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初学弟子问的练功习拳(六)

 文苑书店66 2018-09-29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陈雄老师聊太极119



七十八、怎样体现太极拳运动的两重性?

答:快而不乱,慢而不散,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轻而不浮,灵而不滑,沉而不滞。

七十九、何谓太极拳的折叠练法?

    答:太极经典《十三势行功心解》有句“往复须有折叠”的话,是指上肢手法一来一往的意思,是对应的,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意要向下即寓上意,前后左右皆如此。

八十、看了介绍“套路”与“拳架”的不同之处,那么对“套路”、“拳架”的追求和练法是绝对不变的吗?

答:太极拳是讲究变化之易理内涵的,对于“套路”、“拳架”的追求和练法,不是绝对不变,而是相对而言,可以转变的。有些人练习简化太极拳、竞赛套路之主要目的,是为了观赏表演或比赛得奖牌,以形体动作符合竞赛规则为第一,姿势动作只追求中看不中用的所谓“舒展大方”,诸如架肩架肘、两胯前顶、两膝过度外展等姿势动作,像“操”似“舞”;不练内在的劲、意、气、神,所以拳圈不少有识之士把这样的太极拳戏称“太极操”。其实是拳是操有别于追求和练法,“太极操”的称谓,不能完全放在简化太极拳和国标竞赛套路。在练传统拳架倘若没按王宗岳《太极拳论》、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准则去练的,同样也可以视为太极操。

无论是竞赛套路还是传统拳架,只要看作是太极拳功夫的载体,按太极拳的技术要求与内涵去练,就能得到应有的锻炼功效。简化太极拳和国标竞赛套路,都是根据传统太极拳的外形姿势动作改编的,如能摆脱太极操的束缚与影响,将王宗岳《太极拳论》、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用心指导自己,照样可以从练套路获得太极拳的真义与功效。反过来说,在练传统拳架,倘若不用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指导自己,那么这样的空架子与24式简化太极拳有什么不同?

八十一、怎样打拳才是走上正轨的进步?

答:对于太极拳初学者而言,松沉、虚实转换、腰胯带动四肢、劲道、匀连在拳架里较为重要。行拳走架要越练越松沉、越练越轻灵、越练越顺遂、越练越连匀,这样才是走上正轨的进步。


八十二、什么是换劲?换劲是怎么回事?

答:从太极拳运动的技术概念而言,换劲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劲法的变换,比如太极推手中由掤劲转换成捋劲等,再如太极散手中由贴手的长劲变为断手的短劲等,在此不作展开细说了。二是指练功上的换劲,这是太极拳爱好者必经的一个个阶段性的感受,功力的升级替换。练功上的“换劲”,就是消除后天拙力的习惯,以便形成太极拳的先天内在劲力。我们要脱开本力的束缚,尽量避免使用拙力,由心静体松入手,化去体内的僵紧蛮力,然后滋生出一种绵软沉重的太极劲,那么这种换劲的过程就是所谓意在取代本力地位的作用,并不是为了什么而换劲,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少人只知道有换劲感受,却不能掌握换劲的时机,更有一些人认为经历过一次换劲就算是完事了。练习站桩、松腰功、松胯功、沉肩功等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换劲感受,有时局部疼痛,有时全身都疼痛或浑身酸软,当然疼痛或酸软过之后再练拳就大不一样,那感受是不断的,有如螺旋的递进过程,这种疼痛和酸软就是你练功习拳后质变的收获。有位前辈说:“练习太极拳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就是要练你的筋骨,磨你的心志,饿你的体肤,只要持之以恒,有了扎实了基础,这太极拳就有望练成了。”所以说换劲是真正体味太极功夫的门坎,能多次换劲者,才能一步又一步的入门进阶;也有不少人未能正确理解认识太极拳练习要领的爱好者,虽练拳多年却无缘入门进阶的。

八十三、有没有能练出太极拳功夫的诀窍?

答:我认为,快长功夫和长好功夫的诀窍,是要苦练又要得方法与要领,再加上认识觉悟。如今时代很多人的练功习拳,有时候不一定是没有得到真传,而是得到的都是中高阶段的东西,对于初级的东西反倒不重视或者不了解,结果造成练了几年身上一点真东西、好东西都没有。值得注意的问题是:1、说苦练不是不讲究科学的练功习拳,过度疲劳,透支力气是影响保健养生的,运动量要适量,不宜过度疲劳,苦练的程度得看自身生理条件的实际情况而定,2、苦练中若不明其理就是蛮练,要在苦练中要发现窍门、掌握窍门。比如在练某个功法不好,一定要找出原因,是功力不够还是练法不对或是不得要领?什么都有个窍,窍就是理就是道、是法度、是开锁的钥匙,这把钥匙找不到,累死也是白搭哦。

八十四、松沉的最大特征是什么?

