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眩晕的中医诊治精华1

 鉴益堂 2019-01-10
眩晕的中医诊治精华
由于风、火、痰、虚、淤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
主症的一类病症为眩晕。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
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
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
可突然仆倒。
(1)病因病机:本病起因常与忧思恼怒、肝肾亏虚、恣食肥
甘、气血不足、劳伤过度、淤血阻窍有关。紊体阳盛,恼怒焦虑,
气郁化火,灼伤肝阴,阴不制阳,风阳上扰清窍;久病伤肾、禀赋
不足、年老肾亏、房事不节,可致肾精亏虚,脑失所养;若过服温
燥劫阴之晶,伤及肝肾之阴,则脑目失养;久病不愈或失血之后,
或脾胃虚弱,化源不充,气血不足,可致清阳不升,脑诲失充;恣
食肥甘、饥饱无度,伤及脾胃,健运失司,生湿生瘀,可致浊阴难
降而上蒙清窍;头颅外伤,气滞血瘀,气虚血滞,痰淤阻痹脑
等,皆可引起眩晕。
(2)诊断要点: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闭目即止或如坐车
船,甚则仆倒;②可伴有恶心 D 区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
色苍白,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④查血常规、测
压、电测听、脑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 X 线摄片,头颅 CTMRI
等以明确诊断。
(3)鉴别诊
①卒中:卒中昏仆与眩晕有相似之处,但卒中昏倒、不省
事,伴有半身不遂、口占嘴斜,或不经昏仆,仪有口舌嘴斜、舌强
语謇。眩晕则神志清楚,无半身不遂及口舌嘴斜等。
②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
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嘴
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蹶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也
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
表现。
③痛证:痫证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或伴口吐涎津、抽搐
等;重症眩晕虽可昏倒,但神志清楚。
(4)辨证论
①肝阳上亢:主症: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加
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
细数。治法:平肝潜阳,滋肾熄风。方药:天麻钩藤饮含天麻、钩
藤、石决明、栀于、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
茯苓。肝阴不足者,加生地、女贞子;偏火盛者,加龙胆草、夏枯
草。
②气血亏虚:主症:头晕眼花,动则加剧,面色苍白,唇甲不
华,神疲懒言,心悸失眠,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治法:补气养
血,健运脾胃。方药:归脾汤加减含党参、白术、黄芪、茯神、远
志、当归、甘草、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腹痛加肉桂,
便溏加砂仁、麦芽。

③肾精不足:主症:眩晕,神疲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失
眠多梦。偏于阳虚者,见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舌质淡,脉沉细;
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治法:偏阳
者,补肾助阳,偏阴虚者,补肾滋阴。方药:补肾滋阴用左归丸,
补肾助阳用右归丸。左归丸含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川
牛膝、菟丝子、鹿胶、龟胶.右归丸含熟地黄、山药,山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
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
④痰浊中阻:主证: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少
食多寐。苔白腻,脉弦滑。治法:燥湿化痰,健脾和胃。方药:半
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泽泻、代赭
石、甘草。
八珍汤加味 1
[药物组] 人参 10g,川芎 10g,黄 15g,茯苓 15g,白术
