围交换农产品的集市,是乡民祈愿纳福的精神场所……


纵使岁月流转,廊桥在老百姓心中有着一种特殊的地位。它是一种最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城镇化发展的今天,廊桥接续着远去的乡愁,不仅连接着过去的地理空间,而且还绵延着当代人的精神空间。

2

救桥人、护桥人、修桥人

薛宅桥上,修复工作者顶着烈日工作。


2016年中秋,受超强台风“莫兰蒂”影响,泰顺县内普降暴雨,交通瘫痪,溪水猛涨,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三座廊桥相继被冲垮。


就在紧急时刻,一份《关于收集被毁廊桥木结构的紧急通知》刷爆了泰顺县非遗中心主任季海波的朋友圈。


一时间,悬崖边,山坳边,水塘里,到处都能见到打捞寻找木构件的人。“全民救桥”的战役打响了。


一个又一个地方地行走,一次又一次地寻找,一根又一根地搬送,不到几天的功夫,3座廊桥的95%以上大中构件均已找回。


薛外村村民薛细云的太公曾是修建薛宅桥的捐资人之一。72岁的他沿着溪流跑了2天,65公里路程,一直寻到了福建境内,搬回了100多个桥木小构件……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满脑子只有木构件”的季海波已经记不清他们的名字,有的乡民甚至送了木构件就匆匆走掉了。


此后,爱心接力源源不断,民间开始自发为修复廊桥捐款,淳朴的乡民总是盼望着桥能早日再起来。


历代地方上的乐善人士都以修桥补路为义举。我们发现,在诸多古廊桥边,有着不同年代修复廊桥的碑文,记录着修复始末和捐资人的姓名及银两数目等。


几百年间,廊桥旁的桥屋都住着守桥人,有的一守便是一辈子。


文兴桥的守桥人叫蓝振城,20年前他的母亲带着他来守桥。从30多岁的青壮年一直守到50多岁的老者,他守着这方山水,像守着自己的家一样。


在泰顺当地,每修好一座桥都要进行“圆桥”仪式。“圆桥”是一种民间习俗,只有圆桥了,桥梁才有了灵魂和生命力,才能交付百姓使用,庇护一方百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次文兴桥“圆桥”,再次见到了曾家快师傅。他依然穿着那身墨绿色的工装,看到修复如初的文兴桥,脸上笑意盈盈。


“每一座廊桥都是有生命的,桥和人一样,桥梁的木头经过风化也会出现问题,桥经过不断修复来延续它的生命。”曾师傅说,每修完一座桥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


廊桥是有生命的,它是救桥人不畏险途捡回来的,是护桥人年复一年守护住的,是修桥人寒冬酷暑挥汗如水通过智慧打造出来的,更是一代代泰顺人接力传承下来的。


3

廊桥启动“智能保护”

修复后的薛宅桥(左);修复后的文重桥(右)

3月25日,开始施工;

7月11日,牛头梁归位;

7月12日,三节苗归位;

7月13日,属架归位;

8月10日,廊屋归位,

8月25日,椽条归位;

9月10日,栋梁归位;

9月21日,瓦片归位;

10月4日,最后一块挡风板归位,桥本体修复完成

……


修桥的每一步都计算好了日子。整个修复过程采取“图纸 修复现场 专家 传承人”的修复模式。


捡回来的木构件需要经过专业仪器进行检测、甄别、编号归位。专业人员对木构件进行了非常仔细的“体检”,精确地勘测、设计、施工,争取每一根木料都能够恢复到位。


区别于以往的落架修复,这次修复依照文物修复技术要求,采用传统技艺将原件“归位”,几乎是从零开始,所以挑战性极大。莫兰蒂的冲击,使得修复工作者们对于木料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在修复过程中也运用了一些新的技术。


省里的专家团队带来了应力波测试仪与阻抗仪,不断地对桥木进行勘探,为桥梁设计取得最精确的设计。


“在此之前,桥梁修复都是传承人的知识和经验,现在我们加入了科学仪器,加入了科学测绘和感应,加入了智能保护。随着传统和现代的技术的结合,给后人文化遗产保护留下了扎实的数据。”季海波进一步解释道,当你站在桥上,我们的仪器就能知道桥体承受的重量,以及重量对桥体产生的变化,这些都会传输到数据终端。烟雾感应器、红外线感应器以及视频检测器也都出现在廊桥上。


每一步修复都很艰难,但对修桥及文化遗产工作者来说,不断地研究,不停地修复,才能无限靠近几百年前老祖宗的智慧。


4

联盟申遗,文化遗产保护永远在路上

闽浙木拱廊桥联合申遗官方网站正式上线。


山水之美,同者甚多,但廊桥之美,却难以复制。


隐于闽浙山区的木拱廊桥约有100座,既是综合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环境因素的产物,也是这片土地厚重深邃的文化景观。