答:我认为松沉的最大特征是:松了往下沉而不停运动的势态。是一种以意念引导肌肉放松的下降、筋骨松开的下坠、意气从胸落下到丹田的腹腔再下沉到脚底,并非肩肘臂向下的硬压和腰胯膝往下的蛮蹲。

八十五、练功习拳中的“沉死”是什么意思?怎样是“沉死”的拳式姿势?

答:什么是松肩沉“死”肩?什么是松腰沉“死”腰?什么是松胯沉“死”胯?什么是松脚沉“死”脚?以上所问的什么什么“死”是动作过了给对应部位造成僵紧或滞硬的意思,想一想就知道了,人死了的肢体不是变僵变硬吗?松沉既然是松了往下沉而不停运动的态势,那就不能是静止呆滞的姿势了。比如“沉肩”的涵义为:练习时肩关节和肩胛骨放松、下沉。松肩之沉是一个不停运动的势态,沉到最后不动的定势已过了松沉,再不及时随着实际需要而换势变劲,就是谓之沉“死”。用意较重的使肩下沉会导致在向下抻拉之力的作用下颇感沉重与疲劳,这样很容易把松肩沉“死”;更甚者用拙力把肩关节和肩胛骨往下硬压,想松肩不成而变压肩,肩关节的下方向运动则受限,这样哪能使劲力较好的从脚底传到上肢啊?又如松腰,欲练松腰和腰劲功夫,那就先知腰部;腰部位于人体两侧的中线软肋以下至髋骨以上和腰后命门穴及双腰隙周围,腰是人体神经中枢聚集之地,又是周身上下身体运动的关键,对全身的动作变化、重心调整与稳定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塌住腰有利于身体正直,气正沉降,同时力达四肢。松腰之塌不单是松开腰椎、尾闾骨向下塌落,腰部肌肉、命门以下区域整体也一起向下塌落,也是一个不停运动的势态;沉到最后不动的定势已过了松沉,再不及时随着实际需要而换势变劲,也就是谓之“死”。倘若松腰塌“死”了,则转关不灵,既不能贯穿,也不能轻灵,失去了或减弱了腰的枢纽作用。又如松胯,前腿落胯也好,后腿塌胯也好,实腿扣胯也好,后腿托胯也好,实腿虚腿开胯也好,胯之松沉和边沉边转也是一个不停运动的势态,沉到最后不动的定势已过了松沉,再不及时随着实际需要而换势变劲,也就是谓之胯已沉“死”或胯已扣“死”、胯已转“死”、胯已托“死”。不少人是先松腰下沉的,这样可能会有意无意的压住胯,老练家对此俗称“压死胯”。腰和胯是互根的,所以精准的说,是松胯先沉于松腰下沉的,腰部搁在臀部上,先松胯的下沉,腰部一点不受力,这样才有松腰可言。腰松了,胯也松,这是腰和胯的双赢。再如松脚,松脚贴地也是一个不停运动的势态,沉到最后不动的定势已过了松沉,再不及时随着实际需要而换势变劲,就是谓之沉“死”(俗称“踩死”)脚了,由此影响下盘重心的稳定和平衡和虚实转换的灵活性。

八十六、如何理解认识太极拳的开合?

我师爷雅轩公说:“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太极拳名家牛春明指出:“架子不外虚实开合,开不但手足开,心意也得俱开;合不但手足合,心意也得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现在一些太极拳文章中,由于各派拳家在区分开合时,确定范围各自不同,包括的内涵互有差别,往往使太极拳初学者感到概念混乱,无所适从。然而,如果把区分开合时的不同重点和方法以及包括的相应内涵分别予以剖析,还是可以弄懂的。一般讲,所谓开,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外伸展放大的意思;所谓合,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内收敛缩小的意思。具体讲,不仅整体要有开合,一臂一腿也有开合,一手一足也各有开合。研究太极拳各种形式的运动,有时着眼于肢体的屈伸,有时着眼于内气内劲的收放,有时着眼于整体,有时着眼于某一局部。也有以呼吸的变换来区分开合:“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语出李亦畲的《五字诀》),正所谓“合吸开呼”,是着眼于吸气时肢体屈缩,内劲蓄收;呼气时肢体伸展,内劲发放。因此开合的内涵,会有明显的差别。开合都是整体性的,牵连到神、气、劲、形各个方面,具有纲的作用。开与合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八十七、“要用意,不要用力”其中的“不要用力”是什么道理?

