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屡用屡效方--疑难病一扫光

 河州医学生活馆 2019-01-11

葛龙枣仁汤加减治疗高脂血症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某男,72岁。动脉粥样硬化20年,肢体无力,语言謇涩,眩晕3小时,CT、MRI无异常,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口服阿司匹林及银杏叶软胶囊,肢体无力及语言謇涩好转,眩晕尚存,如坐车船。求治于周宝宽主任医师,诊见:眩晕欲仆,站立不稳,神清,无肢体瘫痪,血压130/80mmHg,心率80次/分,心律整,各瓣膜区无杂音。血清总胆固醇7.19mmol/L,血清三酰甘油3.10mmol/L,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4.28mmol/L,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3mmol/L;舌质暗有淤点,苔白,脉沉细无力。西医诊断:高脂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诊断:脂浊;小中风(中风先兆)。辨证:气虚血淤。治法:平肝止眩,益气化淤。

方药:葛龙枣仁汤加味。药用:葛根50g,生龙骨30g,炒酸枣仁20g。2剂,每日1剂,水煎服,200ml,3次/天。桂利嗪25mg,2次/天。二诊:上方用2剂,眩晕止,睡眠良好,可正常行走。上方加太子参10g、黄芪30g,当归10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10g、山楂15g、陈皮15g、木香15g、厚朴10g、枳实15g、虎杖10g、北沙参10g、炙甘草5g。水煎服,200ml,2次/天。停用桂利嗪。氯吡格雷75mg,1次/天。三诊:上方用14剂,血压130/80mmHg,眩晕未发作,头脑清醒,食欲正常,体力渐增,二便通调。守方继服。西药同前。四诊:上方又用21剂,血压120/75mmHg,血清总胆固醇 6.28mmol/L,血清三酰甘油2.65mmol/L,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20mmol/L,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mmol/L。守方又服28剂,诸症悉除。随访5年,未发生眩晕及中风。

按语:此案之眩晕为中风先兆,即已出现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不及时控制病情,极可能发生中风。葛龙枣仁汤用2剂后,加入益气补血、活血化淤、降脂化浊之品。不但止眩治标,还可益气、活血、降脂化浊而治本。葛根、龙骨、酸枣仁、山楂、陈皮、木香、厚朴、枳实、虎杖、丹参、桃仁、红花均有降脂、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中山楂、陈皮、木香、厚朴、枳实主要通过理气、健脾、消食、化痰而降脂;虎杖通过利湿、解毒、散淤、化痰而降脂;丹参、桃仁、红花通过活血化淤而降脂;葛根通过生津、升阳而降脂;龙骨通过平肝潜阳而降脂;酸枣仁通过养心益肝而降脂。葛根生用,粉葛为优,一般用量为30g~80g。生龙骨必须用质优的动物骨骼化石,五花龙骨为优,一般要先煎1小时,再与其他药同煎。酸枣仁一定要炒用捣碎。三昧煎3~4遍,每天可服3~5次,每次200~300ml,空腹服用尤宜。葛龙枣仁汤不但止眩,还能治疗失眠、心悸、焦虑、神经衰弱、多汗、围绝经期综合征,尤其能提高记忆力。

专家小传

周宝宽,中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精于内科及皮肤科疾病,临床30余年,已治愈患者20万人。曾拜访名师及民间老中医30余人。梳理百余部中医古籍,整理出古方千余首;收集民间秘方、偏方、验方300余首;在前人基础上创新方100余首。出版中医专著7部,发表中医论文150余篇。现工作于沈阳皇姑协和中医门诊部(皇姑区百鸟公园西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