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礼堂孙马孟昌

 净善心宝 2019-01-12
中医养生学是预防恢复保持人心理和生理平衡。
人生命包括心理和生理,心理和生理互为关联、影响,维持正常生命。心理或生理失衡则会产生疾病,继而影响人的寿命。

心理活动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如七情太过,则会损及其相应脏腑,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忧思伤脾,过悲哀伤肺,过惊恐伤肾。
反之,如七情不能舒发被抑制,表现为人无表情,心情抑郁,同样对脏腑不利。
所以,在中医养生方面,首先注重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七情的平和舒发。
故《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主张人的情志活动要保持在“中和”的平衡状态。
七情与五行是:怒(肝)属木,喜(心)属火,忧思(脾)属土,悲哀(肺)属金,惊恐(肾)属水。生克制化指怒(木)太过,悲(金)克之;喜(火)太过,惊(水)克之;忧思(土)太过,怒(木)克之;悲(金)太过,喜(火)克之;惊恐(水)太过,忧思(土)克之。同理,如果有情志抑郁不及者,按照五行相生之规律,以相生者舒发之。
养生调养指随时根据其情志过与不及而调之,以保持其生克制化关系之平衡。
调心、入静主要是为了避免外界不良因素对人的精神刺激,保持精神的愉快,心情的平和和七情的正常舒发、展现,保证使七情处于正常的平衡“中和”状态。
除七情内伤外,还有六淫的外侵。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
六淫大多时候对于人体有益。比如春天阳光明媚,春风和煦,郊外踏青,则令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利于身心健康。如六淫太过,或是反季节的,则会伤人致病,如狂风、阴风、贼风、反季节风向等,首先伤人肌肤,久则入里伤及脏腑;风寒湿邪杂至伤人,则使人罹患痹证;还有湿邪困脾、燥热伤肺、暑蒸伤津等,所以,中医养生学有“避风如避剑”、“就怕贼风一线”之说。在中医养生调理过程中,中风者疏风,受寒者散寒,中暑者消暑,湿侵者祛湿,受燥者润燥,感热者解热。总之,是去除六淫之邪,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人体脏腑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平衡关系,一旦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疾病。中医养生法主要是针对维护脏腑功能协调平衡而创编的,用以治病防病、健身养生。具体调理原则分述如下:
1、心病:主要表现有心气虚、心阳虚、心火亢盛和心脉瘀阻。心气虚者强心补气,心阳虚者温补心阳,心火亢盛者清心泻火,心脉瘀阻者通络散瘀。
2、肝病:主要表现有肝血虚、肝阴虚、气郁上亢、湿热、寒滞。肝血虚者补肝益血,肝阴虚者滋阴补肝,气郁上亢者疏肝解郁,湿热者散热祛湿,寒滞者暖肝散寒。
3、脾胃病:主要表现有脾气虚、脾阳虚、寒湿困脾、湿热蕴脾、胃阳虚、胃火热盛、胃寒脘痛和食滞胃脘。脾气虚者健脾补气,脾阳虚者温阳健脾,寒湿困脾者温脾燥湿,湿热蕴脾者燥湿清热,胃阳虚者温补胃阳,胃火热盛者清胃降火,胃寒脘痛者暖胃散寒,食滞胃脘者消食和中。
4、肺病:主要表现有肺气虚、肺阴虚、风寒束肺、热邪犯肺、燥邪伤肺和痰浊阻肺。肺气虚者补肺养气,肺阴虚者理气润肺,风寒束肺者祛风散寒,热邪犯肺者清热理肺,燥邪伤肺者润肺生津,痰浊阻肺者清肺化痰。
5、肾病:主要表现有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和肾不纳气。肾阳虚者温补肾阳,肾阴虚者滋补肾阴,肾精不足者强肾固精,肾气不固者固本培元,肾不纳气者强肾补气。
人体脏腑之间还存在着五行生克制化之平衡关系,任何一脏或腑的功能亢进或衰退,均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正常的机能活动,是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受到破坏而产生疾病。中医养生法以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为依据,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和“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为调理原则,及时纠正脏腑功能偏盛偏衰现象,使其恢复正常,以保证所有脏腑器官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濡养周身和抵御外邪的作用。经络系统功能正常,则气血流通畅旺,保证满足人体脏腑器官组织的营养供应,得以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维持着整个有机体的生理平衡。一旦因致病因素侵袭,造成经络受损或淤阻不畅,则会对整个人体产生影响,破坏人体的生理平衡状态,发生疾病。由此可见,保持经络系统的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在祛病健身,维持人体生理平衡方面的重要性。中医养生法基于这一原理,采用循经按摩、穴位点按、肢体导引、配以呼吸意念等多种方式,疏通经络,通淤导滞,调和气血,以保证经络系统的功能正常。
归纳人体的病证,不外乎寒证、热证、表证、里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八个证候,中医学称此为“八纲”。在这八个证候中,阴证和阳证又为其总纲,即寒证、里证、虚证属阴,热证、表征、实证属阳。中医养生法则以“八纲辨证”理论为依据,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表者解之,里者透之,阴盛者抑阴,阳盛者抑阳,阴虚者滋阴,阳虚者补阳之调理原则,以保证人体各项功能的不偏不倚、不衰不亢,整体平衡。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对人的身心进行全面而及时地调理,以维持心理和生理的平衡,保持人的心态平和以及各脏腑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正常发挥。这样,可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侵害。且因着脏腑器官之间的功能协调一致,互利互用,无过分相克、相侮、相乘之损害,不仅可以保障脏腑器官之间的生理功能平衡,还能更加充分地发挥所有脏腑器官应有的功能作用,保持其生理功能旺盛不衰,从而延缓各脏腑器官的“衰老”过程,最大限度地延长其“使用寿命”。七情正常舒发,不会损伤脏腑;脏腑功能正常,外表无失常之神态。身心具健,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自可益寿延年。顺随着人的生命的自然规律的进程,直至所有脏腑器官组织功能“老化”,“灯油耗尽”,自行衰亡,人则无疾而善终。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始于意正心诚,终于无声无息”。(马孟昌撰文)

