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关外的时候,清朝就开始着手准备给宗室、功臣分封爵位,凝聚人心。公元1636年,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称帝。不久后,便开始厘定宗室爵位,定下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名号。 铁帽子王也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能够被封为铁帽子王的,基本都兼顾宗室、功臣两重身份。比如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17岁的时候,就追随皇太极征战天下。自然有这个资格。 ![]() 图为多尔衮画像 跟过去其他朝代的爵位相比,铁帽子可以被放在顶级爵位的行列中。对于过去一些爵位来说,或者像明朝藩王那样,拥有封地财富,却无法掌握实权。 又或者掌握实权,却不能代代继承。而铁帽子王却可以在掌握实权的同时,世袭罔替,把自己的爵位代代传承下去。不过,铁帽子王虽然在皇太极时期被确立,但在顺治、康熙时期,却在实际上被废除了。
![]() 图为皇太极画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多尔衮。多尔衮一路扶持顺治登基称帝,并在后来平定明朝疆域中,立下功勋。顺治也对多尔衮一路加封,从摄政王一路加封,成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等于是给自己找了个亲爹供在头上。
![]() 图为顺治画像 后来多尔衮去世的时候,顺治还给多尔衮追封为“清成宗”的身份。这等于是默许了多尔衮的皇帝位置。不过,这个做法,更像是捧杀。等于是昭告世人,多尔衮作为大臣,已经把位置放在皇帝上面。 仅过了两个月,顺治皇帝就把多尔衮的坟墓挖了,封号爵位也一并剥夺了。至于在皇太极时期一并封下的七位铁帽子王,也在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陆陆续续被剥夺。
![]() 直到乾隆继位以后,才开始重新对清朝的宗室爵位制度,进行调整。一方面是当时爵位制度比较混乱,如何分封,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说法。 另一方面,乾隆时,国力强盛,朝廷没有什么其他军政大事,就可以把精力放在调整宗室爵位这种不大不小的事情。
![]() 乾隆时,把王爵的分封,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军功得到的王爵。清朝时规例,如果因为军功得到王爵,一律“世袭罔替”。 如果是凭借血脉关系得到分封的王爵,会代代递减,直到被降到奉恩将军为止。乾隆的这个做法,其实是有多重因素的考虑。
![]() 一方面,通过对军功的尊崇,重新激励宗室立功向前的风气。同时,对那些凭着血脉关系的王爵进行递减,可以减轻国库负担。 毕竟供养这些亲王、郡王,都要消耗国库大量财富。但是,乾隆又把降爵,止步在奉恩将军。这些宗室近支的后代,即便再低,也有个较好的俸禄待遇。起到收拢人心的作用。
![]() 所以,在乾隆之后,清朝的铁帽子王爵位,才正式被定立下来。过去那八大铁帽子王也都逐一得到恢复。他们的后代,可以继续享受世袭罔替的特权。 多尔衮也被重新恢复睿亲王的封号。并且被评价为““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而在乾隆以后,清朝在原有的八位铁帽子王以外,又加封了四位铁帽子王。
![]() 这四位都是立下过显赫功勋的王爵。恭亲王奕訢,他是道光皇帝第六子,咸丰皇帝的亲兄弟。在鸦片战争中,咸丰逃到热河,恭亲王奕訢到北京跟英国、法国谈判。 凭着这一点,再加上后来帮助慈禧除掉咸丰留下的顾命大臣,又可以入主中枢,担任军机大臣,坐镇朝廷。
![]() 其后推行的洋务运动,对于晚清国力提升,有一定的帮助。这个也是铁帽子王跟过去王爵有很大不同的地方。过去的王爵,大多分封地方。 即便掌握坐镇一方,掌管实权,也极少有入主中枢执政的。道理很简单,这些王爵地位尊崇,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对皇帝地位产生威胁。
![]() 当然,这些爵位高高在上的铁帽子王,能力、人品往往不是最厉害的。比如说在光绪年间得到世袭罔替特权的庆亲王奕劻,也是入主军机中枢。 有一定的能力,但不足以支撑大局。而且十分贪污腐败。他的贪腐在晚清政坛上出了名的。可是,奕劻因为擅长讨好慈禧,可以被步步升任,得到铁帽子王的封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