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溃疡病常用的内镜分期标准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医路阳光 2019-01-11
溃疡病的内镜分期是将溃疡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临床演变过程分为几个不同阶段,也称生活周期(lifecycle)。分期可做为一种客观指标,对指导临床用药、观察疗效和学术研究有很大应用价值。
    溃瘍病分期方法是20世纪中期纤维胃镜在临床广泛应用以后,镜下对溃疡病的临床经过有了深人了解,先由日本学者畸田隆夫提出,之后进一步完善为崎田-三轮分期法(图2-7),目前我国和日本等国家仍沿用这一分期方法。
崎田-三轮分期

    崎田-三轮分期法是将溃疡病临床经过分为三期:活动期(active stage,A期)、愈合期(healing stage,H期)和瘢痕期(scarring stage,S期)。各期分别分为两个阶段(A,、A2、H,、H2、S1、S2)。各期具体标准为:
    (1)活动期:又称厚苔期或急性期,是溃疡病发病初期。此期特点是苔厚、溃疡周边黏膜无再生上皮形成和皱襞集中。
    八,期:溃疡境界清晰,多呈圆形。溃疡底覆盖厚白苔、表面污秽、可见出血或血管露出。有时污秽厚白苔超出溃疡边缘呈溢出现象。溃疡周围黏膜肿胀,无黏膜皱襞集中(复发性溃疡伴有黏膜集中),无再生上皮。
    A2期:溃疡较前期缩小,黏膜肿胀逐渐消失,苔仍较厚,表面覆有透明黏液,溃疡边缘形成炎症性充血红晕。开始出现黏膜皱襞集中。边缘清晰和炎症性充血红晕是本期的特点。
    (2)愈合期:又称薄苔期,此期可见再生上皮形成和黏膜集中象。
    H1溃疡面积缩小,苔变薄,溃疡周边水肿消失,出现栅状再生上皮所形成的红晕,可见黏膜皱襞集中象。
    H2溃疡面积进一步缩小,仍冇少许薄的白苔,表面可见明显的再生上皮以及明显的皱襞集中象。
    (3)瘢痕期:又称治愈期或无苔期,此期溃疡表面已完全由再生上皮覆盖。
    S1期:此期溃疡面已消失,原溃疡处已由再生上皮覆盖。由于胃小区再生上皮发红,故又称此期为红色瘢痕期。
    S2期:此期在S1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愈合,再生上皮增厚,皱襞集中处红色完全消失,代之以白色瘢痕,故称为白色瘢痕期。
    溃疡病临床分期只是为方便临床用药、疗效观察、学术交流,各期之间没有严格界限。有时溃疡难以确切判断属于哪一期,则以相邻两期表示,如H1-H2期。在崎田-三轮分期法中还分出札期,是指那些溃疡基本痊愈,但近距离观察或经染色后观察仍见有白苔的未愈合溃疡,或是H2期与S1期难以区分时称为H3期溃疡。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良性溃疡都会按上述生活周期顺序演变,有时会在发展途中返回前一期。从S1变成S2期所需的时间也因人而异,有人可长时间停留在S1期。
    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分期方法和标准相同,但十二指肠溃疡的分期不如胃溃疡典型。
    近年非常强调溃疡愈合后局部瘢痕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即所谓溃疡愈合质量(quality of ulcer healing, QOUH),溃瘍愈合质量与溃疡的复发率之间有明显相关性。随访发现,瘢痕处再生黏膜的形态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处于S,期患者复发率明显高于^患者。对此竹本忠良等结合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观察所见,将瘢痕期又细分为Sa期、Sb期、Sc期。
    Sa期:瘢痕中央凹陷,再生黏膜发红,呈向心性放射状排列。
    Sb期:瘢痕中央凹陷消失,再生黏膜发红呈颗粒状,但颗粒较粗。
    Sc期:瘢痕中央凹陷消失,再生黏膜色泽与周围黏膜大体相同,再生黏膜呈细致、均匀的颗粒状。
    随访资料显示,Sc期溃疡复发危险性显著低于Sa期和Sb期,提示Sc期的愈合才是溃疡较完全愈合。

关注官方微信,精品资源免费推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