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瓶中史话】大汉双星与汉匈战争(1):不太平的新王朝

 陆一2 2019-01-11

写在前面:

这是一个有关汉匈战争、以及这期间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的系列文章。这个系列很长,很长。写这个系列是我出于的私心:一个是我想尝试,在微信公众号连载的压力下,我能否完成这篇我只写了一半的长文——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压力,我可能永远不会完成它;另外就是对于我最向往的大一统王朝,以及我最尊敬的古代名将,我希望自己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记叙,哪怕这篇记叙,仅仅是对《史记》、《汉书》等史料的搬运和整理,对我来说,也是迈出了一个大步。

当然从我朋友圈的构成来看,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历史素养,是完全不需要看这个系列的,那么您看到这里就可以退出了。同时我也请愿意看这个文的人,理解我在历史和文学上的生疏。在原创拿到之后我开始写这个,也是希望你们能用“留言”的方式,来帮我一起进步。

下面正式开始:


第一章·大风起兮云飞扬

一、不太平的新王朝

公元前202年,崛起于草莽之间的刘邦历经七年有余的征战,先后击灭秦、楚,建立大汉王朝。对于这个几乎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王朝来说,应该遵循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向前迈步,在当时看来,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选项:秦王朝二世而亡,帝制土崩瓦解;项羽效仿周王朝分封诸侯,换来群雄逐鹿四面楚歌。从秦乎?从周乎?刚建国的汉朝态度有一些暧昧。刘邦继承了秦王朝“皇帝”的尊号,却看上去并不打算学习秦朝的大一统,他大封异性诸侯:张耳为常山王,吴芮为长沙王,英布为九江王,臧荼为燕王,韩国王族信(史称韩王信)为韩王,与他一起平定天下立下赫赫战功的韩信和彭越,则分别被封为齐王(后迁为楚王)和梁王,一如同秦亡后项羽分封诸侯的旧事。
  野心勃勃的刘邦并不满足于这样一个局面,虽然秦王朝由他亲手覆灭,可是回顾他的经历,可以看到在他对秦王朝的真实态度。少年时期的刘邦,在咸阳看到秦始皇出行的仪仗,曾经禁不住高声叹息:

“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的刘邦)

此后刘邦灭秦,对府库中的珠宝财物分毫不动,却把载有秦朝制度的文书典籍全部走,及至建国后,正朔、服饰等国家大事,全都承袭秦制。司马迁认为这是由于“诸事草创”,然而周鉴不远,六国贵族多有在者,秦制又如何比旧制简易?或者在刘邦的内心里,仍然对少年时期秦始皇仪仗给他对震撼念念不忘——周天子何曾享受过这样的尊崇?
  帝制不可阻挡,封建不可复兴,刘邦和萧何等人一定坚信这点。然而天下初定,很多事情并不可以一蹴而就,如同韩信、彭越、英布这样实力强悍的诸侯王,其存在不仅仅是败亡项羽的必须,也是避免新王朝再次瓦解的必须。

