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廊桥“那些事儿”

 来来永胜 2019-01-10



▲文 l何奕敏

小时候跟随爸爸回老家看望爷爷,都是步行走山道,从仕本村往梨坪村有条古官道,这条古代主要交通要道必经那历经风霜雨雪,静静伫立于村头溪水之上的廊屋桥。由于位于闽东北地区的周宁县,境内溪流交错,山高林密,汊坑密布,沟壑纵横,在古代过溪涉水,全靠桥梁,因此境内古桥较多。在与屏南县交界的几个村庄,都遗存着古廊桥的身影。

  1  

在周宁县民间,人们把廊桥称呼为“厝桥”,或形象地称为“虾姑桥”。木拱廊桥在农耕时代,是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是过往乡间的行人旅途理想的歇息、纳凉、避雨的驿站,其建造技术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尤其是故乡礼门,后垅廊桥以其造型古朴、建造技术精湛而大名远播。

后垅桥  礼门乡后垅村

据史料记载,周宁县的廊桥始建于明代,现存最早的是纯池镇禾溪村的三仙桥,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不知有多少廊桥或毁于水火、或殁于人为,留下了桥殇之憾。2008年,周宁县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全县木拱廊桥仅存10座。分别是:后垅桥、登龙桥、竹岭桥、三仙桥、七仙桥、外店桥、院林桥、长峰桥、上坑桥、楼下桥。

竹岭桥  泗桥乡竹岭村

伫立于荒郊野外的、存量有限的廊桥也正在渐渐老化,或许过不了多久就消失不见了。那么,建造廊桥的技术传承下来了吗?2008年5月,周宁木拱廊桥的代表——纯池镇禾溪村的三仙廊桥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对加强廊桥的保护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周宁县有关部门的民间寻查,终于在礼门乡秀坑村找到了掌握一手木拱廊桥建造技艺的师傅——张昌智。原以为在周宁早已失传的古代廊桥建造技艺终于得以重现。那么,廊桥是怎样建成的?建造廊桥都有哪些工序?带着诸多的好奇和敬佩之情,在一个雨天,我们走访了礼门乡秀坑村、当今中国闽、浙两省掌握木拱廊桥建造技艺核心技术的主墨工匠之一——张昌智师傅,了解到许多木拱廊屋桥的建造技艺。

登龙桥  七步镇八蒲村

  2  

平时看着挺内向木讷、不善言辞的张昌智师傅一提起廊桥建造技艺这个话题,便侃侃而谈。话题就从建桥过程中很多关键的工序需要选择吉利的日子缓缓展开。

三仙桥   纯池镇禾溪村

建造廊桥,是村里的大事,建桥过程中很多关键的工序都需要选择好日子,也就是所谓的“黄道吉日”,如开工、上梁等是造桥最重要的日子,都需要预先选择。

观音桥  浦源

七仙桥  纯池镇桃坑村

建造一座型制庞大的木拱廊桥,需要耗费大量木材。木材准备差不多后,由主墨师傅根据测量的尺寸进行取材。比如牛头梁,是指拱架上的横置梁木,特别粗大,受力足,就像牛的头那般有力,因而形象地称之为牛头梁。栋梁的身份尤显突出,它在所有构件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选取栋梁有着相当多的讲究。栋梁并不需要非常粗大,所以不必到深山老林中费力寻找,但由于它地位重要,所以,选定栋梁要下一番功夫。被选中作为栋梁的材木必须长在洁净之地,如附近无茅厕或其他脏物,材木长相要好,其根部外方要有长势茂盛的嫩枝,代表此木“后代”兴旺。再者,栋梁所有者必须合家太平,主人要父母健在儿孙兴旺。在选定栋梁木和择定砍取吉日后,要整整祭祀七天,以示对栋梁木的尊崇。按照风俗讲究,栋梁砍下后不能着地,由有功名或富贵人士抬下山,用“木马”架着,表示对这根梁木的敬重。

