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王阳明学说之三“格物致知”

 伟天英 2019-01-10

格物致知,通俗的解释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就人而言,本心主宰着人的身体,心有所动即是意念,意念的本体就是良知,意念的表现就是格物。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格物”。王阳明认为,“物”就是日常的事情,意之所动、意之所发都是物。心的意念一动,所面对的就是事情、事物。

“格”就是纠正、回归、修正。去掉内心之恶,纠正不正确的事情,回归心的本体,符合理之所在。诚意的功夫就是格物。格,就是穷究的意思。从王阳明的格竹,就是在思考、穷究有关竹子的原理,但是事物千千万,怎么能够格的完呢?经过几经沉浮,终于找到物的源头,心。物,无论怎么去格,终归要回归它的源头才能穷尽。所有,格物,格的不是物,是人的心,要穷究事物原理,就是不断纠正内心的想法。因为心外无理,所以要格物,就是格心,然后致知,然后回归本体。目前的教育、学习、读书,都可以称之为格物,为了就是理解理、遵循规则、提高道德,达到社会主义文明。但是格物,仅是千万过程中的一种,算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只有明了“物之本末,事之始终”才能算知。这里的“知”,不仅是知识,更多指的是良知。什么是“良知”?良知不是善良,也不是道德。良知最早出自孟子“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就是人不通过学习先天而知道的道理,就是良知。人本来的纯粹的内心的意念。纵使气拘物蔽,或穷凶极恶之人,良知并无减损。如同乌云蔽日,不能损太阳一毫光明。良知即是道,只是「致良知」就是行道;良知即是性,只是「致良知」就是尽性;良知即是理,只是「致良知」就是穷理。良知并非知识,而一切知识技能皆为良知所用。格物致知,从一件事情,达到纯粹的状态,举一反三,仅此。

「原创」王阳明学说之三“格物致知”

2019年1月1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