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主持、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团队共同开发的cMOOC课程《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于2018年10月17日正式开课,连续13周,每周六围绕不同主题邀请互联网教育领域嘉宾直播交流,欢迎互联网教育领域的有识之士加入,共同探讨互联网推动教育领域变革的新趋势和新规律! 本课程是一门基于联通主义理论开发的cMOOC,以“开放”、“共享”、“互动”、“创新”为指导,关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解决教育主要矛盾的创新实践与理论,旨在帮助所有参与者建立起个人与典型创新企业、研究机构、关键人物、文献资源之间的连接,形成互联网教育领域的社会联通网络,并最终建构出包括研究者、创新企业实践者、管理人员在内的互联网教育领域的综合性高端研究社区。 本期是第5周,继续探讨主题二:社会各界教育资源共享。本周课程邀请来自于产业和学校的嘉宾,一起讨论社会教育资源进学校的一些问题。参与嘉宾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王晓艳、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课程中心主任苏晓虎、四川崇州杞泉思源学校校长郑伟良、北京乐步教育研究院负责人于忠元、100课堂执行总裁王向宙。 关注我们(搜索CITlab,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子菜单”学术活动-cMOOC“,获取更多课程信息。 传统教育体制下,学校和社会之间界限分明,学习者难以从本校之外的其他渠道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互联网的出现,为解决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互联网平台连接学习者和优质学习资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使得“开放、汇聚、共享”成为教育创新的新路径。当前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激发学校和社会等各大主体参与高质量资源建设、社会教育资源共享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北京乐步教育研究院负责人于忠元老师介绍,在一线实验教学中,学校面临着很多难题,诸如:实验教具缺失或损坏、实验成本过高,实验周期过长无法完成,实验存在危险,实验原理不宜理解,实验现象不宜观察,学校实验资源有限,学生无法开展实验等,NOBOOK便是意在解决这些问题而研发的虚拟实验工具。于老师结合在人大附中等学校实际开展的课堂教学视频,介绍了NOBOOK产品的应用场景: 1)新授课中虚实结合开展教学,让老师讲解更为直观; 2)利用仿真物理实验,促进实验课和复习课改进; 3)将物理实验应用于分组教学和互动教学。 产品进入学校后,提高了学校的实验教学水平,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多终端适配的应用场景,配以智能测评系统,老师可对学生进行大数据诊断。目前产品已经普及到全国3000多所学校,在国外也在推广英文、哈萨克文、蒙文版本,一直秉持“简单、方便、快捷、高效”的价值主张,不断更新迭代。 100课堂执行总裁王向宙老师介绍,100课堂团队曾经走遍全国各地,看到了城乡教育的差距,打算做一些事情解决教育公平中存在的问题,让每所学校能获取基本的优质教学资源,因此为公立学校设计了一整套英语听说的双师解决方案,外教老师远程直播,中教老师在教室维护秩序,形成了100课堂平台。在得到了资本的支持后,基于各地教材进一步定制研发课件,聘请国际一流教师团队,自主研发了直播平台确保教学的稳定性,制定了完整的服务制度提供1对1服务,目前已经服务了众多学校,开展了20多万节课的双师教学,为学校提供了优质的资源,成为了学校的伙伴型企业,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为学校赋能。发展至今,遇到了教师难以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学校没有专项费用支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课程中心主任苏晓虎老师为大家分享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经验,苏老师首先提出了个人对“互联网+教育”的看法,指出互联网教育产品的功能不需要多,但核心功能要强大,使用起来简单、有效、灵敏,交互应符合师生使用规律,同时需要有强大的服务和迭代能力,要和使用者有理念认同,发现学校、教师、学生的真实需求,能实现个性化的改良,能开展高频率的迭代,提供追踪服务。同时,服务过程中要开展科学研究,以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不断地根据实践进行优化。最后,产品应能实现革命性突破,如应用题批发、自动生成错题集等。苏老师看到了“互联网+教育”在聚焦学情、精准备课、促进个性化教学、个性化作业等方面的强大作用。 四川崇州杞泉思源学校校长郑伟良老师介绍了学校的地理位置、发展历程和基本情况,尤其介绍了在5·12汶川地震后,在社会各界给予的大力支持下破茧成蝶的过程。学校虽然是很小的农村学校,但仍然积极争创成都市的新优质学校,到目前取得了很多成绩和荣誉。学校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突破,是因为坚持德育强校、厚德育人,强化师德建设,同时坚持质量固校,提质增效,以技能赛课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重要的是,近年来与北京四中网校合作,推进信息化课程改革的实验,开展翻转课堂的实验,感受到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打开学生的视野。 