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渣控制指标差一点成为强条!

 lylla 2019-01-11

声明:本文纯属作者个人技术观点,与其他单位无关。

作者简介:邱明兵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编委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应用手册》2010年,第三作者

《建筑地基沉降控制与工程实例》2011年

《建筑结构震害机理与概念设计 》2011年

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003年)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2005年)

高级工程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桩基础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


沉渣过厚引起的单桩竖向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曾经是个普遍现象。现在也是。有些地区甚至敢把30m长的桩,灌注成桩后,钻芯出来,仅有20m,真是利润之下,胆大包天啊!

在08规范之前,我们看到的工程中,不重视沉渣清理,觉得无所谓,有时沉渣甚至可以超过1000mm,这玩意儿,咋整啊!


在认知到“桩端土刚度对桩侧阻发挥有影响之后”,并结合多年施工经验,JGJ 94-2008重新修订了孔底沉渣厚度指标。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 6 灌注桩施工 > 6.3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

6.3.9 钻孔达到设计深度,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端承型桩,不应大于50mm;

2 对摩擦型桩,不应大于100mm;

3 对抗拔、抗水平力桩,不应大于200mm。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 6 灌注桩施工 > 6.3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

6.3.9 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指标规定,对端承型桩不应大于50mm;对摩擦型桩不应大于100mm。首先这是多年灌注桩的施工经验;其二,近年对于桩底不同沉渣厚度的试桩结果表明,沉渣厚度大小不仅影响端阻力的发挥,而且也影响侧阻力的发挥值。这是近年来灌注桩承载性状的重要发现之一,故对原规范关于摩擦桩沉渣厚度≤300mm作修订。


这里给大家透露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当年这条差一点儿成为强制性条文。

鉴于沉渣对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巨大影响,也是为了提高施工质量,我们曾经提出把这条第1、2款作为强条。

但是检测单位的同志说,如果作为强条,就要有对应的检测措施。现在沉渣检测方法比较多,每个方法检测出来厚度不一样,有的精度高些,有的精度差些。如果是强条的话,到时在检测结果上,就会有比较大的争议,执行上就比较难。


讲这个事情,也是为了回应某些说“规范执行难”的朋友。

总有部分朋友,让规范背“执行难”的锅。从我的经历来看,这个锅怎么也放不到规范上。

什么是执行难呢?

(我借一位读者的工程来说说,没有任何批评的意思!只是一段阐述。)

上次我写完“墩基础”之后,有位读者说他正好提交了一份勘察报告。我问他,设计按什么来设计呢?将来怎么检测呢?

他也犹豫了,回答:可能按浅基础设计,按桩基础检测。

这玩意儿,前后一锅粥,执行起来也别扭。


规范是个体系,如果你拆开规范,“按条执行”,难免会有难度。回头会有专篇讨论“规范执行难”的问题。

再者,有朋友提出说说“抗浮设计水位”的事情,稍等啊!慢慢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