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必秦汉,文必盛唐',开明代复古之先声,林鸿是谁?

 见素抱朴780 2019-01-10

说到明代以'宗法盛唐'为呼召的文学复古运动,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前七子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康海、边贡、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七子皆为进士,不满于当时流行的气格卑弱的台阁体,提倡学习秦汉、盛唐时期的诗文,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其理论主张被概括为'诗必秦汉,文必盛唐',实则是以复古为革新。前七子崛起文坛之后,其复古主张很快成为了文学思想的主流,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但实际上,早在他们之前,就已经有人标举盛唐之诗,提倡复古,并以盛唐诗歌为楷模进行诗歌创作,他们就是'闽中十子':林鸿、郑定、王褒、唐泰、高棅、王恭、陈亮、王偁、周玄、。十人皆是福建福州人,出自福州一府,作诗的旨趣相近,在洪武、永乐年间结社唱和,后人谓之'闽中十子',他们论诗宗法盛唐,偏重于艺术形式方面的学习。十子之中,林鸿的诗歌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可称为'十子之冠',其诗歌创作最能体现出闽中十子的特色与创作主张。这篇文章便带领大家通过林鸿探索明代复古的世界。

林鸿,字子羽,福建福清(今福清市)人,生卒年不详,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在世,其活动时间比前七子早了约一百年。林鸿诗集《鸣盛集》共收录诗歌五百四十三首。洪武初年,林鸿因《龙池春晓》、《孤雁》二诗受明太祖赏识,由地方推荐,被授予将乐县训导一职,后晋升为礼部精膳司员外郎,但不到四十岁就辞官还乡,归隐闽中。《明史·文苑传》说林鸿辞官归闽的原因是林鸿'天性倜傥,乐山水,好翱翔','性脱落,不善仕'。这一经历与40岁辞去彭泽令一职,归隐山林,写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经历相似。

《四库全书总目》中记载:'明初闽人林鸿,始以规仿盛唐立论。'在台阁体流行的明代初期,能突破台阁苑囿,提出学习汉唐优秀诗歌的主张,是非常可贵的。林鸿的诗歌创作践行着宗法盛唐的主张,具体看来,其诗歌体现的唐诗之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诗歌题材丰富,内容广泛

根据林鸿本人诗作《送黄玄之京》'予也夙颕悟,十五知论文。结交皆老苍,稚爪攀修鳞。冥心三十年,寻源颇知津。……三十为礼官,制作多述因。前年乞骸归,甘作隠逸伦',可将林鸿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三十岁之前的隐居时期,此时已开始诗歌创作;第二时期为三十到四十岁的为官时期,这一时期其诗作以应制唱和,鸣国家之盛为主;第三阶段为四十岁辞官归闽时期,在此时期林鸿与闽中文人交往频繁,互相赠酬唱和,形成以宗唐为基本特征的闽中诗派,与此同时他也结交了一些僧人道士。人交往频繁,互相赠酬唱和,形成以宗唐为基本特征的闽中诗派,与此同时他也结交了一些僧人道士。

仕隐兼具的人生经历为林鸿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不同时期的交友范围也对林鸿诗风的转变起着重要影响。在其为官时期,交往对象主要是在朝同僚。明王朝的建立,结束了异族统治与元末的动荡局面,国家呈现出安定复苏的新气象,此时林鸿的诗中透露出歌颂国家兴盛的意味,写得华丽流美,如《金门待漏送别》

迟迟晓箭促铜龙,紫陌鸡鸣夜欲终。傍院梧桐蟾影没,拂墙杨柳露华浓。

暗闻玉佩千官集,仰觐天颜万国同。朝罢归来晴旭上,都门送别意匆匆。

拂晓时分,漏壶中计时的晓箭催促着宫门打开,路边鸡鸣起伏,梧桐的阴影随着黎明的到来渐渐隐没,依依杨柳的枝叶上还存留着夜晚的露水,此时万国千官入朝觐见,皇宫上空回荡着环佩叮咚。诗歌以以千官觐见、万国来朝颂扬国力之强大、天子之威严,描写细致,意象精美,且对仗工整,音韵铿锵,以丽笔运恢弘气势,有唐诗之气韵。

在林鸿归隐之后,他的交往对象主要是闽籍文人,其中给友人的送别之作为多,如'从此一杯分散后,啸台明月共谁看'(《吴航送郑二之海上》);'天涯相忆知何处?空有愁心对酒歌'(《送余司马归晋中》)等,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深情切意,其意境之开阔,情感之真挚动人,韵味之壮怀激荡,得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类的唐风之致。

此外,林鸿抒发己怀,感慨人生的诗作也独具特色。其《悲秋其七》:

秋气悲万物,揽衣座中庭。仰视明月光,俯闻候虫鸣。人生会有涯,欢乐当及时。荣期但长欢,墨子徒自卑。驱马被纨绮,雕盘割鲜肥。酒酣论意气,中心贵相知。终当委运去,得饮无复疑。

此诗名为《悲秋》,但于凄清悲凉之外别有旷达之感。纵然'秋气悲万物',但诗人感到人生有限,不可耽溺于悲伤之中,而应珍惜当下,'欢乐当及时','得饮无复疑',显示出诗人落拓的气质与旷达的情怀。

