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太极拳的虚领顶劲

 武道网 2020-07-02

文|郑海杰    编辑|禅音

很多人都知道,《太极拳论》里有一句话是:虚领顶劲。很多人也知道,古文微言大义,博大精深。我们这次就以“虚领顶劲”四个象形文字来看看中文的精博之处。


“虚”是空还是无?
“领”是哪领哪?
“顶”是谁顶谁?
“劲”从何处来?”


虚,不是空,也不是无。比如谦虚,跟自满是一种反义,但又不是自卑;肾虚,它不是肾空了,也不是肾无了,这只是一种不完满的状态。“虚领顶劲”所提及的“虚”是未满的状态,如《道德经》所说——大成若缺。说“有”又含“空”,说“无”又实“有”,既矛盾又统一。“虚”的境界,则由人的功夫深浅所决定。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全面研究太极拳,肯定得摸清传统文化的思维脉络——归象分类法则。

分析理解“象”形文字怎能不归象呢?小时候我们应该都做过分类连线的题目,这就是格物致知的一种方法。分清楚哪种类型与哪些东西有共同的联系性征,然后总结归纳出其中的道道。

《道德经》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将万事万物归类成一种“象”,那“一”用“混元”代表;如果将一切概括为二种“象”,那就用“阳”与“阴”代表;如果将所有标识为三种类型,那就用“阳、阴、阴阳”作记号。


下面我们用三种“象”来连线,比如:天、地、人,“天”对应“阳”,“地”对应“阴”,“人”对应“阴阳”;父、母、我,“父”对应“阳”,“母”对应“阴”,“我”对应“阴阳的结晶”;满、无、虚,若“满”对应“阳”,“无”对应“阴”,“虚”则为“阴阳相间”,“虚”正是《太极拳论》里所说的“阳不离阴,阴不离阳”。

同时,按照《太极拳论》里所言:“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无”是状态不及,做不了“就伸”;“满”是状态过了,做不了“随曲”;“虚”刚好如同“无”与“满”中间的桥梁,既能“随”又可以“就”,符合了拳论里的太极状态。因此,“虚”字用在太极拳十要第一“虚领顶劲”这地方,就将太极拳的中心思想点亮了。

说到“领”,是身领、衣领还是头领?身、衣、头此三处“领”是根据各门各路拳友的说法得来。我们用排除法分析,看看哪个更适合“领”。


假如是身领的话,向上领,只是领了下肢节,没有说明头部的要领;向下领,仍然没有对头部的明确要求,那太极拳十要点就缺乏了头部的要求。而且身在中间,两头领的话,用“缩”会比“领”更精确。所以,虚领顶劲并非只有身领,身领驾驭不了“领”的全部意义。


有人将“虚领顶劲”说成“虚领顶颈”,将“领”解释成“衣领”。因为人的颈部一仰,衣领会贴实脖子;而颈部向上一顶,衣领就不贴实颈部,呈现虚空,所以叫“虚领顶颈”。但是,人的头部向下俯视时,衣领也是不实贴颈部的皮肤,而且不穿衣服或穿无领衣服就更摸不着北了,这样就出现模棱两可不明确,容易误入旁门。“劲”与“颈”虽然字与音都只差一点,但几百年来却没一人指正“劲”为“颈”。因此,衣领也不足以明确“虚领顶劲”。


那就剩下“头领”了。无论别人叫你“头领”还是“领头的”,这本身就有“统领”的意思。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头向上领,就将人的整体都领到了。头脑于人的重要性,众所周知。《黄庭经》说:“子欲不死修昆仑”,人身的“昆仑”指的正是头部。上古仙人有“朝游昆仑,暮归沧海”之说。虚领顶劲,是“朝游昆仑”;“丹田”又称“气海”,气沉丹田,是“暮归沧海”。


一朝一暮是太阳由东起到西落走了一周圈,为一天。人法天地,天人合一是中国养生学遵循的经典境界,太极拳的要求肯定也是人身之阴阳与天地自然之阴阳相和谐统一。朝属阳,上升;暮属阴,下降;背属阳,腹属阴;督脉属阳,任脉属阴;领(向上)属阳,沉(向下)属阴;“虚领顶劲”用归象法暗合于“督脉”,有“阳顶”之意;“气沉丹田”论象契合于“任脉”,有“阴沉”之味。因此可以说《太极拳论》里所讲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走了一小周天。由上可见,“虚领”与“昆仑领”相照应,即为头领。

“虚领顶劲”类似于还精补脑游昆仑的一种境界,境界越高,周天变更越良好,气血循环越通畅,清理防碍人体健康的因素之能力越凸出,身体里各种细胞的新陈代谢功能越优秀。新生的健康细胞活力四射,人身自然轻松如神仙。修真太极拳,如同修仙。


既知“虚”与“领”,那“领”的是什么呢?是“顶劲”。这里的“劲”是太极拳的劲,依张三丰版《太极拳论》所言:“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就是说,“劲”是从脚开始一节节向上贯穿,充满周身无断续的整体劲。《十三势行功心解》说:“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百炼钢”对应“浑身筋骨劲”,“九曲珠”与对应“人体九大关节连丹田”,劲是通过踝、膝、胯、腰、背、颈、肩、肘、腕九大关节相互传递的。顶劲,也正是这九大关节相互作用的产物,筋骨与筋骨之间的力学效应,脏器与脏器相互作用的微妙关系。

.