观看者:NOBOOK的虚拟实验可以放在云平台上吗?学校需要什么投入才能享受资源?会不会缺失动手能力的培养?进校推广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于忠元老师:虚拟实验使用H5技术可以跨平台使用,甚至是在浏览器中使用,目前使用阿里云服务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软件需付费,研发需要一定费用维持,面向区域、教育局和学校收费;能动手的不要演示,能实际操作的不仿真,需要亲自体验某些电器元件,要把握动手操作和仿真实验的平衡点,需要有针对性地筛选适合在仿真实验中开展的试验;学校教师思维中对虚拟实验的固有认知是负面的,同时网络是否畅通也会影响产品的推广。 观看者:100课堂平台是如何选拔师资的,标准是什么?教学内容是否有教材,还是讲义? 王向宙老师:筛选标准包括3年以上教学经验、有相关资格证书、有美国前50大学的学历,同时教师需要具备网络教学能力,会开展六轮网络教学的培训和实验;根据各地课程标准设计课件,而不提供教材。 观看者:学校在购买资源产品时看重哪个维度?是如何运用知识图谱的? 苏晓虎老师:对于平台产品,看稳定性,看架构是否便于迭代,是否能与学校已有研究吻合,要能解决学校教学理念落地的问题,能提高师生的教学效率;以公司的技术为蓝本,结合本土化改良,形成了知识图谱,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出现问题,可以追溯到这一知识领域的先前知识,依据个性化的知识链条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可以减少无用的学习时间,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观看者:学校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教育资源?什么因素限制了资源的获取? 郑伟良老师:社会教育资源应不断思考,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需要强化教育的育人功能的产品,需要提升区域的文明指数、学生的文化素养的产品,需要能将课堂从有效向高效过渡;硬件设施的配备和经济发展水平都限制了资源的获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留守儿童没有家长监管,学生可能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导致最终偏离目标,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管。 苏晓虎老师:我们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更好地培养人?我们目前缺少双师+STEM的产品,需要在项目式学习、真实的任务中学会学习、训练语言能力、促进素养提升,在小学、初中、高中可采用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开展研究的过程。呼吁公司和学校要建立伙伴型关系,学校能够影响公司的产品研发和决策,公司的产品能提升学校的教学效率。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让更好的教育资源进入薄弱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核心素养。 观看者:社会教育资源共享需要什么样的学校制度支持? 王向宙老师:建立公开、公平的筛选和竞争程序机制,给企业有更多的机会,让学校知道有哪些产品,并设立使用者的评价机制。 于忠元老师:需要学校给予企业更多的机会,看到好产品;另外如何提高教师的话语权,推动学校购买使用产品。 苏晓虎老师:了解好产品的渠道太少,本次北师大举办的教博会就是一次很好活动,找到了很多的合作契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汇聚平台。 王晓艳老师十分感谢各位专家精彩分享,建立这样的研讨平台的目的,就是想让学校与公司之间能建立连接,展开深层沟通。通过今天的探讨,我们对教育资源共享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议题不断生成:做事靠民间力量,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项目式学习要基于共享精神;做教育要做面向未来的教育,要思考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面临教育变革的时间节点,如何结合学校的实际需要,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我们共同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企业、学校、高校共同努力,为教育资源共享营造更广阔的空间。 《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一门基于联通主义理论开发的cMOOC,课程将结合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典型趋势,邀请国内互联网教育领域的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以及创新企业,参与课程建设与运行。本课程内容包括“互联网+教育”创新的5个专题,以及3个专门的学术研讨,每个专题持续2周,重点围绕对应专题下的典型创新案例开展基于SERVE评价模型的分享与交流,基于此,结合其他相关案例,进行对应专题的理论探讨与研判。从而形成对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性创新的全面、深入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