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村名的由来 皇都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源自民间传说,既然是皇都,那一定与皇帝有关,这位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那是元朝末年,天台一带,时有祥云凝聚,有方士认为这是天子出世的先兆。当方士将这一现象禀告元朝皇帝,并言若想稳固皇帝的地位,必要除掉这位未出生的天子。 于是,大批官兵来到了天台,挨家挨户搜查,若搜到有孕妇的,一律格杀不论。当搜到西乡的一个小村时,屋里一位系着围裙的妇女,给元兵端上了一碗粥,喝完粥,元兵们就离开了,因为饿,大家就没有在意这位好心的妇女。没走多远,觉得不对,这位系围裙的妇女似乎有孕在身。当元兵返回村里,早已没有这位妇女的踪影了。在村民的帮助下,这位妇女逃离村庄,最后来到了安徽凤阳,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朱重八,也就是后来建立明朝的朱元璋。因为朱元璋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曾避难于此,这个村庄就被称为了皇都。 还有一种说法记载在《天台北岸陈氏宗谱》中。南宋时期,陈巽卿是一位读书人,后走上了仕途,为内阁学士。回乡之后,看着村庄四周一片平畴,从鹧鸪山发脉,至平原北面,骤然隆起,酷似一条卧龙。他赏识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在村中建造了二幢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民居,宛若皇宫,民间称其为皇都。之后,皇都就演变成了村庄的名字。 细细想来,这都是为皇都这一村名寻找一个理由,因为这样的村名在旧时毕竟是犯忌的。皇都村历来是陈氏的家园,陈氏一族迁居天台是在唐朝,皇都村的形成却在宋朝。陈熹纪为南京北关水门街人,唐咸通元年,任温州刺史。唐乾符元年,辞职还乡,为避战乱,途经天台时,至始丰溪北岸的鼻下,此处层峦叠嶂,状如狮鼻,于是迁居于此,称天台北岸陈氏,陈熹纪为天台北岸陈氏始祖,列第一世。 至第五世,陈氏出了一位进士,他就是陈元文。宋崇宁五年他得中进士,这是陈氏族人迁居天台后的第一位进士。后遭变故,族遂星散,分居各地。至宋理宗时期,陈氏已传至十一世,宋宝祐三年,陈一道和陈公道堂兄弟自鼻下迁城西皇稔,初居地称塘里陈,位于庙塘北岸。陈一道居皇稔之东,称东宅,陈公道居皇稔之西,称西宅。之后,渐渐形成村落,这就是现在的皇都村。堂兄弟俩人成为了皇都村陈氏始迁祖。 至第十六世,皇都村陈氏分为后陈和前陈,以横街为界,村北称后陈,村南称前陈。兄陈积,为后陈始祖。弟陈稔,为前陈始祖。
古祠古庙之风雨沧桑 皇都村地处天台西北部,西背鹧鸪山,东望紫凝山,地处平原,池塘棋布。村中居民均为陈姓,作为陈氏族人的聚居地,村中的陈氏宗祠有着重要的地位。清乾隆十年,在族长陈友兴的倡议下,建造陈氏宗祠。清乾隆二十五年,族人对宗祠进行了扩建。 祠堂坐北朝南,为四合院格局,门楼开三对门,正门两侧有一对石抱鼓,门楣上挂“陈氏宗祠”木匾,檐廊的斗拱精致绝伦,显示出木匠高超的技艺,中间的横梁上雕有双狮戏球图案。进门楼就是戏台,戏台面对正堂,正堂两侧建有厢房。戏台前挂有“千秋金鉴”木匾,这四字道出了演戏的目的,它既娱乐也教化,戏文中的悲欢就是千年来的镜子,折射出现实的情节,以戏为鉴是恰到好处的警言。 陈氏宗祠的正堂为追远堂,追远堂三开间,两侧设有耳房,各为一开间。站在戏台前就能看到追远堂门楣上挂着“奉政大夫”的木匾,始祖陈熹纪为奉政大夫,这是他的官名。追远堂匾额上方,还有一块匾额,题“内阁学士”四字,这是南宋时期,族人陈巽卿的官名,陈巽卿为陈一道的堂叔,当年他在村中建造的民居,现已片瓦无存。