12g,当归 12g,白芍 12g,熟地黄 12g生苓 15g生姜 3 片,大枣
3 枚。
[随症加) 记忆力减退者加郁金、石莒蒲、益智仁;精神
抑郁者加柏子仁、酸枣仁、远志;肢体震颤者加全蝎、蜈蚣;头痛
者加细辛、藁本;四肢不温者加桂枝、川牛膝、附子、巴戟天
[治疗方] 每日 l ,水煎服。15 天为 1 个疗程,疗程
间隔 35 天。
[功效主] 补益气血。
高某,女,38 岁。患 1 年前曾一氧化碳中毒,治疗后好
转,但嗣后经常感眩晕,动则尤甚,伴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
力减退,精神抑郁。曾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诊见患者舌质淡,
薄白,脉细弱,证属气血两虚.给予基本方加郁金 15s,石菖蒲
log,益智仁 10g,远志 10g,柏子仁 25g,酸枣仁 25e。每日 1 剂,
水煎服,7 剂后眩晕减轻;3 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而愈,随访半
年未复发。
[经验心] 一氧化碳中毒为冬季常见病,经及时抢救治
疗,患者多无生命危险;但常遗留眩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根据其中毒时出现眩
晕,头痛、无力,动则气急,恶心、呕吐
等症状的临床特点,认为本病乃为中毒后正气损伤、气血亏虚
气机逆乱所致,故治疗以补益气血为原则。方中人参、黄芪、
地黄益气养血;当归、白芍养血和营;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脾益
气;川芎活血行气;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之气。诸药合用共奏
益气血之效,经临床观察,其疗效满意。
八珍汤加味 2
[药物组] 白术 25g,葛根、茯苓各 30g,当归、川芎各
15g,熟地黄、白芍、天麻、鸡血藤、丹参各 20g泽泻 40g人参、炙
甘草、水蛭各 10g
[治疗方] 水煎分 6 次服,2 I 剂。20 天为 1 个疗程。
[功效主] 益气养血,熄风通络,化瘀活血。
[临床运] 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40 例,治愈
陆某,女,63 岁,眩晕反复发作 5 年余.曾在省级多家医院

求诊,经头颅 CT 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选服中西药未效,
近期发作频繁而求诊。症见:眩晕发作,头转动眩晕加重,高
或恰当位置眩晕消失,伴恶心呕吐,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神倦乏
力,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细弱。颈椎片,颈 15 椎轻度骨质
增生。辨证为气血两虚眩晕。方用八珍汤加味治疗。药物及用
法如前述.连 15 剂而症状消失,又用 5 剂巩固疗效.随访 1
年未再复发.
[经验心]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是中老年人的
常见病,多为之隐袭发病.《灵枢》所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
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景岳全书,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
痰者不过一二……无虚不作眩.说明眩
晕以虚症为多。中老年人脏腑功能渐衰退,脾胃虚弱,不能运
水精微,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或长期劳倦,或用
不当,耗伤气血,气随血耗,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肝失所养而
虚风内动,气血不足则脑失所养而眩晕。气血不足,血行艰涩
脉络失养,虚淤共存,影响气血运行,脑部供血不足而致眩晕,治
以补养气血,健脾益胃,熄风化瘀为主。方中四君药益气补中
健脾和胃;四物补血凋血。丹参、水蛭扩张血管,减少血管阻力,
化瘀行血,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改善脑部供血不足;天麻
为养阴滋液,熄风之要药;葛根入脾胃以升清气,鼓舞胃气上
以行津液,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气血上行以供脑;鸡血
藤补血而通经络;泽泻、白术合用利水渗湿化饮。诸药合用,
奏益气养血、熄风通络、化瘀活血之功。从而改善血流量,气
充足,脑部供血不足情况得到缓解,而眩晕消失。
白芍木瓜汤
[药物组] 白芍 20g,木瓜 10g,葛 15g,丹参 15g,川芎
8g,当归 10g,鸡血藤 20g,红花 6g,法半夏 10g泽泻 15g,威灵
10g.粉甘草 6g
[随症加] 上肢麻木者加桂枝 6g;恶心呕吐者加苏梗
6g,法半夏改为姜半夏 6g;大便稀薄者加炒山 15g
(治疗方] 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1 个月为 1 个疗
程。
