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雍正王朝》中八旗旗主逼宫的情况,在现实中会不会发生?

 钱贝勒285 2019-01-12

在《雍正王朝》中,最精彩的要属逼宫的那一段,关外的几个八旗旗主奉旨入京整顿军务,结果差点让雍正帝皇帝下台。但了解清史的都知道,这种情况不符合历史,只是影视作品的艺术渲染而已。在雍正时代,八旗旗主已经名存实亡,对皇权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

早在关外时,八旗各有旗主,各旗军队、财物具有私属性,本旗人任本旗官,又各有独立的“入八分”的政治权力,军国大政,必须八旗联合集议。这个时候的满洲八旗权力很重,独立性很强,甚至可以左右朝局。

入关后,清沿袭明制,八旗官兵开始实行俸饷制,领取中央所发的俸饷,以皇粮为生。入关前八旗各自为财政单位的旧制随之瓦解,以前旗下之人与旗主的经济依赖关系也不复存在了。就连旗主在内的宗室王公,也领取国家颁发的爵禄。旗主在本旗的财权从此消失,八旗政权中央集权化,其独立性也因此被严重削弱。


其后,八旗议政的制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八旗旗主等入八分领主的议政权,在崇德末年就开始取消。顺治年间,包括继任旗主在内的宗室王、贝勒能否充任议政王、议政贝勒,即能否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需要皇帝任命。另外,旗主死后,也不再任命新的管旗务的旗主。

所以,自顺治十二年(1655年)最后一个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去世后,八旗已经没有旗主。此后残留的,是下五旗王公对本旗佐领下属人的统属,主要体现为残余的人生隶属关系。康熙元年(1662年),又将每旗平均员额议政大臣与议国政的制度废除,议政大臣由皇帝任命部院尚书、都统、内大臣等官员充任。至此,八旗各自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单位与议国政的时代结束了。

此外,八旗的另一重要制度——只能本旗人任本旗都统、副都统之制,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取消,从此以后,八旗长官都统、副都统,可越旗充任。八旗领主王公对本旗所拥有的军权,也严重削弱。入关后,八旗近一半兵力驻防地方,这部分军队远离京城的宗室王公,即使在京的八旗,也不再固定由本旗王公统领,至此,八旗已基本完全中央集权化。

在雍正以前,八旗的管理一直不设办公衙署,旗务都是都统在家办理。雍正元年(1723年)设立了八旗都统衙门,其后,又设置了值月旗以集中办理八旗事务,以便于皇权直接深入旗务。

因八旗事务繁杂,如果皇帝强化八旗事务的管理,那么面对24旗(满洲、蒙古、汉军各八旗)的公务,也是不容易掌控的。因而在皇帝与八旗之间,需要有一个协助机构,以起到桥梁的作用,这个桥梁便是值月旗以及后来的值年旗。

所谓的值月旗就是每月一旗当差,八旗轮流,皇帝钦定1人为该值月旗大臣,总览八旗公办事件。鉴于当值旗的都统或副都统往往将本月应办之事拖至下月,至乾隆十六年(1751年),终于从根本上作了改革,即改值月旗为值年旗,当值者一年更替。

值年旗机构的值年大臣人选,最后的定制是,由兵部将八旗都统、副都统等职名开列,皇帝钦点8人,每色旗各一人,而不论该旗下的满洲、蒙古、汉军,也不论当职者是都统还是副都统,都可被钦点。

值年旗与值月旗的最大不同,除了当值时间长,另一点是当值大臣、官员由一旗扩大为八旗,使值年旗在办理八旗事务时,每旗都有人参与,具有公正公平的一面。可以说,到了雍正、乾隆时期,原先关外的那套八旗旧制已经基本废除,所有权力都掌控在皇帝一人之手,所以像“旗主逼宫”的事情就不可能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