因为宏伟的建筑而使得村庄有了皇都的村名,这似乎是这幢建筑最大的意义,或许,这一结果当年陈巽卿也未曾想到。 皇都是一座大村,民风纯朴,庞大的氏族需要规范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传统的宗法社会中,家风家训是引导族人的人生理念,而族规则是规范族人的行为。陈氏宗祠内至今保存着一块石碑,石碑就立在追远堂右侧的墙中,石碑的题额为“合族公禁”,立碑的时间为清嘉庆元年。碑文内容有两部分构成,前半部讲述了公禁的必要性和意义,后半部为六条禁令。可见良好的族风是族人遵守祖训而形成的。 陈氏宗祠于2013年进行了全面整修,整修后的宗祠面貌焕然一新,两侧的厢房为单层七开间,东侧现为古农具展厅。展示的是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用具,那是先辈生活的影子,那些农具上还留有先辈的体温。西侧现为南拳纪念馆,展示了南拳的发展历史。 陈氏宗祠前的空地为当年的练拳场。村民陈庚生活在元末明初,为武举人,他所开创的南拳发展成为现在的皇都南拳。为抗击元寇,陈庚将学得的南拳传授给村民,并融入了天台民间拳术,形成了别具风格的皇都南拳,并世代相传,皇都南拳包括徒手拳和武械拳两类。兴盛时,村中曾出现家家习武、人人会武的现象。皇都南拳动作朴实,手法多变,步法稳健,以声助威,现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祠堂是族人祭祖的场所,庙宇则是村民敬神的地方。皇都村北边有一座古庙,称皇稔庙,相传皇稔庙始建于唐代。陈伯温为陈氏第十五世,元初他重建皇稔庙。皇稔庙供奉三皇大帝,即尧帝、舜帝、禹帝,三皇大帝掌管人间祸福、天神转迁、生死轮回诸事。皇稔庙内也供奉陈氏先祖。 每年夏至,时值麦收,人们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就有了祭神祭祖之俗。皇稔庙祭祀用的猪有不宰致死的习俗,据传陈伯温觉得用刀宰猪有些残忍,就想出不宰致死的方法,之后,周边村民也纷纷模仿,于是成为习俗。每年农历九月十三,为皇稔庙庙会,村里请戏班演戏三日,村民也可捐资加演,这几天也是皇稔庙最热闹的日子。皇稔庙在上世纪50年代末拆除了,上世纪80年代,村民在皇稔庙原址的东边重建,新建的皇稔庙称皇稔宫。
古街之繁华旧影 皇都村有一条古街,街不长,但旧时非常热闹。皇都在清朝立市,逢农历四和九为集市,称皇都市。街两侧商铺林立,每逢集市,村民沿街设摊,商贾云集。 皇都大街南北走向,穿村而过,街分为上街和下街两段,另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称横街。两街的交叉处称三角街,为最热闹的地段。民国时期大街两侧设有南货店、药店、豆腐店、米行、打铁店、剃头店等。远盛南货店较为出名,中药店就有绍南药店、绍杨药店、正全药店和中肯药店等。街中设有数家米行,同时还有柴行和牛行。前来赶市不但有附近的村民,还有来自新昌、东阳等地的百姓,他们将土特产挑到皇都集市出卖,换回日用品、百货带回家。临近春节时,柴行格外热闹,来自南山等地的山民将柴挑到皇都集市出卖。旧时的店铺现多已改建,但老街上,我们还能看到远盛南货店的店铺,三益供销合作社的建筑还在三角街的地方。 许多四合院民居就散落在老街两侧的各条小弄中。绍杨道地坐落在横街,拱形门楼别具一格,门楣之上饰有龙凤灰雕。丙章道地的石板门框颇为精致,院内的木雕门窗同样精美。十三间道地就在当年米行的边上。如今,许多旧民居虽已倒塌或改建,但村中的老人还能说出旧时建筑的名称,那是他们生活的记忆。民居之间,有数口古井,村民们世代喝着同一口井的井水,楼下里水井、大桥头水井和安塘水井依然井水清洌。 古老的村庄总存有几座古宅和古庙,它们之中隐藏着一些故事,有关村庄的,也有关村民的。皇都村那些古老的传说就留在了村中的那条老街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