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牲”字是个形声字。甲骨文①的左边是正面看的羊头的形象,上部是向下弯的一对羊角,中间是眼睛。为什么是一只眼呢?因为甲骨文已经不是图画了,而仅是象征性的符号,所以也不必画得十全十美。最下部的箭头形表示羊的嘴巴。若把甲骨文①楷化,那就应该写为“”。“”字的右边是“生”,“生”的下部的一条横线是表示地面,地面之上是长出的一棵草(或树苗),这就表示生长之义。但是“生”在“姓”中仅表读音。所以这个“牲”字是一个左形(羊)右声(生)的形声字。金文②把甲骨文左边的“羊”换成了“牛”;牛的两角向上弯,羊的两角向下弯,这是“牛”和“羊”二字在甲骨文中的根本区别,这好像是一条规律。③是小篆的形体,是从金文直接演变而来。④是楷书的写法。
“牲”字本义是指供祭祀和食用的家畜。现在我们所说的“牲口”,是指牛、驴、骡、马,可是在古代是指禽兽等动物。《明史·职官志三》中所说的“牲口房”,并非牛棚马厩,而是指收养异兽珍禽的处所。
请注意:“牺牲”一词的古今词义是不相同的,假若以今义释古义那就错了。古代的“牺牲”是宗庙祭祀用牲的通称,纯色牲(纯色牛或纯色羊等)叫做“牺”,体全的牛或羊等叫做牲,如《周礼·地皮·牧人》:“凡祭祀,共(供)其牺牲。”而今天所说的牺牲”则是舍弃、捐弃生命之义,如“牺牲生命”、“为国牺牲”等。
另外,古代有一种青铜作的酒器叫“牺尊”。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牺”字不能读xī(西),而必须读suō(唆),这是一种特殊读法。 ——左民安《细说汉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