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疯癫史鉴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名将岳飞一腔热血,积极抵抗金军,试图迎接二帝回朝,一雪靖康之耻。只可以出师未捷身先死,一代名臣沦为逆臣贼子,多年后才沉冤昭雪恢复清誉。
绍兴十一年,宋高宗赵构因为猜忌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残忍杀害。同年九月,赵构不顾朝野上下的看法,把谋划杀害岳飞的头号帮凶秦桧加封为太师魏国公。秦桧寿终正寝后,赵构又追封秦桧为申王,赐号忠献。
绍兴二十五年,秦桧的养子为自己谋求相位,不曾想人走茶凉,赵构严厉的拒绝了他的请求。一直备受压抑的主战派误以为赵构回心转意,开始上书要求恢复岳飞的名誉。结果一下子就戳到了赵构的痛点,赵构把早被贬的万俟卨拉回来继承相位。万俟卨作为杀害岳飞的帮凶之一,执掌大局后自然全力抹杀为岳飞平反的各种可能。
显然,在赵构心里诛杀岳飞并不是一件错事。赵构一直把岳飞当做奸臣,在金兵进宫长江北岸的时候,赵构迫于无奈下诏释放罪臣的家属,显示自己的仁德安抚人心。诏书里有一句: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蔡京和童贯是南宋有名的宣和六贼,赵构把岳飞跟他们并列在一起,什么用心可想而知。
封建统治者造成的冤案,很难在本人掌权的时候平反。在没有改朝换代的情况下,冤假错案的平凡一般都在前人死后,由后来上位的人实行并收买人心。绍兴三十二年,赵构退居二线成为太上皇,让养子宋孝宗继位。宋孝宗刚一上台就打着高宗的旗号下诏,追复岳飞的官职,并寻找岳家的后人恢复原本的待遇。
宋孝宗帮岳飞平反这事儿之所以能够成功,最大的可能是因为他得到了赵构的默认。赵构在刚退未的时候,说是不再过问政事,但实际上他对朝廷的仍有极大的掌控力,上到对抗敌军,下到任命官吏,赵构都会在关键时刻出面干涉。
而宋孝宗本人又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赵构后来驾崩的时候,宋孝宗失声痛哭,为了给赵构守孝三年,直接把国事交给了自己的儿子。不管是从权力,还是个人意愿来说,宋孝宗都不会擅自借用赵构的名义去帮岳飞平反。
为了照顾赵构的颜面,宋孝宗在给岳飞沉冤昭雪的诏书里面,一再强调是太上皇帝念之不忘,自己仰承圣意代为执行。凡是涉及岳飞死因的只说"坐事以殁",涉及案件性质的没有一个冤字,宋孝宗对岳飞的冤案完全没有复查的意思。
赵构当初下诏释放岳飞的家属,是为了作秀安抚人心。宋孝宗为岳飞平反,也是为了向宋朝的武将表达自己主战的决心。新官上任三把火,宋孝宗是一个主战派,他上位第二个月就发布手谕,命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商议大事。帮岳飞平反后,刚登基的宋孝宗顺利的在武将心里树立了自己的威信,随后积极备战磨刀霍霍的准备北伐,试图收复失地恢复山河。
赵构虽然是一个主和派,可他也知道南宋偏安一隅,窝囊了许多年的确需要一场战斗去发泄一番。宋孝宗时期,已经没有了岳飞那样威望极高的武将,国库也恢复到了一定程度,完全有一战之力。不像赵构刚执政那会儿,国库空虚打仗全靠向农民征收。动不动就爆发农民起义,内忧外患宋朝的统治稍有不慎就会土崩瓦解。
对赵构来说,宋孝宗的北伐行动,如果打赢了,功劳肯定会分一大半到记到他这个太上皇头上。如果如果打输了,也只能证明主和的政策是对的。不管输赢,赵构都不亏。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在宋孝宗帮岳飞平反收买人心的时候,赵构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感谢你的耐心阅读,感觉还不错的话还请花费几秒钟时间点赞或评论支奖励一下,如果愿意关注那就更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