字面上的“虚领顶劲”稍微理顺了,那我们的身体如何去明白其中奥妙呢?


我接触太极拳是从简化太极拳套路开始。第一位老师也只是教拳不教功,讲招不讲劲。我曾一度认为太极拳就是指这一类动作招式,姿势好看就是功力深厚。练习套路几年后,没有质的进步,才知肤浅。见识的前辈多了,才醒悟自己空中建楼。即使人家讲了要领,自己的身体也无法去落实。真应了那句老话:“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还有一段时间先入为主,以为太极拳的基本功就是外面通用的武术基本功。后来幸遇明师,才知道那只是旁门基本功。虽然练习方法不同,但人体的生理结构是大同的,所以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却还是没入到太极门内。练功不得法,到老是个傻。

虽说天下太极是一家,但每家太极门内都有自己的练习方法,每位拳友都有自己的老师,法不尽相同而道一致。理论练上身,我主要得益于所承学的太极拳九大关节松柔功。


有太极拳名家言:“一分松,一分功,松到最后是真功。”当各个关节相对放松,受地心引力影响,会一节节坠下来叠在一起,骨节与骨节相叠处自会形成顶劲。松沉的功力深厚到一定程度,整体的重力能一致降至脚底,就能做到入地扎根,立如平准(西碑)。这样才是上虚下实,根不动,枝叶可以随风而动,恰似杨柳摆春风。上虚才能虚领,下实才有顶劲。

行功走架,有“功”底了,才能行“功”啊!打架子,一领劲,就通过各个关节一节节传送上去,一静则百骸皆静,一动而全身无有不动。如同古代灌溉水车,一摇轮把,水就从水池里通过水轴一节节抽上来,聚而为用,佐证了《太极拳论》所言的“活似车轴”。


当然,顶劲不仅是整体,还有局部。“虚领顶劲”所领所顶的最主要部分,是身体的椎关节: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脊柱神经连接着全身的重要器官,脊椎保护着五脏六腑。那26块椎骨顶起了人身,让人成为直立行走型动物。太极拳要求的“立身中正”,讲的就是整条椎骨的中正。无椎领顶,“立”不了“身”,何谈中正?太极拳十要对身体的要求,可以说是为整条脊椎服务而存在。


杨澄甫宗师说:“没有顶头悬,白练三十年。”顶头悬,对颈椎的要求。从中又佐证了“虚领顶劲”。顶,方向着实向上;悬,方向悬空向下;顶与悬是一对阴阳,矛盾关系,与“虚”的阴阳归象属性心有灵犀。


试着用头去做“仰”与“顶”两个动作感受不同的微妙。仰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呼吸道不是很舒服,气稍不顺;舌头去顶上腭很吃力,任脉的“承浆”与督脉的“人中”两穴位连通不完全,阴阳不合和;口容易张开,气就不固了;人活一口气,这口气不跑,人才会长命。


太极拳不一瞬间的动作,是相对恒定状态,所以不适合“仰”着练习。顶起颈的时候,下颌自然会回收,反过来又符合了悬头的要求;下颌微含时,舌自然会顶上腭,气管是最通畅的,呼吸是最舒服的;这时说话反而不舒服,说话伤津废气,沉默是金,又是下意识逼迫自己养命的一种姿态。


但如果一味用力上顶,颈椎僵硬,会压迫神经及椎动脉,造成肩颈手酸麻无力、血压不稳火气大、肩周炎,或造成脑部缺氧、头痛、头晕、失眠及神经衰弱等问题。因此,不能顶满,要顶中有悬,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符合“虚领”。而悬在哪?除了头部的重力,悬还在于太极拳十要之“沉肩坠肘”与“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是对胸椎的要求。做含胸拔背的同时也需要做到沉肩坠肘,如果肩关节与胸关节的松功没练到位,就无法实现含胸与沉肩同步。因为你会发现,胸肩关节没练开,含胸的时候,肩会前耸扣,背离了“沉肩”的要求。肩前耸就紧,紧就僵硬,“肩僵一身寒”,寒邪损体伤身。

太极拳练的就是去僵化柔,疏畅内部气血,保身体康健。错误的练法只会南辕北辙,空付汗水与心血。胸关节的松功没针对性练习的话,刻意的含胸往往造成驼背。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做不到上下相随,发劲还容易横气于胸,造成气血乱窜,脸红头胀。


