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回顾一下上期的内容:
公元5世纪,罗马军队撤出了不列颠岛,当时的日耳曼蛮族对不列颠的侵扰越来越严重,日益衰落的罗马帝国无力援助罗马化的不列颠,因此罗马官员也接连离开了不列颠。5世纪下半叶,三个日耳曼蛮族部落不断涌入了不列颠,他们是盎格鲁人(Angles)、撒克逊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他们打败了凯尔特人(Celts),战败的凯尔特人只能迁移到不列颠岛西南部的康沃尔(Cornwall)和威尔士(Wales)。我们上期提到的具有传奇色彩的亚瑟王,就是在巴顿山战役中成功击败了入侵不列颠的日耳曼各蛮族部落。 5世纪日耳曼蛮族入侵不列颠路线(源自百度百科) 随着时间的推移,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人逐渐在不列颠岛上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小王国,最后形成了7个王国并存的局面,史称七国时代(Heptarchy)
七个王国在大约公元600~公元900年的时候相继称霸,同时与从丹麦而来的维京人争斗。以上的表格为什么会有英文,因为这样大家才会认真看下面的地图啊!(坏笑)
这七个王国相互征战,有些曾经的霸主也沦为其他王国的附庸。直到公元800年以后,韦塞克斯王国基本统一了英格兰。下图是9世纪到11世纪中叶英格兰王国的君主列表。(点图放大) 注:上图中的威塞克斯王朝其实就是韦塞克斯王朝的复辟王朝。 重要君王说明: 爱格伯特(Egbert)(829-839在位),起初被流放到欧洲大陆时,曾受到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的庇护,并在法兰克度过了13年。后来他回到了韦塞克斯王国,发展国家加强军队,使得东盎格利亚、肯特、苏塞克斯和埃塞克斯这些小国纷纷成为其附庸,之后又击败了麦西亚王国及其附庸诺森布里亚王国,基本统一了英格兰,成为英格兰王国的第一位君主。 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871-899在位),第一个自称“英格兰之王”的国王,在人名之后加the Great,说明其功绩伟大,称之为大帝。他带领不列颠的人民,英勇抗击北欧维京人,进一步巩固了对英格兰的统治,他在军事、外交、科学、文学、宗教都有所发展,因此也是英国唯一被授予“大帝”的君主。 阿尔弗雷德大帝雕塑 从阿尔弗雷德大帝开始,其子孙几位国王打败不断入侵的维京人,实现了撒克逊人在英格兰的复兴。但在这之后,维京人克努特一世运用武力和外交手段征服了整个英格兰,成为英格兰的国王。其兄弟哈拉尔死后,克努特又成了丹麦国王。公元1028年,克努特在挪威贵族的支持下,击败了挪威国王奥拉夫二世,使得克努特成为了挪威国王,并统治了瑞典的南部地区,建立了北海沿岸的大帝国,后被尊称为克努特大帝(Cnut the Great)(1016-1035在位)。 克努特大帝鼎盛时期版图(源自百度百科) 忏悔者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1042-1066在位),因为对基督教信仰有着无比的虔诚,因此被称为“忏悔者”或“圣爱德华”。克努特大帝逝世后,他的两位儿子哈罗德一世(Harold I)和哈德克努特(Harthacnut)先后短暂的统治了英格兰,后者邀请在诺曼底避难的爱德华王子回国,不幸的是,没过多久哈德克努特便去世了,爱德华加冕称王,韦塞克斯王朝复辟。爱德华在诺曼底公国生活多年,因此他非常青睐诺曼人,英格兰的宫廷有许多诺曼人,学习法语一时成为风气,大臣们竞相模仿法国的服饰、游艺,律师也在他们的诉讼和文件中使用法语,这也是英格兰地区融合法兰西文化的始端。 爱德华热衷于治理国政,对穷人和外乡人异常慷慨,处处以人民利益为重,深得民心。喜爱打猎的爱德华,每次打猎前总会在早晨准时弥撒。由于他的虔诚和英格兰国内的形势,教皇特别免除了他前往罗马朝圣的义务,但需缴纳朝圣的费用并建造一所修道院。这也是后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雏形(Westminster Abbey),爱德华由于病重,虽然没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封圣,但自从征服者威廉开始,英国历代君王几乎都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登基的,这也包括伊丽莎白一世。 征服者威廉是爱德华的表亲(爱德华的母亲是威廉父亲的妹妹),在1051年威廉访英时曾答应让威廉继承他的王位。1066年,忏悔者爱德华去世,英格兰贤人会议选举了国内根深叶茂的哈罗德为国王。威廉闻讯试图利用外交手段集结兵力,并用武力征服。从而爆发了决定英格兰历史走向的黑斯廷斯战役。 威斯敏斯特教堂 名词注解: 维京人:北欧日耳曼蛮族部落,他们称自己为维京人(Viking)。南方的日耳曼人称其为诺曼人(Normans),意为北方人。他们在法国诺曼底、英格兰、西西里岛、意大利南部等地都有殖民,并对当地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期话题预告: 不列颠的那点事(二)之为什么英格兰说法语?(下) 关键词:哈罗德二世、黑斯廷斯战役、征服者威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