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裂褶菌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及未来发展前景

 东营菌物科学 2019-01-11


 裂褶菌:又名白参,白菌、小干巴(云南)、树花(陕西)、鸡冠菌 (湖南)、 鸡毛菌子 (湖北)、 白参菇 (河南), 隶属 于担子菌亚门, 层菌纲, 无隔子菌亚纲, 伞菌目, 裂褶菌科 , 裂褶菌属 。菌盖直径0.6-4.2cm,白色至灰白色,上有绒毛或粗毛,扇形或肾形,具多数裂瓣,菌肉薄,白色,菌褶窄,从基部辐射而出,白色或灰白色,有时淡紫色,沿边缘纵裂而反卷,根据二氧化碳浓度高低菌柄短,长或无。白参菌是一种食药兼用的名贵山珍, 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裂褶菌人工种植历史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末,其主产区分布在云南楚雄、腾冲、曲靖、临沧、德宏,四川德阳、河南南阳、湖北武汉、随州等地,目前裂褶菌主要栽培模式是采用袋式层架栽培,主要销售市场在云南,全国年产量在100万袋左右。

 笔者通过近两年对全国裂褶菌主产区和销售市场的调查分析,发现裂褶菌各主产区的单袋产量(常规采用15×55规格的聚乙烯袋式立体层架种植)在100到150克鲜品。云南鲜品价格在30元/斤,生产成本每袋3元~3.5元,各地原材料和人工费用不同,此产量出售鲜品产值每袋在8到9元,利润可观,但鲜品销量有限,整个云南昆明市场每天销量在1000斤以下,由于裂褶菌鲜品不易贮藏,一般外地种植户是把产品晾晒和烘干处理之后包装物流到昆明。干品在昆明市场价格在45元/斤,销量每年在50吨左右。

 按照目前裂褶菌产量计算,每袋产干品不足一市两。产地种植户利润空间较小。为提高裂褶菌产量和维护各主产区种植户的切身利益,笔者从2015年开始从事裂褶菌新品种资源挖掘,配方改良研发和种植推广。于2016年底在山东青州发现新的裂褶菌菌株组织分离并小批量种植,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比目前国内常用品种产量高而稳定,两茬菇平均每袋产量在0.8斤。超出常规产量1.5倍以上(15×55规格袋子)。2017年底至2018年底在云南主产区发展批量种植裂褶菌的基地3个,一年时间内种植量逐步扩大,总体种植数量在120万袋左右,通过种植模式的革新和配方的组合调整,栽培工艺逐渐成型,现将在实际生产中总结经验体会细节做如下详解,以飨读者。

一、原材料对裂褶菌产量的影响

 1.裂褶菌俗称杂菌,其菌丝浓白(密)粗壮,分解能力极强,适合在各种树种上生长,尤其是椴木的香菇和木耳树椴木上,刚砍伐的椴木搁置两周或20天后即可看到部分感染菌丝菌落,一般腐朽时间长的木椴也有,但子实体发生量小,有些活树上季节性发生子实体较多,说明其对新鲜树木质适应性强,易发生子实体。通过对比实验,新鲜的木屑生物转化率高,大小颗粒在1.2cm到1.4cm为适宜;添加量为50%为宜。

 2.常规人工种植采用新鲜的玉米芯和甘蔗渣以及棉籽壳适合其菌丝体培养。通过对比实验,配方中添加颗粒略大的玉米芯为佳,添加量为15到20%,由于棉籽壳生产成本高,对产量无大幅度影响因素。加之使用棉籽壳为主料生产出的裂褶菌产品口感发柴,韧性强,甘蔗渣因透气性差,另外,裂褶菌后期菌丝密度高,不适合作为主要材料采用。

二、氮源需求、配方对裂褶菌产量的影响

 1.常规采用20%的麸皮含量作为配方比例,产量一般。

 2.通过调整配方和裂褶菌对氮源的需求量以及透气性对比,采用25%小麦粒或者玉米粒为佳。采用颗粒物氮源材料增加出菇期菌袋的透气性,促进菌丝新陈代谢和营养转化。

三、酸碱度对裂褶菌菌丝各阶段影响

 1.裂褶菌常规种植配方中加入石灰量1~2%,石膏粉1%,对调节培养基中PH值和中和酸碱度将会产生影响。

 2.通过实验调整配方中石灰的添加量为4%为最佳,因其配方中比常规方法添加了丰富的氮源含量,第一茬菇在接种口处无感染杂菌现象,二茬菇有部分绿霉出现,在保湿的前提下,培养基增加石灰含量,对二茬菇有抑制杂菌滋生作用。