[功效主治] 燥湿化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经验心] 白芍木瓜汤中,白芍柔肝养血,现代药理学研
究提示其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木瓜具有缓急舒筋的作用;葛
有升津解痉作用,它含有葛根素及葛根黄酮有扩张动脉血管,
加血流量的作用;丹参、川芎、红花,当归、鸡血藤有养血活血、祛
瘀通络作用;半夏、泽泻燥湿化痰,泽泻还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血
清胆固醇的作用。全方共奏燥湿化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之
功。痰瘀化,气机畅,脑窍得养,眩晕亦止。另外,在治疗的
时,应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劳逸结合,避免剧烈突然的头部
动,发作期间,少做或不做颈部旋转及抬头动作,保持心情乐观,
饮食清淡。
半夏白术天麻加味方

[药物组成] 半夏 15g,白术 15g,天麻 15g,葛根 18g,陈皮
12g,茯苓 12g,泽泻 9g,生甘草 9g,桑枝 9g,秦 9g,钩藤 9g,丹
12g
[治疗方] 每日 1 剂,水煎服。10 天为 1 个疗程,连 3
个疗程。
[功效主] 熄风化痰,健脾祛湿。
[经验心] 《黄帝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颈性
眩晕症仍是由于脾湿生痰,肝风内动所致。治宜化痰熄风,健
祛湿,故以半夏白术天麻加味方治之。方用半夏燥湿化痰,天
熄风又止眩晕,二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症之要药。更以自术
茯苓健脾祛湿,治生痰之源而为辅,佐以陈皮理气化痰,泽泻
湿利水,用葛根之解肌,加钩藤而熄风,桑枝能燥湿宣痹,参可活血而入肝,又以甘草调
和诸药,全方全用,熄风化痰,健脾祛
湿。更兼施以手法放松其肌筋又可安神,则眩晕之症当可豁然
而愈。
半夏白术天麻加味汤
[药物组] 半夏 12g,白术 15g,天 12g,钩藤 18g,茯苓
15g,陈皮 10g,甘草 6g,生姜 3 片,大枣 10 枚,葛根 30g,川
15g
[随症加] 痰湿盛者加生薏苡仁、竹茹、制胆南星、白芥
子;湿热盛者加蒲公英、川黄连、黄芩、佩兰;脾胃虚弱者加党参、
黄芪、薏苡仁、山药;耳鸣者加郁金、石菖蒲;血淤明显者加三棱、
莪术、地龙、蜈蚣。
[治疗方] 水煎,每日 1 剂,分 2 次服。治疗 10 天为 1
个疗程。
[功效主]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活血化瘀。
[临床运] 治疗 68 例中,痊愈(眩晕、恶心欲呕,倦怠乏
力、多寐、纳差等临床症状消失)53 例;显效(临床症状好转或改
)10 例;无(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5 例。总有效率为
925%。
[经验心] 眩晕多见于耳源性,颈椎病变、心脑血管病变
引起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欲呕,倦怠乏力,
寐,纳差,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中医认为,眩晕可由肝阳上
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等所致,以痰湿中阻型眩晕较
多见,究其病机多由饮食失节,恣食肥计厚味;或忧思劳倦而
失疏泄,损伤脾胃;或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致痰
湿内生,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而致病程日久,痰湿郁久化热,致气
滞血瘀,出现痰湿热瘀互结,病情缠绵难
愈。方中半夏,陈皮燥湿祛痰;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天麻、钩薜
平肝熄风;大枣、甘草、生姜健脾和中;重用升津舒筋之葛根及活
血化瘀之川芎,以改善脑部血供。诸药共奏燥湿祛痰、健脾和
胃、活血化瘀之效。
半夏白术天麻 1
[药物组] 制半夏 10g,白术 20g天麻 10g茯苓 30g,胆

南星 10g,钩藤 15g,菊花 12g,泽泻 10g,陈皮 10g,石菖蒲 10g
甘草 6g
[随症加] 久病者加蜈蚣 2 条;气虚者加炙北黄芪 30g
失眠者加酸枣 15g,夜交藤 15g;苔黄脉数者加黄芩 log,耳
鸣,耳聋者加枸杞子 20g,菊花 15g;呕吐重者加代赭 30g,竹
10g,生 10g
[治疗方] 每日 1 剂,水煎复渣,共煎 2 次药液混合分 2
次服.诸症减轻者可隔日服 l 剂,而后停药。天麻宜姜汁炮制
另炖加入上药液混合后服,服药期间注意休息,少食辛辣、低
饮食。
[功效主] 燥湿祛痰,熄风止眩。
王某,男,40 岁.3 天前劳累后突发眩晕,视物旋转如坐
船,恶心、呕吐,耳鸣、耳聋、闭目静卧、不敢活动,活动睁眼则眩
晕、恶心,呕吐加重、出汗。曾在当地卫生所给予 20%甘露醇、
山莨菪碱等药物治疗无效,而来医院就诊,要求改用中药治疗
诊见:闭目静卧,泛漾欲吐,眼球震颤,神志清楚,听力检查呈感音性障碍. 1410kPa,
心肺无异常,舌质红、苔白腻,脉弦
滑,诊断为耳源性眩晕。中医辨证为,痰湿内阻,风痰上犯.