答:太极拳一再强调“要用意,不要用力”,“用意不用力”既是太极拳的技法原则,也是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我师爷雅轩公对此指明:“太极拳说不用力者,是说不用明力,如用明力被对方早知,使对方有备,我去攻击则无效矣……要知太极拳之不用力,有不用力的道理。不是将身体弄成了懈懈怠怠,而是有意识的沉着,精神的贯注,气势的鼓荡。它的能发出人去的用力,是有它的用力的道理,不是将筋肉弄硬、弄僵、弄死、弄紧,而是以柔、以弹、以有意识的掤动性……所以入手功夫,就是把意识贯注到每一个动作上去。后来到了最高境界,则完全以锻炼神经的清醒灵感为目的。”雅轩公以辩证的观点把练习太极拳之“不用力”与“用力”的概念已说得通俗易懂了。太极拳名家牛春明认为不用力的道理是:“不使分毫拙力流滞于筋骨血脉支架,然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使经络气血通,则内劲增、身强体健。”


八十八、太极拳的“九曲珠”是啥东西?

答:“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语出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功心解》,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文中注释:“行气如九曲节者,乃所有之关节均须顺遂圆滑如珠,行气九节之中,即所谓节节贯串之功也,决无微料棱角玫不便之处,是为至要也。”太极拳中的“九曲珠”是啥东西?大致上有三个说法:一是指拳节、腕节、肘节、肩节、脊节、腰节、胯节、膝节、踝节;二是指人的肘、肩、膝、胯的八个关节与腰共成九个大的关节;三是指腰、脊、胯、肩、颈、膝、肘、踝、腕九大关节。看表述是有点差别,其实指引练拳方向的意思还是一样的。太极拳初学者倘若纠缠于字眼就有碍于练拳了,资深的太极拳爱好者是懂的,比如颈节松不到位,不通不活不灵,怎能练好虚领顶劲呢?所以说,把“九曲珠”解读为劲力的传递之要道、内气经过的身体部位就行了。

有弟子问我:“颈有颈椎,腰有腰椎,怎么说成颈节、腰节了,算是关节吗?”有关人体解剖的书本对颈椎、腰椎的结构分别是这样说的:“腰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椎孔呈三角形。上、下关节突粗大,关节面呈矢状位。上关节突的后缘有一卵圆形的隆起,称乳突。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之间为寰枢关节,无椎间盘;颈椎的椎间关节。包括普通颈椎的关节突关节钩。从第二颈椎至第一胸椎共有六个椎间盘。一般情况下,颈椎的前屈、后伸(俗称低头、仰头)分别为45°颈椎的前屈、后伸运动是上下椎体的椎间关节前后滑动的结果。”由此可见颈椎、腰椎也算是关节的,先贤说得对。

八十九、如何内外求中?

答:太极拳是内家拳,“在内不在外”。比如练中守中的“中”,不单是体现在拳势的立身中正或守稳身体的重心中线,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以下的太极拳心法:前辈们总结出了太极心法“相字十六诀”,即:“松紧相适、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轻重相出、曲直相依、起落相成、前后相连、左右相系、上下相随、大小相含、多少相存、内外相融、开合相寓、动静相因、有无相生、虚实相伴。”相字十六诀可以说基本上较全面而系统地把太极拳所涉及的从外到内、从形到神、从方位到行功等诸方面对立统一的关系,做了具体的表述。依照相字十六诀所言求中而修炼太极拳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那就是:“松紧求中而沉,轻重求中而稳,曲直求中而弹,刚柔求中而韧,快慢求中而匀,内外求中而整,虚实求中而灵,有无求中而变。”因此,处处求中就可以归纳为八个字:沉稳、弹韧、匀整、灵变。此八个字就是求中在太极拳修炼中的具体体现,也就是求中之结果。

 

整理于2018923

《和美太极》公众号是微信团队邀请参与商品、图书等返佣商品测试平台,在文末提供部分优秀书目、商品供大家参考购买。点击进入下方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