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自媒体人,我平时喜欢厚厚的纸质阅读,可以说是最挑剔的读者之一。 平时,我喜欢阅读长篇小说,但真正能入得了我“法眼”的却稀罕得很,可谓是寥若晨星。 事实上,国内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都在4000部以上,平均每天11部。从内容上,囊括重大的历史事件、当下的生活万象、纷繁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每一部都称得上是全景性的表现与全息性的反映;从表达方式上说,既有可读性、故事性,又有探索性、荒诞性,每一部都称得上是推陈出新与别具一格;从数量上说,如此浩如烟海,足够我“海选”了。 > 阅读众多新鲜出炉的长篇小说,我不差时间,不差精力,也不差钱,差的是找不到很好的阅读体验。 除了极个别精品力作让我哭,让我笑,让我思之外,大多数长篇小说看完后,让我觉得味同嚼蜡、大失所望,真不如早些抛开它,呼朋引伴去掼蛋,或者打麻将。 原因很简单,我从厚厚的书里找不到一句属于作者、堪称绝妙的句子。你说,这样的长篇小说能不“烂”吗?能不“垃圾”吗? > 著名作家陈忠实之所以在知天命之后成功地写出长篇小说处女作《白鹿原》,归功于他大半辈子一直在西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像海明威那样,倾其一生,在文学创作之路上苦苦跋涉,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 “属于自己的句子”,从何而来?陈忠实认为,作家有一桶水,才能给读者提供一碗水。要写出一部好小说,就得走进生活,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挖掘人的内心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这就是写作的法典。一些新锐作家把写作当成游戏,一年出几本书,虽然很畅销,但这是快餐书,看过即忘,难以流传下来。真正大作家的传世之作应该经得起人们细嚼慢咽,经得起长时间的感受回味。 由此可见,属于作者自己的句子来自于生活。生活,才是长篇小说最好的源头。 > 在我的上千册藏书里,《白鹿原》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样,都是百读、千读、万读不厌的好书。 每次阅读《白鹿原》的时候,我都会用双手把这本厚到骨子里,而不是厚在表象上的好书高高举起,然后上下左右,细细端详,并且顶礼膜拜,似乎不相信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此书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读?”我一遍遍问自己,然后提醒自己;《白鹿原》是真的,当然是真的,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证书为证,有那个满脸沟壑、刻满沧桑、写出这本死后可以当枕头的传奇大书的关中汉子为证。 > 图为海明威 为绝妙的句子而战,陈忠实赢了,赢得那么出众,那么出彩,那么惊艳。 每次看完《白鹿原》,我都会想到,时光有着巨大的杀伤力,会将许多部连“属于自己的句子”都没有的长篇小说淘汰出局,留下的是屈指可数、难以超越的标杆和丰碑。 本文作者、编制外作家、策划师、自媒体人、灵动作文训练法创始人雷传桃,呼吁更多的自媒体人多多阅读高质量的长篇小说,写出一个个有力量的句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