林鸿还有一类诗歌,突破了宫廷花鸟的苑囿,不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生活范围,把眼光延伸至更广阔的江山塞外,如《出塞曲》其三与其七:

玉关秋信早,未雪授征衣。王者应无敌,边尘不敢飞。三河兵气盛,五道羽书稀。日晚笳声发,将军射猎归。

大漠穷阴外,孤城苍茫间。星河秋近塞,雪雹夜沉山。戍久戎衣绽,时清列燧间。近闻游骑息,不敢问阳关。

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边塞环境的恶劣,将士的英勇意气,将军的雄姿英发,字里行间流露出戍边的信心和军势强盛的自豪感。

诗歌情感真挚,抒情方式多样

林鸿送别诗所采用的抒情方式,主要有三种。

首先,是叙事抒情,即诗歌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叙事,进而抒发由此事所引发的情感。叙事的内容或是讲述生平经历,或阐述某一事件经过。如《送黄玄之京》、《送尚抱灌往闽南采诗》是先自述经历,再转而抒情。《送王孝廉之京》

神如玉壶初荐氷,气如太阿新发硎。羡君早年即登第,许君壮节终成名。十年濩落栖衡宇,敛翅回翔待髙翥。知已文章举孝廉,治安有策干明主。以兹掷笔翻然起,祖道车骖若流水。客路遥侵朔鴈前,乡情却望江天里。客路乡情两地分,征帆落叶共纷纷。君登要路天门去,我向秋山卧白云。

将王孝廉十年濩落后来终于登上仕途的经历与离情相结合。

其次,是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即通过景物描写来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看似只是对景物进行客观描绘而只字不提自己的心情,但实则融情入景,真挚之情溢于言表。《送王一之京》首联'杨柳青青春草齐,官亭客散夕阳西',官亭旁的杨柳枝叶青翠,嫩草因春天的到来蓬勃生长,夕阳西落,天色将暮,官亭中远行的人已离开,送客的人也渐渐散去。通过景物描写交代了送别的时间与地点,并以春日美好而富有生机的景象更加反衬出离别的无奈与感伤。林鸿送别诗中借以抒情的景物多为有南方特点的纤巧清新之景,但也有几首诗将送别与边塞风光相结合,别有一番风味。且看《送高书记之边》:

青袍书记去翩翩,紫塞从戎不记年。碛里倚弓看汉月,雪中走马入冰天。乌孙部落通烟火,敕勒沙场乏水泉。闻道安西无战斗,时时醉向酒家眠。

不同于其他送别诗中景物的精巧,这首诗多写带有边塞特色的壮丽之景,意境雄浑辽阔,高远苍茫。颔联'碛里倚弓看汉月,雪中走马入冰天'一句写及边塞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与战士的思乡,有盛唐高、岑诗派的慷慨悲壮之风。林鸿的另一首诗歌《送白少府送兵陇右》中'古戍冰成壘,春湟雪作华'也是以工整的对仗写边关的恶劣环境。此诗中离别时的情感不再是凄哀与不舍,而是以爱国之情为基础对友人加以劝勉——虽然条件艰苦,但国家尚不安宁,您应为戍国而安心前行,不要只想着早日回乡。此诗中的私人情感仿佛被淡化,占主导地位的是保家卫国之心。

是议论抒情,即在抒情中加以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思考。从林鸿的生平来看,其于四十岁归隐闽中,之后便访僧求道,接触了较多佛老思想,所以诗歌中也较之前多了一些禅宗哲思,以更超然的态度观照人生。如《送黄秀才归西镛》开头就写道'外貌苦物役,中心贵所知',含有摆脱外界的种种束缚,追求内心世界的意味。《送林子山之秦中觐亲》'翻思人世皆为客,何必临岐是别离'诗人以富有智慧的哲思面对人生的生离死别。当然林鸿的每首诗中并非只采用一种抒情方式,多是两种或三种交叉使用,抒情方式多样化才不会造成形势与内容上的刻板单调。

林鸿宗法盛唐,开明代复古之先声,但前后七子'守古而尺尺寸寸之'的毛病也早在林鸿的诗歌中表现了出来,他的部分诗歌模仿的痕迹过重,个别甚至宛如原诗,如《送人入蜀》的尾联'锦城莫道无知己,何限居人识马卿'由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演化而来;《送高书记之边》一诗中'闻道安西无战斗,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与崔颢的'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几乎一模一样,因此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曰:'林子羽《鸣盛集》,专学唐。袁凯《在野集》,专学杜。盖能极力摹拟,不但字面句法,并其题目亦效之。开卷骤视,宛若旧本。'

总体看来,林鸿的古体诗有学习陶渊明、韦应物诗作的痕迹,情感表达得较隐晦,诗风清淡古雅,诗中透露出流连于林间山水的平和悠然。而近体诗大多写得音律铿锵,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遣词造句流美精致,景物描写细致纤巧。林鸿近体诗虽标举盛唐,但其诗歌主要以抒发一己之情怀为主,并未涉及广阔的社会生活,更未深入民间写百姓之疾苦,加之诗歌形式整饬,精于技巧,因此相较于兴象玲珑、辞采风骨兼备的盛唐诗风,其诗更似'大历才子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