四、湿度对裂褶菌栽培的影响

 1.常规大棚裂褶菌种植模式采用层架出菇,各主产区各季节空气湿度不同,出菇期空气湿度小时为了保湿经常喷水,还要结合裂褶菌出菇期对空气的需求,通风和湿度产生矛盾。雨季出菇时要保持常通风状态,以降湿通风为主。湿度过大,影响裂褶菌表层色泽。

 2.新法种植尤其解决了北方空气湿度干燥期和南方冬季干燥期出菇时的保湿问题,有条件的种植户可采用地摆模式出菇,具体做法是先把地面平整撒石灰,浇水湿透地面10cm左右,再把菌袋出菇口向上平放,两袋一排占地80cm左右,每排中间预留40到50cm走道,方便出菇管理和采菇人员操作。这种地摆模式在出菇期可利用地面湿润空气保证裂褶菌的正常生长发育所需水分。

五、温度对裂褶菌的发菌期和出菇期的影响

 1.裂褶菌在发菌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太严格,最高温度可耐35℃的高温,最低温度在12~18℃范围内生成长缓慢,菌丝的最佳生长温度在22~26℃。

 2.出菇期的温度调控对裂褶菌的品质影响很大,夜间温度在16℃左右,白天温度在23~25℃最佳,需要有5~8度的温差品质优良,各主产区根据当地气温变化随时调整制袋时间和出菇时间。

六、光线强度对裂褶菌菌丝发育和出菇期的影响

 1.裂褶菌在发菌初期不需要光线,以避光培养为主,光线刺激接种块提前出菇,当菌丝发育到7到10公分即可增加光照在300lx到500lx刺激出菇。

 2.出菇生长阶段到采收阶段光线范围可在400lx~500lx,以利于裂褶菌的色泽白度。

七、裂褶菌的特殊出菇特性

 1.目前大部分常规大棚种植的裂褶菌在菌丝长满袋子后开始进入出菇期,从接种到长满菌丝需要20d时间,此时裂褶菌菌丝旺盛浓密,很多袋子内部出现(憋袋菇)。此时袋子内部菌丝板结成一个整体,营养成分很难转化出来,不容易掰开,内部透气性差,这也是目前裂褶菌产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2.改变和调整提前出菇方式:当在裂褶菌接种的8天前后开始给与光照,加湿,闷棚相结合措施,采用一边积累养分,一边出菇转化的方法,让积累的裂褶菌养分及时转化成为子实体。12天后从接种口大量的原基形成。爆发劲十足,从原基分化到最佳采收期再经历10天到12天,期间棚内相对湿度调控在90%左右,棚内保持新鲜空气对流,满足裂褶菌生长期对氧气的需求量。当子实体正常分化至7分成熟即可采收为鲜品商品菇出售。此时采收菇体幼嫩可口,口感不会发柴,清香脆嫩,营养价值高。第一茬菇从接种到采收时间在25天。采收后的第一茬鲜菇重量在每袋0.6斤左右。

 3.新法种植的裂褶菌在第一茬采收后,此时袋内菌丝刚长满,在经过7天左右的间歇期后,可再次刺激催菇进行二茬菇的生长期,管理方法如同第一茬菇。二茬菇的产量在每袋0.2到0.3市斤。整个生产周期为45天,适合商业化,工厂化种植培养,因裂褶菌出菇后袋内还剩余很多营养成分,可脱袋粉碎再次综合利用,根据各产区此时温度情况种植平菇和榆黄菇等品种。综合效益显著。

 结论:采用此新法种植裂褶菌的高产技术,突出体现于选择优质原料和高氮源配方,还有特殊的出菇方式以及精细化管理的跟进,再者就是新菌株种源的探索与发现。裂褶菌作为云南地区当地的特产,深受广大食客的青睐,几乎在大小饭店都可点到此菜谱。该菌的口感和特殊的清香味道适合当地饮食风味,大家都知道云南的干巴菌十分有名气,但它毕竟是野生菌,目前还无人工种植成功的历史记载,所以当地人俗称裂褶菌(白参菌)为小干巴,也许是当地人的恋菌情怀吧,随着新法种植白参菌技术推广与普及,种植户在原来生产成本的基础下爆发性出菇产量翻倍,裂褶菌将在云南市场迎来新的商机和市场竞争力,产量的提升将促使价格的小范围波动,但这种波动对种植户来讲算不上什么,整体种植效益还是提升了很多,随着产量的提升裂褶菌的品质也将得到大范围的提升,对消费者来说也可以食用到物美价廉的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双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