20世纪90年代,闽浙两地的“木拱廊桥”,相继被列为县、市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21世纪,一批历史悠久、富有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木拱廊桥,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闽浙两省启动了“木拱廊桥”申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2009年,由泰顺县、屏南县、寿宁县等联合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


2012年,泰顺与景宁、庆元,福建省寿宁、周宁、屏南、政和等县联合申报的“闽浙木拱廊桥”被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7年7月,闽浙两省的七县政府(包括福建的周宁、屏南、政和、寿宁,浙江泰顺、庆元、景宁)联合组成了将“中国闽浙木拱廊桥”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推进机制,签订了《中国闽浙木拱廊桥保护与申遗联盟》。


联盟申遗,是闽浙两地共同的愿景。


2017年12月16日,在第七届泰顺廊桥氡泉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现场,现场万人签字助力申遗。“闽浙七县廊桥申遗联盟”继续合力推进申遗,整合七县资源和力量,传承保护好廊桥,延续廊桥精神。


联盟申遗,有没有盟主呢?


泰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雷全勉笑着告诉记者:“没有盟主,但泰顺作为浙江的牵头县,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廊桥联合申遗的担子扛起来,让深山里的廊桥走向世界。”


近年来,泰顺成立泰顺廊桥研究保护中心,设置“闽浙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安排专班、专人、专项推进廊桥申遗;设立廊桥保护站,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签订廊桥保护安全责任书等措施,在全县形成廊桥保护网络。


申遗之路任重道远,廊桥保护却永远在路上。


这一年,三座古廊桥重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泰顺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泰顺人爱桥、护桥,把廊桥视作精神的脊梁。“廊桥修复”所传达的挺立向上的精神成为泰顺人绿色赶超发展的精神动力。


飞跃山溪,跨越沧桑,古廊桥依然耸立在群山巍峨之间。站在修复好的文兴桥上,临风怀想,想着古人建桥时的种种情景,想着这片质朴土地的气息。


生活仍在继续,但“廊桥精神”却不随岁月流转,依然激励着后人,风里雨里,驰而不息。


小贴士

木拱廊桥

闽浙两地形状各异的廊桥

木拱廊桥,是一种“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而又独特之桥梁样式。因形似彩虹,又称虹桥和虹梁式木构廊屋桥, 因桥上建有桥屋,俗称“厝桥”。


由于通过贯木、编织的传统技艺手法,使有限长度和强度的圆木,组成了大跨度的木构梁架廊桥,得以飞越沟壑溪流,沿用数百年不朽,迄今仍尚存逾百座。被《中国科学技术史》称为“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的独特构造,可见有多珍贵。

闽浙木拱廊桥的遗产价值

闽浙共遗存约100座木拱廊桥。主要分布于我国闽东北及浙南山区,涉及闽浙两省的温州市、丽水市、宁德市、南平市、福州市及其下辖的十八个县。


闽浙木拱廊桥符合《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列入世界遗产标准的(i)(iii)、(v)、(vi)


(i)创造精神的代表作


闽浙木拱廊桥是在缺乏结构力学等基础科学支撑下,由中国古代工匠根据经验总结出的一种由短小木材构件通过榫卯搭接而成的具有一定安全性、科学性的木拱桥梁。


它以简单巧妙的结构形式解决了古代交通体系中因无法落柱且需跨越大跨度河流、山涧的问题,整座桥梁在仅使用木材的情况下实现了近四十米的大跨度,填补了中国古代大跨度木结结构技术的空白,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精神的代表作。


(iii)能为传衍至今的或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闽浙木拱廊桥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绘汴水虹桥在木拱结构体系上的相似性,是两者同属中国木拱桥体系的有力证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北宋时期木拱桥建造技术的先进和精湛,同时木拱廊桥在闽浙山区的大量遗存也为中国木拱桥建造技术的延续和演进提供了特殊的见证。


(v)是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由于不可逆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闽浙木拱廊桥是山地人居文化的杰出范例:

1、它在取材、选址、施工等方面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特征见证了古代山民长期与自然协调、斗争的互动过程;


2、它是闽浙山区延续至今的风水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是村落中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空间场所,是古代山村社会结构、经济组织、自我管理等乡土文化的映射;


3、闽浙木拱廊桥的存在和保护虽然承受着现代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但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象征意义。


(vi)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活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闽浙木拱廊桥作为聚落的“精神空间”承载着山村乡民趋福避祸、祈求平安的信念,与山地人居延续至今的民间信仰直接关联。

文字来源:第六届中国廊桥文化泰顺论坛专题报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