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展柜照明十法(一)

 粤台秋月 2019-01-12

博物馆展柜用得越来越多,相应的照明方式也不断丰富。但是,不同的方式区别较大,各有优劣。今天,我们就针对常用的十种方式,逐一讨论。


顶部面光普照式


这是早期最常见的一种照明方式。即在顶部把展柜照得通亮。所有展品一览无遗,适于小展柜及察看展品细节。



早期是用灯管排列起来,下面用毛玻璃,把光打匀灯管光色偏白,显指不太高。


后来改成led面板灯或者灯带。


无论哪种,要控制好光源与玻璃的距离,毛玻璃的表面处理,做好了光会很匀。做不好光是一截一截的。


当然,这种普照式的不好的地方是:


● 顶部光会产生眩光。解决的办法是调色光源的亮度,做柔和一些。还有一个办法是把毛玻璃往里做,或者展柜外面的档板加高,这样会好很多。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玻璃面做成往里倾斜,这样杂散光会与观众的目光方向一致,也就进不了观众的视线。



● 灯光太平淡,无法重点突出展品。


    

当然,也有解决的办法,可以把展柜内饰做成暗色的,这样,展品就在灯光中表现出来了。尤其是反射率高的展品,如陶瓷等




顶部重点照明


这也是早期常用的方式,即在顶部放置卤素灯,中间隔一块玻璃,透过玻璃,对展品进行照明。


玻璃将展品与照明隔开,实现光热分离。


与第一种方式不同,这种方式能针对展品实现重点照明。若要强调细部,也可以用宽光束灯具补充。



当然,其缺点也很明显:玻璃上有一团团的光斑。尤其是时间长了,玻璃上积灰,光斑更明显,积灰更是一览无遗


进入LED时代,人们把灯具改成了小瓦数灯具,散热低了很多!也有将玻璃换成黑色格栅,这样看起来好了很多!



但是,一定要注意灯具的发热量,如果发热量大,超过展柜本身的散热量,就会造成热量积聚,造成文物损伤。


不管改成何种方式,灯具与展品之间最好有一层隔断,尤其是传统灯具。


有隔断能实现光热分离,另一方面如果灯具老化,出现掉落时,能有效保护展品。尤其是位于展柜中心的灯具,万一跌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光纤照明


在传统照明时代,由于卤素灯发热量大,对于珍贵文物,尤其是对热敏感展品,要解决灯具本身的发热,还有光照中的红外辐射,是比较麻烦的。在这种情况下,光纤照明因应而生。




其原理是在展柜远端配置光发生器,然后通过光纤导管,将光导到需要的地方。



这种方式完全实现了光热分离。由于光源的光在进入光纤前,一般要进行过滤,故可将有害光滤掉,只有有用的可见光到达展品。


虽然完美地解决了光热分离,但存在以下缺点:


● 造价较高,它包括光源、反光镜、滤色片和光纤等,是所有照明灯具中成本最高的照明器械;

● 整体外形较大,光纤也比较粗,不易隐藏;

● 光通量较小,不适宜大面积照明;

● 难以控制光束角,尤其是小光束角,不过,由于光纤头出来的光没有伤害,可离展品很近。       


缺点很多,优势也非常明显,在早期传统灯时代,光纤在博物馆展柜照明中还是用得比较多。但随着LED照明的普及,光纤就越来越少了。这些我们在下一篇文章中讨论。


· 喜欢点右下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