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廊桥那些事儿

 杨步江 2019-05-12

小时候回老家看望爷爷,每次都会路过廊屋桥。周宁县境内山高林密,汊坑密布,沟壑纵横。那时,过溪涉水全靠桥梁,在与屏南县交界的几个村庄,都遗存着古廊桥的身影。

在民间,人们把廊桥称呼为“厝桥”,或形象地称为“虾姑桥”。在农耕时代,木拱廊桥是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是行人旅途歇息、纳凉、避雨的驿站。seo排名工具

周宁境内的廊桥始建于明代,现存最早的纯池镇禾溪三仙桥,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斗转星移,不知有多少廊桥或毁于水火,或殁于人为,留下了桥殇之憾。2008年,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全县木拱廊桥仅存10座。伫立于荒郊野外、存量有限的廊桥渐渐老化,或许过不了多久就消失不见了。廊桥建造技艺传承下来了吗?2008年5月,周宁木拱廊桥的代表——纯池镇禾溪三仙桥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对加强廊桥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经民间寻查,在礼门乡秀坑村找到了木拱廊桥建造技艺师傅——张昌智。

不善言辞的张昌智师傅一提起廊桥建造,便成了话痨。廊桥建造技艺的话题,在袅袅茶香中渐次展开。

建造廊桥,是村里的大事,建桥过程中很多关键工序如开工、上梁等都需要慎重选择“黄道吉日”。建造木拱廊桥需要耗费大量木材。其中,栋梁在所有构件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选取栋梁相当讲究,要下一番功夫。材木必须长在洁净之地,如附近无茅厕或其他脏物,长相要好,根部外方要有长势茂盛的嫩枝,代表“后代”兴旺。选定的栋梁木的所有者必须合家太平,要父母健在儿孙兴旺。在选定栋梁木和择定砍伐吉日后,要祭祀七天,以示对栋梁木的尊崇。栋梁木砍下后不能着地,由有功名或富贵人士抬下山,用“木马”架着,表示对梁木的敬重。木拱廊桥拱架合龙是廊桥建造最核心技术之一,是一座廊桥建造是否成功的关键。拱架合龙时,要先将梁木用绳索捆绑好,两岸拉绳索的民工在绳墨一声令下后,同时放开绳索,两岸拱架的梁木便合聚到一块。

张昌智师傅今年72岁,曾参与建造周宁后垅桥、川中桥、霍童百步桥等至少5座廊桥。2014年,有人牵线搭桥,他与德国某公司达成协议,为其建造一座40多米长的廊桥,于2015年3月运抵德国安装完成。在建造该廊桥时,张师傅的弟弟张昌仁、张昌亮作为徒弟全程介入,目前已掌握了廊桥建造技艺。接下来,他准备让儿子也参与廊桥建造,再培养一个接班人。

在周宁县礼门乡秀坑村,关于廊桥建造技艺最初传承自哪儿,有多个版本的说辞。比较靠谱的版本是:该村某前辈身怀虎桩拳技艺,外出行走江湖,在浙江某处遇到当地流氓欺负一位造桥师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受助的廊桥师傅感恩他的义举,遂把建造廊桥的技艺传授于他。从第一代张新佑师傅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造寿宁县鳌阳镇仙宫桥开始,至2006年第八代传人张昌智迁建屏南县清晏桥的300多年间,秀坑张氏师傅一共建造了包括福建、浙江等地的46座廊桥。多年来,在中国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过程中,秀坑张氏师傅,因建造木拱廊桥技艺而闻名于世。

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自古至今,其实家事就是国事,国务就是家务。在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家国情怀是儒家千年传统的传承,自古知识分子最推崇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国土和人民是国家的基本要素,没有生活在国土上的千千万万个人和家庭,就没有国家。

从现代实用主义角度来看,木拱廊桥早已失去了它原本作为乡间重要交通枢纽的作用,但是,这些如珍珠般撒落在乡间的木拱廊桥,为小城增加了人文气息,温暖了游子的心灵,也缩短了偏远小县城与世界的距离。

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在现代化的强劲进程中,当一个又一个火柴盒式的建筑群落在僻远乡野拔地而起时,人们面对这些千城一面千楼一面的新环境,突然觉得有种莫名的失落和怅惘。这种失落是什么呢?想来想去,我觉得是对田园牧歌式乡村生活的留恋和怀念,是难以割舍的农耕文化传承下来的那份乡愁。而木拱廊桥建造技艺这项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就是远走他乡的人们恋恋不舍的那份依恋、牵动游子心事的那个乡愁。

那天,走出张昌智师傅家门,几位老人坐在石墩上闲话家常。老人安详和悦、与世无争的脸,让人感到温暖妥帖。我突然感到:眼前这个偏远幽清的村庄,似乎有过许多绵长深远的故事,有过青春勃发的春意,有过低徊深沉的回旋。门前不远处的后垅廊桥,它的一端连着民族集体创造的成就,一端连着民族历史的渊源。而这样的故事和情怀,正在中国大地上涌动……(何奕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