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唐宋自在鸟 2019-01-11

 

卧龙吟 来自思想者读书会 04:29


李鸿章是晚晴一位传奇人物,也是对晚晴政治有清醒认识的一位政治家。一生发迹始于曾国藩幕府。虽然文正公压了他九年,但也是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了基础。不仅在学问上更是在心性上磨炼了他。离开幕府创办淮军是他一生的转折,这之后平定“洪杨之乱”,剿灭捻军,再到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晚清历史上一桩桩、一件件重要事情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一人之安危跟这个老大帝国息息相关。但是他也有着自己洞见,他深知心心念念的这些何尝不是“纸糊的繁华”,他也不过是一个裱糊匠而已。他苦心经营的这一切不过镜中花水中月,来一场暴风雨一切成空。纸糊的江山经不起风雨的洗礼,这个国家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他一人力量实在有限。

 


少荃早已不是年轻时候的李鸿章,那时的他吟诵着“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何等的盛气凌人气吞万里。这时的他洗尽铅华,对整个国家有深刻的洞察。果然暴风雨很快来临,甲午一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他一生心血尽付东流。满洲政府逼着他去谈判,政府和国人都对他寄予厚望。其实已经是城下之盟有何可谈?所谓“弱国无外交”,强国之间的谈判外交就是实力,而强国和弱国之间的谈判,实力就是外交。战场上输掉的,指望他一个垂垂老者在谈判桌上再争回来,岂不是笑话。



日本要价本来是三亿两白银,因为李鸿章在日本遇刺,日本迫于舆论压力和各国干涉,不得已才减去一亿两。这一亿两的差额真是李鸿章用命换来的。当时只要稍稍偏一点李鸿章就要长眠于异乡。可是,当他回国举国皆骂其为卖国贼,当局也乐观其成总要有人来背黑锅。从此,他不再过问政治,向慈禧请命游历欧洲。在德国跟“铁血宰相”俾斯麦有过交流,不知此时的李公作何感想。

 


他千方百计地想躲避,想远离政治,戊戌变法,他冷眼旁观,可是庚子国变,他再也无法置身事外。甲午战后的马关还只是城下之盟,今天要去谈的却已成“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局,他也已是油尽灯枯,再没有气力去跟洋人争吵,临行前去了他亲密战友有李鸿章的“钱袋子”之称的盛宣怀处,做了他们此生最后一次交流,谈的内容现在已无从知晓,不过他跟盛坦言“和议成我必死”。



李鸿章知道此次外方的要价比甲午定然高出许多,而且面对各方压力也更大,他需要背的黑锅也更重,可是他的身体离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时他再也没有了“一万年来谁著史”的豪气,有的只是“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果然谈判期间他就大口吐血,辛丑和约签订不久便溘然长逝。身感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梁启超也亲自为他撰写传记。



临终前他还给慈禧上了最后一道奏疏,这篇奏疏读来令人动容。他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他和满清都已远去,可是他的历史和他对历史的思考,我们不应该遗忘。这也是写作此篇追忆李公之初衷,特将李公之政治遗嘱跟他的一首七律绝笔附于后。


慈禧惊闻李鸿章病故噩耗一时失态

 



李鸿章遗嘱(1901年)

  奏为臣病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遗疏,仰求圣鉴事:窃臣体气素健,向能耐劳,服官四十余年,未尝因病请假。前在马关受伤,流血过久,遂成眩晕。去夏冒暑北上,复患泄泻,元气大伤。入都后,又以事机不顺,朝夕焦思,往往彻夜不眠,胃纳日减,触发旧疾,时作时止。迭蒙圣慈垂询,特赏假期,慰谕周详,感激涕零。和约幸得竣事,俄约仍无定期。上贻宵旰之忧,是臣未终心事,每一念及,忧灼五中。本月十九夜忽咯血碗余,数日之间,遂至沉笃,群医束手,知难久延。谨口占遗疏授臣子经述恭校写成,固封以俟。

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暝。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优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协力,翼赞计谟,臣在九原,庶无遗憾。至臣子孙,皆受国厚恩,惟有勖其守身读书,勉图报效。属纩在即,瞻望无时,长辞圣明,无任依恋之至。谨叩谢天恩,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

 

李鸿章遗诗

   1901年,李鸿章在“老来失计亲虎豹”的悲愤中病逝。弥留之际,老泪纵横,留下遗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内尘氛犹未靖,诸君莫做等闲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