前溪 木拱桥

院林桥  纯池镇

木拱廊桥拱架合拢是建造廊桥的最核心的技术之一,是整座廊桥建造是否成功的关键。拱架合拢时,要先将梁木用绳索捆绑起来,两岸拉绳索的民工在绳墨一声令下后,一齐放开手中的绳索,两岸拱架的梁木便合聚到一块。关于廊桥拱架合拢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话说某村的一座木拱廊桥正在进行拱架合拢,当两岸拱架拉好后,有一边的民工担心不能顺利合拢,过于紧张,正在犹豫不定间,绳墨情急之下,朝对岸大喊了一声:你们背后的山上有老虎下山了!对岸的民工大吃一惊,赶紧放掉绳索。说时迟,那时快,绳墨这边的绳索也在同一时间松手,于是两边的拱架得以顺利合拢。

虹桥

长峰桥  玛坑乡长峰村

张师傅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讲述,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当然,故事情节离奇惊险,而传闻却未必可信,却道出了木拱廊桥拱架合拢的艰险。


  3  

张昌智师傅今年69岁,曾经参与建造了至少5座廊桥,包括周宁后垅桥、川中桥、蕉城霍童百步桥以及屏南百乘桥的修缮等。2014年在北京刘妍博士牵线搭桥下,与德国某公司达成协议,为其建造一座四十多米长的廊桥,已经在2015年3月运抵德国安装完成。


2015年,他又接受山东青岛某公司的邀请,去山东建造一座八十多米长的廊桥,据说投资500万元,需工匠十几人协作,用时一年完成。在建造德国公司预定的廊桥时,张师傅的弟弟张昌仁、张昌亮做为徒弟,全程介入,目前已经掌握了廊桥建造技艺,接下来,他准备让他儿子参与山东青岛廊桥的建造,再培养一个接班人。


作为宁德市廊桥技艺传承人,周宁县礼门乡秀坑村的廊桥建造技艺传到张昌智师傅,已经是第八代了。而在偏远闭塞的秀坑村,关于木拱廊桥的建造技艺传承自哪儿,有多个版本的说辞。我觉得比较靠谱的版本是:该村某个前辈身怀虎桩拳技艺,外出行走江湖,在浙江某处遇到当地恶霸流氓正在欺负一个造桥师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个廊桥师傅感恩他的义举,把建造廊桥的技艺传授于他。

上坑桥  玛坑乡上坑村

秀坑村的木拱廊桥建造技术从第一代张新佑师傅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造寿宁县鳌阳镇仙宫桥开始至2006年第八代传人张昌智迁建屏南县清晏桥的300多年间,一共建造了包括浙江省泰顺县、庆元县、景宁县、政和县,福建省周宁县、屏南县、寿宁县、古田县、福安县、蕉城区等地的46座廊桥,包括目前状态保持良好,得到有关专家肯定的景宁县梅崇桥、屏南县千乘桥、寿宁县杨梅洲桥、政和杨源落岭桥、周宁县七步登龙桥等等。这些闽、浙两省重要的木拱廊桥都是秀坑村木拱廊桥建造世家建造的,包括多次更新、修建及迁建。多年来,在中国木拱廊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过程中,这个遗世独立,隐于乡野的偏远山村——秀坑村,因建造木拱廊桥技艺世家张氏而闻名于世。

楼下桥  礼门乡楼下冈村

从现代实用的角度来看,木拱廊桥已经失去了它原本作为乡间重要交通枢纽的作用,但是,正是这些如珍珠般撒落在乡间的木拱廊桥,让小城增加了些许人文气息,温暖了许多游子的心灵,也缩短了偏远小县城与世界的距离。木拱廊桥建造技艺这项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它的神秘面纱渐渐被揭开,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熟知。

福桥  纯池

那天,走出张昌智师傅家门时,门口的石墩上坐着几位满脸皱纹的老人,正兴致勃勃地闲话家常。老人们安详和悦、与世无争的脸,让人感觉到温暖平实、和蔼可亲。和大城市的另类时尚气息相比,这一切恍如隔世。在摩天楼林立、立交桥盘结、公交车嚎叫的城市里,廊桥技艺传承人多像一位隐士啊?

黄旗岭桥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安之若素,水落石出”。是的,安之若素、波澜不惊。屹立于荒郊野外的古老廊桥,就具有这样让人回味无穷的韵味。我由衷祈祷,愿廊桥技艺传承人能够安之若素,具有隐者心态,能为久居都市拼搏的人们安置一座精神家园。







出品:周宁县旅游局

总编:半边月

编辑:Ping菇凉~

投稿:675171083@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