而挺胸,又会让胸椎的阴阳属性跟自然的阴阳属性不符。太极拳练的就是自然,了解自然的阴阳,才能顺其自然。不然,只是顺了你后天养成的一种身体惯性,未必与自然相符。阳是凸,阴是凹,背属阳,胸属阴,胸若前挺,背就凹,阴阳颠倒了。胸部长期挺拔着,到了中晚年,还容易出现强直性脊椎疾病。胸椎又跟腰椎牵扯在一起,胸部没练松活,往往动的不是胸,而是单纯用了腰椎的力,造成腰椎更大的压力,长久这样练习更容易出现腰椎间盘突出,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


腰椎,是人类站起来的最大功臣,也是太极拳重点中的重点。俗话说:“练拳不练腰,到老一团糟。”武林素有“八卦步、形意劲、太极腰”之说法,三大内家拳中,太极拳更注重“腰”。三丰版《太极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太极拳十要之松腰,就是对腰椎的要求。如果像正常一样的反弓“S”形状态,那腰椎是紧张的。同时,属阳的督脉、太阳膀胱经、少阳胆经这些“阳”经都通过腰部上传,要是腰椎凹陷下去,就犹如太阳升不起来一样,阳气生发微弱,不利于经络行气。


如果腰椎后膨太厉害,就会导致椎间盘髓核突出,跟不正确的久坐一样劳损。因此,命门只需微凸,腰就松了,也领通了上下椎骨顶劲的中正。腰为一身之主宰,如果腰关节的松功不过关,一动腰,那胸关节与胯关节都连着受累。


《十三势歌》曰:“命意源头在腰隙”,“命”与“意”的源头都在腰,不松腰怎能练意修命呢?没有源头的活水,怎样用意用气呢?所以,这里又与太极拳十要之“用意不用力”不谋而合。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刻刻留意在腰间”,以腰为轴心练太极,才是正“经(拳经)”靠“谱(拳谱)”的太极拳。


也有不少太极拳名家将松腰后面连带一描述,那就是坐胯。这是“虚领顶劲”中对骶椎的要求。一翘臀,骶椎向斜后方走,顶劲就丢了,又失了中正,还连累尾椎白费力。保守的年代有“宁教十趟拳,不传一手胯”之说。开胯,更是武术界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太极拳里,松胯功是保护膝盖的一种方法,也是将重力传至脚底的不二法门。胯又是足三阳三阴六条经脉通向身体的中转站,练胯对人身的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骶骨下方是尾椎,前有奇神经节,后有督脉起点。对尾椎,《太极十三势总诀》说,“尾闾中正神贯顶。”尾椎不偏不倚,这要求又与“虚领顶劲”相呼应,首尾相顾,环环相扣。因成人的尾骨长成了一块,松尾闾必须在松腰松胯的基础上才能真正锻练到。


也有人问,为什么不“实”领顶劲,要虚领呢?用力才能“实”,实了重心就会向上飘,失却稳健。而且实领,难免血气汇冲脑门,久而久之会造成精神紧张,思维混乱,走火入魔。“虚领”才是平衡阴阳之道,而且又与太极拳十要之“用意不用力”心心相映。本来下已有顶劲,上面再实领,就“过”了,犯了《太极拳论》之“无过”。


脊椎在内家拳里又被称为“龙骨”,《易经.乾卦》辞说:“亢“龙”,有悔。”为人处事不要过分,练拳也是,练太极拳更是。我们是龙的传人,有龙一样的脊梁骨。有哲学家说过:“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虚领顶劲”就是平衡自我,就是“降龙”,就是练我们中国人的脊梁骨气。在练习松活柔化的过程中,感受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提升的乐趣,极柔韧而极刚强。


身体全松就澥掉了,全紧就僵滞了,控制在“似松非松、似紧非紧”的状态才是高手,才能达到“虚”的境界。头颈顶悬、胸肩分合、胸腰分清、腰胯分合,尾胯整合……既能分离,又是整体,如同一部矛盾又统一的阴阳哲学。“虚领顶劲”就是这样统领太极拳全线,研修太极拳,就是学习平衡处理身体里这些阴阳矛盾,与自然和谐,成就天人合一。


我们祖国的医学定义“疾病”为阴阳失调,“健康”为阴阳平衡。调理身体就是辩证阴阳、调和阴阳。因此可以说,练习真正的太极拳就是平衡阴阳,是非常好的养生保健手段。但太极非太急,急不来!“虚领顶劲”这些境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步一脚印练出来的。由针对性局部训练到系统性整体训练,功不离身,拳不离手,日积月累,才能水到渠成。功夫到了,身体就会自然而然表现出来。

(广告)

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太极》微信公众号 微信:taijichanyi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