以健脾祛湿,化痰熄风。处方:制半夏 10g白术 20g,天麻 10g
(另炖),茯苓 30g,胆南星 10g,钩藤 15g,菊花 12g,泽 10g,陈
10g,石菖蒲 10g,甘 6g。水煎服,每日 1 ,共服 3 剂。复
诊:恶心、呕吐消失,能睁眼起床,但仍眩晕,视物旋转,不敢转
头。上方去竹茹,加钩藤 10g,蜈蚣 2 条,连服 6 剂,诸症悉除,
耳检无异常,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经验心] 耳源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主要由
风、痰、火、虚、瘀或兼外感为患.病机上表现为虚实夹杂。本组,
病例以脾湿生痰,兼并肝风内动者居多。痰浊蒙蔽清阳,风痰
扰清窍,故发眩晕、耳鸣、听觉减退;痰湿中阻,故胸中泛漾欲吐。
选用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胆南星、钩藤、菊花化痰熄
风而止眩晕;白术健脾燥湿,助天麻法半夏止眩;茯苓、泽泻健脾
渗湿,治痰之本:陈皮理气化痰;石菖蒲宣窍祛痰湿;甘草和中调
和渚药。全方配合,相得益彰,共奏燥湿祛痰,熄风止眩之功效。
经临床验证.本方随症适当加减治疗耳源性眩晕疗效较好。
半夏白术天麻 2
[药物组] 半夏 9g,天麻 10g,白 9g,茯苓 15g,橘红
6g,甘草 3g,生姜 3g,大枣 6g
[随症加] 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加代赭石、泽泻;脘闷
不适者加砂仁;耳鸣者加石菖蒲。
[治疗方] 每日 1 剂,水煎取,日服 2 次。
[功效主] 健脾除湿,祛痰熄风。
[临床运用] 治疗内耳眩晕病。
[经验心] 内耳眩晕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发病
时患者感觉周围事物或自身空间旋转,不能站立;常被迫闭目
卧,目不能睁,头不能动;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这些

症状与中医脾湿生痰、肝风内动所致的风痰眩晕相吻合。治疗
宜健脾除湿、祛痰熄风,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之。方中
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镇痉定眩,二者合用,为
治风痰眩晕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陈皮理气化痰;姜
调和脾胃;甘草和中而调药。诸药相配,标本兼顾,可获良效
半夏白术天麻 3
[药物组] 法半夏、胆南星、姜竹茹各 12g,白术、党参
30g,天麻 15g,茯苓 20g,石菖蒲 9g,刺蒺藜 18g
[随症加] 面色淡白、气短懒言者加黄 45g;胸脘痞闷
者加砂仁 6g;颈项不适者加葛 30g
[治疗方] 每日 1 剂,分 2 次服。
[功效主] 熄风通络,止晕
[临床运] 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经验心] 方巾天麻熄风、通络、止晕。李时珍在《本草
纲目》中谓:“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李东垣《兰室
藏》谓:“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法半夏、姜竹茹降
逆止呕;刺蒺藜、石菖蒲、胆南星熄风涤痰、醒神;党参、白术、茯
苓益气健脾去除生痰之源。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天麻可增加
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提高机体耐缺血、缺氧能力;法半夏
对呕吐中枢有抑制作用;白术降血糖、抗血凝,延长凝血酶元及凝血时间:茯苓降血脂、血
糖;川芎嗪能通过血脑屏障抑制血管
平滑肌收缩,扩张脑血管,且降低血黏滞度,改善血流变性,降低
耗氧量,增加机体耐缺氧能力,常规应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
足性眩晕的治疗;川芎嗪具有改善椎基动脉血流的作用。
半夏白术天麻 4
[药物组] 半夏 12g,白术 12g,天 15g,茯苓 12g,紫苏
12g,生 3 片,陈皮 6g
[随症加] 若呕吐较重者加旋覆花、代赭石;纳差者加神
曲、麦芽、莱菔子;脑梗死肢体活动不灵者加桃仁、红花;心烦失
眠者加酸枣仁、远志;便秘者加大黄。
[治疗方] 每日 1 剂。疗程为 47 天。
[功效主] 化痰降逆,健脾燥湿。
[临床运] 治疗眩晕恶心呕 35 例中,治愈 24 (
晕,恶心、呕吐等症消失),有效 10 (晕、恶心呕吐等症减
),无效 1 (患者自感头晕无明显改变,给予大承气汤后头晕
症状消失)总有效率为 971%。
