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相比较“百日为新”系列的严肃认真、“读报时间”的贴近市场,“读书笔记”是我写的一个最让人讨厌的主题。 把知识往深入写是有巨大风险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骂罗胖,但是他依然坚持做浅阅读的原因。 浅阅读取巧的地方在于,它把读者表面上喜欢的东西,包装成“案例+道理+逻辑”的方式,案例使得大家感觉到亲切,道理使得读者收获了知识,逻辑使得所有人都感觉自己在思考。 但是“知道”不等于“做得到”,从“知道”到“做到”之间,还差成千上万次的训练,50天养成一个习惯,100次的练习只能算入门,1000次的练习才能算熟练,5000次达到精通,训练,是一个重复、枯燥、痛苦的过程。 这个过程万万不可以给大家看,你读了30本书,只需要把这30本书高高的摞起来,给观众拍个照片,大家就满足了,惊叹了,你万万不可以把这30本书的读书笔记一章章的写出来,那样就恶心到大家了。 就像我用上百次的案例来展示我的“3521选股法”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使人厌烦;在我把“6+1交易法”拓展到40多个股票,穿越震荡市、小牛市、大熊市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都失去了耐心。 我之所以坚持做这些不讨人喜欢的事情,是我坚信,读者的价值才是我公众号的终极价值,所以我要写对读者真正有用的,而不是读者表面上喜欢的文章。 自媒体的作者永远要面临一个选择,到底是服务于典型用户,还是服务于成长型用户? 具体到股票公众号,这个问题就变成了,我的文章到底是要满足于大多数散户的焦虑,还是要为那些决心改变自己投资命运的人而写? 第一种选择是针对典型用户的欺骗式写作: 反正这些人炒股终究会赔钱,所以不介意在公众号这里多挨一刀。客户喜欢啥咱就提供啥,写作的内容就是当天热点、下一步炒作的题材,产业政策,历史解读,行情不好的时候,替散户骂街,行情好的时候,往自己脸上贴金,日常经营就是拉新、流量、广告、软文、培训班、鸡汤。 另外一种选择,是提高客户的生存期,做成长型客户的生意: 我希望读者因为我提供的帮助,在熊市少赔点,牛市不要早下车,慢慢成长为一个稳健的投资者。所以我的服务模式是希望这些读者今天在这个市场生存,明年还在,10年之后在这个市场活的更好。 美国伟大的发明家富勒说过,“要想教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不要刻意教他们,而应当教给他们一种工具,通过使用工具培养新的思维方式。” 相信坚持按照我的“3521选股法”、“6+1交易法”练习的朋友,对此应该深有体会。 从正的方面帮助客户成长,在相反的方面,我也会毫不犹豫的拉黑那些技术分析的拥趸,对于我来说,做技术分析的股民生存期本身就不长,我对这种人投入的服务(主要是留言回复、吵来吵去),最终也会因他离开市场而浪费,早一天了断,早一天清爽。 “读书笔记”的目的还不止如此,更重要的是,我要给大家展现一个投资者的真正日常。 如果看过我“百日为新”、“读报时间”的朋友,一定会产生一种误解,分散投资和“6+1交易法”,会使得一个像我这样的投资者整日埋头于积案如山的财报中,片刻不得闲。 但是事实上大家可以看到,2018年12月我在A股熊市满仓之后,不论是公众号写作的频率,还是上市公司的研究强度,都突然慢了下来。 最近一周我一直在精读《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第14章,为了更好的在读书笔记中表达我的想法,我甚至单独花了一天时间学习思维导图,并且跑到画店买了马克笔和白板笔,手绘了我人生第一幅思维导图。 很有趣,在大盘跌破2500点,创出四年历史新低的时候,我在学画画。 我想,这才是一个投资者真正的日常,我们研究的,不是今天搞懂,明天就作废的东西。我们研究的,是三个月搞明白,然后在今后的十年,只需要最少的维护,就可以持续受益的知识、股票、投资工具。 熊市是别人的大灾荒,却是我们的播种机,2018年全年高强度的投入,换来的是随后三五年看书、创作、健身、安逸的时间,值不值? 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就是有大把的时间,慢慢的做自己喜欢的事。 只需要两三年高强度的付出之后,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市场活的又长又爽。 关于6+1、3521、检查清单 如果你想了解我的投资世界,请点击以下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