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敬!互联网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叶老师YP 2019-01-11

由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主持、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团队共同开发的cMOOC课程《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于2018年10月17日正式开课,2019年1月5日结课,共持续13周,每周六围绕不同主题邀请互联网教育领域嘉宾直播交流,共同探讨互联网推动教育领域变革的新趋势和新规律。


五个主题为:

  • 主题一:线上线下教学空间融合

  • 主题二:社会各界教育资源共享

  • 主题三:消费驱动的教育供给侧改革

  • 主题四:精准高效教育管理模式

  • 主题五: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


本课程是一门基于联通主义理论开发的cMOOC,以“开放”、“共享”、“互动”、“创新”为指导,关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解决教育主要矛盾的创新实践与理论旨在帮助所有参与者建立起个人与典型创新企业、研究机构、关键人物、文献资源之间的连接,形成互联网教育领域的社会联通网络,并最终建构出包括研究者、创新企业实践者、管理人员在内的互联网教育领域的综合性高端研究社区。


cMOOC课程《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在陈丽教授的主持下,汇聚了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各方力量,努力探索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新方案、新规律,新趋势。今天,CITlab 为大家带来该课程的精华版,让我们一起回顾课程的精彩瞬间,重温那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向在教育领域潜心耕耘,锐意进取的开拓者致敬!



【精彩瞬间】


【加入课程】陈丽教授开课啦!cMOOC《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加入高端研究社区一起学习吧!


【第1周】cMOOC 第1周精华版 | 陈丽教授: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趋势和方向


【第2周】cMOOC 第2周精华版 | 北京四中网校黄向伟、好未来张杨:线上线下教学空间融合

【第3周】cMOOC 第3周精华版 |“线上线下教学空间融合”在线大讨论纪要


【第4周】cMOOC 第4周精华版 | 麦课在线刘义光、独立教师刘泽冰:社会各界教育资源共享(交流点评更精彩!)

【第5周】社会各界的教育资源共享(下)

【第6周】cMOOC | 两个案例:消费驱动的教育供给侧改革

【第7周】“消费驱动的教育供给侧改革”在线讨论精华版

【第9周】cMOOC 第9周精华版(含直播链接) | 科大讯飞王卓、北师大孙洪涛:精准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第10周】cMOOC第10周精华版 | 主题4:精准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下)


【第11周】【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


【第12周】cMOOC结课报告 | 互联网+教育:从媒体观走向哲学观



识别二维码观看往期直播回放



【观点回顾】


第1周:课程启动

陈丽教授报告: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趋势和方向


互联网的创新本质与

颠覆性作用


除了物理空间、人类社会外,互联网打造了教育的第三个空间:信息空间,带来新场景(虚拟现实、公共服务平台、共享社区)、新关系(资源联通、复杂关系)、新要素(教育数据、人工智能)、新形态(新服务模式、新产业)。



互联网具有颠覆性作用,会带来:

1)便捷、普及性强、用户参与;

2)服务主体和服务模式都在改变;

3)行业结构、内部机制都在改变;

4)挑战原有行业实践的地位。



互联网教育典型创新与

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搭环境)、应用阶段(用技术)、融合阶段(提水平)、创新阶段(改制度)。“互联网+”将使教育信息化进入创新阶段。


互联网教育创新趋势:


教学空间混合、教学交互复杂、供给消费驱动、教育管理精准、教育资源共享。



1、线上线下融合推动传统教学结构的变革:双主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习本课堂。


双主教学模式


习本课堂


教学结构变革推动课堂教学重点的变化: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转变为创造、评价、分析、应用、理解、记忆。



2、教学资源共享改变了以学校为渠道的配置方式,教师和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学校资源、在线资源和社会资源都将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



3、社会交互成为重要的交互形式,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现象。



4、教育管理精准化: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与个性服务。



5、教育供给方式:消费驱动的多元教育服务模式。



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三大趋势:


1)供给侧改革:从供给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从规模化标准服务到个性化精准服务;


