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进步促使肿瘤患者生存期延长,“带瘤生存”已经成为肿瘤患者常见的生活模式。随着经典治疗方案广泛应用和新型治疗方案逐渐面世,抗癌治疗不仅带来“生的希望”,也时常伴随着不良反应。2011年一项针对乳腺癌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观察到当生存期超过10年时,心血管疾病已经超过乳腺癌本身成为乳腺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而且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肿瘤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两种疾病常同时存在。基于以上情况,肿瘤心脏病学应运而生,肿瘤治疗面临着“心”挑战。
1.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常表现为心力衰竭,对于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即使没有出现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也已属心衰A期,需警惕心力衰竭的发生。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一级预防方法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减重、有氧运动等)、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如:控制血压、治疗冠心病等)、限制蒽环类药物的累积剂量、选择心脏毒性小的蒽环类药物(如:脂质体阿霉素)以及药物预防。右丙亚胺是目前唯一一种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认定的、对接受蒽环化疗者具有心脏保护作用的药物,并受多部指南推荐,但右丙亚胺价格较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其他治疗心衰的常规用药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价格相对低廉,种类繁多,是否可用于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一级预防尚不明确,相关研究近年来陆续发布。
前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一级预防药物相关研究均存在异质性较大、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等缺点,卡维地洛和ACEI在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一级预防中研究结论不一致,尚不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有效的证据,期待未来大样本、高质量研究指导临床实践。 1.2.新指南明确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高风险人群
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所致心脏毒性 免疫治疗是近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抗肿瘤治疗方法,为肿瘤晚期患者提供生存希望, 2013年《Science》杂志将免疫治疗评为“年度突破性进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免疫治疗的方法之一,最初用于治疗黑色素瘤,现在其适用范围已经涵盖了多种癌症(如肺癌、肾癌等),并从二线治疗方案逐渐向一线治疗方案过渡。目前,已进入临床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PD-1抑制剂、PD-L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然而免疫治疗在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同时,因其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的原理可引起全身多器官出现不良反应。由其诱发的严重心肌炎则具有高度致死性,成为患者短期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已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上市,早期识别、诊断和管理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所致的心肌炎是我国肿瘤科医生和心血管医生正在面临的重大挑战。
表1抗癌治疗不良事件CTCAE 4.03标准心肌炎分级 2.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所致心肌炎的治疗
目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患者逐渐增多,一旦出现心脏不良反应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中心提出如下监测流程供参考(见图1) Myo:肌红蛋白;CK:肌酸激酶;TnI:肌钙蛋白I;BNP:B型钠尿肽 图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脏毒性监测流程图 3.肿瘤相关性血栓治疗 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面市,因其疗效不劣于胃肠外抗凝药、使用方式比以往口服抗凝药物(如VKA)更为便捷而引起重视。并且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指南中的地位明显提升,2017年NCCN肿瘤相关性血栓指南中并未推荐新型口服抗凝药,但在2018年更新版中将低分子肝素序贯依度沙班列为1类推荐,利伐沙班列为2A类推荐。
作者:张志仁 李慧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