然而刘邦的耐心并不很长久。到新王朝建立的第二个年头,看似承平的天下大势,汹涌的暗涛已让人看到了它的爪牙。

汉高祖五年(按刘邦被封汉中王为元年,下同,高祖五年实为公元前202年),也就是刘邦刚刚即帝位的同年,秋九月,燕王臧荼因担心刘邦对项羽故人的打击报复而谋反,刘邦旋即将其剿杀,并封自己的亲信卢绾为新任燕王。
  次年冬天,更巨冲击力的消息传来,因楚王韩信时常带兵出巡下辖的郡县,人告楚王谋反。刘邦听到消息后颇为忧心,他心知韩信未必有谋反之心,然而一桩旧事犹在眼前,让刘邦无法不警惕韩信:在楚汉对峙荥阳,汉王一败再败的尴尬时刻,刚平定齐国的韩信竟坐地起价,逼迫自己封其为齐王,以此为条件,才换来韩信率兵相助击楚,解刘邦燃眉之急。
  《史记》中对此事的描述颇具影像感:当刘邦接到韩信使者送上的文书,看到要求封他为“假王”的字眼,不由得勃然大怒,骂道:“我受困于此,朝思暮盼他来帮我,他竟然这时候要自立为王!”即要拂袖而去,却被张良、陈平拉住耳语:“我汉刚刚受挫,还能管得住韩信称王吗?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立他为王,不然恐怕生变。”刘邦幡然醒悟,又骂:“大丈夫平定诸侯、立下如此功业,要做就做真王,要什么假王!”
  韩信并不可靠,而更不可靠的是与韩信这样的人拥兵决战,刘邦当然知道,论用兵作战,韩信才是那个“战必胜、攻必取”的英杰。此时陈平献计,假托出游云梦,借机袭取韩信,韩信明白时果然为时已晚,被刘邦俘虏。可怜的韩信还以为自己没有谋反事实,因而不会受罚,于是当他坐上囚车时只能叹道:“狡兔死,走狗烹。”

  不费兵卒平定楚王韩信的“谋反”,并将其降为淮阴侯之后,刘邦马上遇到了更棘手的难题:还是在这一年的秋天,韩王信投降匈奴。
  这又是一个大事。才到汉王朝建立的第二年,八个异性诸侯王中就有三人反叛,汉初的动荡可想而知,而尤为重要的是,韩王信的身份和他所承担的重任,一旦叛乱,给这个王朝带来的冲击,会可能更甚于楚王韩信的“谋反”。

韩王信,是战国韩襄王的庶孙,同为韩国贵族子孙的张良巡视韩国旧地时发现了他的价值,推荐给刘邦作为韩将,其实是为了利用他“王族”的身份,来安定韩国旧民的人心。于是汉朝建立后,顺理成章的将这个韩信封为了韩王。而韩王的封地则是太原郡,防备匈奴犯边。韩王信此人雄壮勇武,看上去是一个可靠的人选,而他本人也因治所晋阳离边塞距离遥远,请求将治所迁到马邑,表明了自己防患匈奴的决心。
  然而当匈奴真的来犯境时,韩王信却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抵抗匈奴的实力。在刘邦和韩王信的设想中,匈奴的侵犯应该还是战国和秦朝时候的样子,零散的小规模部队骚扰为主,以掠夺物资为目标;而现实是,这一次匈奴却动了真章,大兵压境将马邑围困,有志在必得之势。韩王信以一郡之力,难以抵挡匈奴的围攻,于是苦不堪言,只得写信给匈奴请求和解。
  得知此事的刘邦不由得怀疑韩王信对其有二心,便写信责难他:“作为一个将军,存着必死之心不能算勇,存着必生之心不能任事,敌寇攻击马邑,以你的力量难道不足以坚守吗?在这安危存亡的要地,朕不得不因此苛责你。”
  这封信的言辞可以说是异常严厉,然而更严厉的态度其实还藏在言辞下面。刘邦真正要说的是:你身处这样的要地,如果秉持忠诚,那还可以安生,若一味贪生怕死而怀有二心,则罪不可恕。韩王信接到此信后,当然看出了刘邦没有说出的台词,于是惶恐万分——自己的忠心已然被刘邦怀疑,而刘邦早就证明了,他对待疑似不忠的部下会如何作为!
  或许是万般无奈,或许是早有准备,在对刘邦雷霆手段的恐惧之下,韩王信连带马邑一起投降了匈奴,而约定投降的条件,则是自为先锋,来攻太原。
  这一次的叛乱不可再用绵里藏刀的手段消弭于无形了。于是次年冬天,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来平韩王叛乱。这本应是一次普通的平叛之战,却因为有异族匈奴的介入,成为一个时代来临的先声:

汉匈之间长达三百年跌宕壮阔的战争史,由此揭开了它的帷幕。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