段某,男,52 岁。因晨起眩晕,恶心呕吐 1 小时入院。患者
感头晕、目眩,不能坐起,转头时感头晕加重,恶心呕吐,呕吐为
胃内容物,呕吐为非喷射性.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颈椎
片或 CT 检查提示颈椎增生。诊断为颈椎病。中医辨证为眩
晕,痰浊中阻。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1 剂后感眩晕减轻
恶心呕吐好转,继服 6 剂后诸症消失,随访 1 年再未发作。
[经验心] 脾湿生痰,肝风内动,痰浊蒙蔽清阳,风痰上
扰清窍,故眩晕而头重痫。痰气交阻,浊阴不降,故胸闷呕吐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曰:“头眩痰挟
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半夏白术
麻汤为治风痰之眩晕、头痛之常用方。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以天麻化痰熄风,而止头眩,二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
头痛之要药。李杲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
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本方以此二味为君药。臣以
术健脾燥湿,与半夏、天麻配伍,祛湿化痰,止眩之功益佳。佐以
茯苓健脾渗湿浊,与白术相合,尤为治痰之本;陈皮理气化痰,姜
枣调和脾胃,使以甘草调和药性
[治疗方] 每日 1 剂,水煎分服。半个月 1 个疗程
[功效主] 健脾和胃,活血祛瘀通络。
陈某某,女48 岁。1 年内头昏目眩反复发作 7 次,多伴有
恶心,且于劳累、情绪波动或失眠后发作。发作时轻则头昏头
重,倦怠纳少;重则天旋地转,不能动弹,恶心呕吐清水痰涎。望
诊见其形体偏胖,苔白腻,脉弦滑。曾查头 CT、颈椎 X 线片、
颈椎 CT 等均正常,每次发作时静脉滴注山莨菪碱、能量合剂或
丹参针后可略缓解,但仍遗有轻度的头昏头重,口服西比灵胶
或尼莫地平胶囊效果不明显,故来我处就诊。四诊合参,当后中
医“眩晕”范畴,证属痰湿瘀滞,清窍失养,治拟健脾祛痰,活血通
络。给予化痰逐瘀通窍汤加减:天麻、茯苓、炒白术各 15g,法半
夏、白芥子、宣木瓜、陈皮、胆南星各 10g地龙、川芎各 9g,葛根、
丹参各 12g。水煎服,每日 1 剂。7 剂后,自觉头昏头重减轻,继
2 个疗程后,自觉症状完全消失,且随访 1 年多,再无复发。
[经验心] 眩晕的成因,历代有主风,主火、主虚、主痰
说,但对于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眩晕,多与痰、淤有关。随着人
生活水平的提高,肥甘厚味太过,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
外,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忧思多虑,肝郁乘脾,脾胃运化失
职而致痰浊内生,复加久病失治,久而人络,脑之脉络失畅,妨碍
气血运行,致使清窍失养,故反复发作眩晕。化痰逐瘀通窍汤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石菖蒲健脾和胃,燥湿祛痰,配以丹参、
地龙,川芎、葛根以活血祛瘀通络。
黄连温胆汤
[药物组] 黄连、竹茹、炙甘草、生姜 6g法半夏、枳
实、陈皮、茯苓,降香(后下) 9g,白僵蚕、天麻、川芎各 15g,防
风、蔓荆子各 10g,丹参 30g
[随症加] 伴有高血压者加用石决明、珍珠母各 30g;伴
有耳鸣,重听者加郁金、石菖蒲 15g;伴有脘闷,纳呆,腹胀者
加白豆蔻仁、砂仁各 9g,焦三仙 12g;伴有颈项强硬者加白芍
30g
[治疗方] 水煎 3 次后混合,每日服 3 次,每日 1 剂。
[功效主] 健脾理气,清热化痰,清窍定眩。
张某,女,68 岁。患者眩晕反复发 3 年,此次发 3 天。
患者于前日晨 5 点左右突起眩晕,不能张目,不能坐立,起即
物旋转,呕吐,口干口苦,大便 1 次。血压173107kPa
(13080mmHz),舌红、苔薄黄,脉弦。诊断中医:眩晕;西医:梅
尼埃综合征。中医辨证属痰热中阻,上扰清窍。遂投本方加石
决明、珍珠母 30g 治疗。服 1 剂后能起床做家务,5 剂后诸
证消失,继服 2 剂巩固疗效。
[经验心] 中老年人体质虚弱,中气不足,脾失健运,痰
浊内生,加之肾气日衰,肝阳偏亢,痰浊易于郁而化热,痰火上扰
清窍,则头目眩晕,视物旋转;痰浊中阻,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
《丹溪心法》“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