2)体制变革:从教学结构变革到组织体系变革、从技术与教育融合到教育与社会融合;


3)研究范式变化:从简单系统向复杂系统的认识论转变;从计量学向计算学的方法论转变。



互联网教育发展中的

挑战与问题


理念观念陈旧、制度建设滞后、理论支撑不足、创新力量分散。


教育理念与知识观的发展:


  • “信息”、“理解”、“态度”、“价值观”等要素都纳入知识范畴

  • 知识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

  • 学习也是过程,也是情感和伦理的获得,非正式学习非常重要

  • 教育和知识是全球共同的利



互联网教育新规律认识不足


  • 复杂交互网络对学习的影响



  •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 产业驱动教育系统创新的机理




第2周:互联网时代教育如何进行线上线下融合?

陈丽教授点评


陈丽教授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应该是有问题意识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等待知识,我们要积极地做好互联网时代弄潮儿的准备。其次,陈老师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绝对不是资源和设备的堆积,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本质是教与学方式变革的过程,是组织管理和流程再造的过程,是供给侧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非常漫长,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有许多未知规律等待我们去分析发现。通过不同案例的分享,能够增加我们对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认识,触发更多的思考。


线上线下融合的术语可以说是一系列教学方式变革的统称,是互联网推动教学变革的统称,没有一个具体的模式。开始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项目需要具备5个基本条件


1、平台支持。互联网教育项目需要平台或直播系统。

2、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可以是老师,也可以固化为数字资源。早期是优质的教师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现在不仅需要优质的教学资源,也需要优质的教师资源的陪伴。同时现有教师资源已经超越了传统学校里的教师。互联网快速发展,传统教师资源难以满足社会对优质教师的需求,一批没有传统的教师资格证的人,也逐渐成长为教师,我们要看到其中积极的一面。

3、对教与学过程的管理。有教学过程才是课,否则为资源。

4、有某种方法能充分显示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基础教育阶段用户和消费者不是一个群体,我们应该探索更多显示除了成绩以外的学习成效,让用户和消费者都感受到学习成效。

5、分工合作。主讲与辅导,总校与分校等合作。


互联网教育的规律:

1、投资的规律:互联网教育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资源和平台都需要前期的投入。

2、工业化组织方式规律:劳动分工,一群人完成教学过程的管理,对组织过程采用工业化的管理。目前是前工业化的管理方式,工业化教学组织关键特征为设计。共同的理念引导下对所有环节的设计。线上线下教学融合中设计非常重要,专家能提供内容,但是过程需要专业化的人来进行系统化教学设计。

3、质量管理的规律:质量包括多个方面,比如用户买单是其中的一个特征,但是并非质量本身。如何管理质量,需要通过对过程的管理来保证结果。质量管理的局限源自于对质量本身认识的局限。互联网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需要理论和基于数据管理的结合。


陈丽教授指出,每一个人,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群体在推动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实践中,可能的作用都是有限的,但是汇聚每一个个体的集体的力量是无价的!



第3周:“线上线下教学空间融合”在线讨论

陈丽教授观点


陈丽老师对本次讨论进行总结。陈老师首先肯定了肖建军同学结合自己教育技术学的专业背景对自己的反思与认识,也肯定了他对联通主义知识观、学习观的理解。陈老师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应该是有问题意识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等待知识灌输的接受者,我们要积极地做好成为“互联网+”时代弄潮儿的准备。


其次,陈老师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绝对不是资源和设备的堆积,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本质是教与学方式变革的过程,是组织管理和流程再造的过程,是供给侧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非常漫长,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有许多未知规律等待我们去分析发现。通过不同案例的分享,能够增加我们对“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认识,触发更多的思考。


陈老师指出,线上线下融合的术语可以说是一系列教学方式变革的统称,是互联网推动教学变革的统称,没有一个具体的模式,开始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项目需要具备 5 个基本条件:平台支持,优质资源(包括人的资源),教与学过程的管理,学习者学习成效的反馈以及学校、社会、企业、政府等各方主体之间的分工合作。  