穴位归类
1、补气穴:气海、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2、补血穴:脾俞、膈俞、章门、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
3、理气穴:膻中、内关、气海、太冲、行六、大陵。
4、通脉穴:太渊、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膈俞、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5、散瘀穴:①急性腰扭伤:委中(刺血)。
②胸中瘀血:足三里。
③胸肋扭伤:大包、阳陵泉。
④腕关节扭伤:阳池、大陵。
⑤肩臂扭伤:肩井、曲池。
⑥踝关节扭伤:丘墟、昆仑。
⑦膝关节扭伤:膝眼、阳陵泉。
6、止呕穴:内关、足三里、天枢、中脘、公孙、膻中、劳宫、三阴交。
7、发汗穴:合谷、复溜、大都。
8、止汗穴:后溪、合谷。
9、止咳穴:列缺、太渊、尺泽、孔最。
10、祛痰穴:丰隆、中脘、内关、列缺。
11、消食穴:足三里、公孙、中脘、天枢、合谷。
12、清热穴:大椎、曲池、合谷、血海、劳宫、少商、商阳、行间、大都。
13、祛寒穴:神阙、命门、中脘、阴陵泉、气海、关元、列缺、膻中。
14、壮阳穴:命门、肾俞、关元、气海、神阙。
15、降血压穴:血海、足三里、曲池、少海、太冲、涌泉。
16、醒脑穴:人中、百会、十宣、劳宫、涌泉。
17、安神穴:百会、神门、内关、心俞、三阴交、太溪、安眠。
18、通便 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丰隆、支沟、阳陵泉、照海、大敦、内庭。
19、止泻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大横、曲泽、委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