陈老师也分享了“互联网+教育”的规律:   


(1)投资的规律:互联网教育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资源和平台都需要前期的投入。


(2)工业化组织方式规律:劳动分工,对组织过程采用工业化的管理。目前是前工业化的管理方式,工业化教学组织关键特征为共同的理念引导下对所有环节的设计。线上线下教学融合中设计非常重要,专家能提供内容,但是过程需要专业化的人来进行系统化教学设计。


(3)质量管理的规律:质量包括多个方面,如何管理质量,需要通过对过程的管理来保证结果。质量管理的局限源自于对质量本身认识的局限。互联网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需要理论和基于数据管理的结合。 


最后,陈老师指出每一个人,每一个项目,每一类群体在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实践中,可能发挥的作用都是有限的,但是汇聚群体智慧和力量变得尤为重要!


第4周:社会各界教育资源共享

陈丽教授点评


本期通过麦课教育总经理刘义光和独立教师刘泽冰分享的典型案例,为您带来关于“社会各界的教育资源共享”这一主题的思维碰撞。陈丽对以刘泽冰为代表的互联网独立教师群体做出了肯定,指出他们在变革教育体制机制、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为社会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和探索层面。


第12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

陈丽教授报告:互联网+教育:从媒体观走向哲学观



“互联网+教育”的媒体观:

互联网是全新的信息空间


我们的教学空间正在进行转变,教育供给方式也由供给驱动转化为消费驱动。互联网可以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将人类教和学的行为以数据的行为保存下来,可以分析管理教学行为,为教育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全新的教育教学空间,在产生了新的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挑战。在解决教育个性化、教育质量保证、教育公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把互联网+教育看做解决问题的手段,我们会发现互联网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但陈丽教授认为,没有一个创新实践是不产生新问题的,所有的进步都是在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


环境与工具、理论方法、思想作为影响教育实践的3个关键因素,是一个逐层递进的关系。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环境和工具都在不断大量涌现,而在理论层面上探索新策略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的研究认识还不足,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知识观、传统教育理念上。对新环境新工具来说,如果不能最终推动思想上的变化,就不会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教育根本性问题在这个时代
已经发生变化


对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探讨除了包括教育价值与意义、思维和存在关系等问题,新的时代背景下还应该考虑教育内容的生产传播、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教育内容的生成与传播需要回答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的性质、知识是如何生成的、知识是如何传播的等问题。


在传统知识观下,我们认为知识是普遍化、静态化的,是精英发现的,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是分开来的,而且知识其本身具有客观标准。


而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与知识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仅有静态的稳态的知识,还存在动态、快速变化的知识;不仅来自于精英,还来自于草根;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融合在一起;主观的经验也是重要的知识。可以说,网络环境解构了知识霸权。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哲学观:联通主义哲学观


陈丽教授认为,互联网+不是传统教育互联网化,而是尊崇新的教育思想观念,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现在已经不足以支撑现在的教学。而联通主义哲学观可以指导我们树立新观念,认识新规律,发展新课态。在新的观念中,经验也是知识,非正式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者也是教师,意会是关键学习能力;在新的规律中,包括群体知识共建的规律、个体寻径与意会的规律、知识动态生成的规律;新的课态包含专业进化的社区,寻径的引导,博客、微博、微信等用来意会的工具,学习者反思、沉淀、分享能力的发展。


联通主义哲学观包括:动态知识观(境遇化的知识、动态生成的知识、草根汇聚的知识、生产和传播融合、个人主观判断);网络联通观(学习即是网络连接的过程);复杂生态系统观(构建的、社会的、网络化的、技术的和分析的、个体的)。


cMOOC课程便是探索践行联通主义哲学观的新课态。通过对课程学习者的观察可以发现,联通主义学习者往往具备有问题、敢质疑、乐交流、会表达、善总结的特点,通过获得、反思、联通、发现,在学习中实现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的创新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