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归去来兮中 2023-08-11 发布于贵州

​一, 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 是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理论和诊疗方法的传统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争论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科,为专业基础课性质。

二,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进展

(一) 理论体系的形成

1, 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

2, 体系的确立

《难经》:阐释并进展《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辨证论治专著。

《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中药学专著。

(二) 理论体系的进展

1, 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专著。

《脉经》: 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病因学专著。

2,宋,金,元时期

《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寒凉派

张从正:攻下派

朱震亨:滋阴派

3,明清时期

温病学:温热邪气导致的外感热病理论。

《瘟疫论》: 戾气导致外感热病理论。

《医林改错》: 重视实践,进展瘀血致病理论。

4,近现代时期

中西汇通:主见西学中用。

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

三,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 指一个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组织结构上不行分割;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诊断上要综合分析;在治疗上要整体考虑。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

(1)季节气候的影响

生理:夏季多汗而少尿,冬季少汗而多尿。

病理:冬春季多呼吸道疾病,夏秋季多消化道疾病。

(2)昼夜晨昏的影响

生理:白天人体阳气盛,夜晚阳气较衰。

病理: 白天病情较轻,夜晚病情较重。

(3)地方区域的影响

生理:南方人腠理多疏松,北方人腠理多致密。

病理: 地方病,如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

(二)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辨别证候,争论确立治就,治法。

证候:疾病进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状: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

症状与证候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病与证候的关系:一般规律和特别规律的关系。

1,同病异治:相同的病,显现了不同的证候,治法不同。

如:同为感冒病 风寒感冒证:辛温解表——麻黄汤。

风热感冒证:辛凉解表——银翘散。

2, 异病同治:不同的病,显现了相同的证候,治法相同。

如:胃下垂,肾下垂,直肠脱垂,子宫脱垂为不同脏腑病变,如均表现出为“中气下陷”证,就均可采纳“补中益气升提”之法。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概念的形成和沿革:

仅指日光的向背:如“阳者 ,高明也;山之南 ,水之北。概括事物属性的方法:如寒热,明暗,昼夜,日月,水火等哲学思想。

阴阳学说: 运用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说明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

二, 阴阳属性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普遍性,阴阳属性普遍存在于各种事物之中,但有其规定性。

普遍性:如寒与热,明与暗,昼与夜,冬与夏,水与火,动静等。

规定性: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某些事物和现象。

2、相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肯定的,而是相对的。

(1)无限可分性

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如昼为阳 ,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夜为阴 ,上半夜阴中之阴,下半夜阴中之阳。

(2)相互转化性

即事物的阴阳属性在肯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三,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 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事物阴阳属性相反,如:寒与热,明与暗,水与火等。

制约:阴阳之间相互抑制,相互减弱。

意义:维护阴阳之间的和谐与平稳 ------- 阴平阳秘。

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二) 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之间相互依存,阴根于阳,阳根于阴。

如:上为阳,下为阴,无上,无所谓下,而无下,也无所谓上。

互用:阴阳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为用。

如:气为阳,血为阴;气推动血的运行,血为气的物质基础。

(三) 阴阳的消长平稳

阴和阳常常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以维护阴阳之间的和谐与平稳。

如:四季气温变化

冬-→春-→夏:阴消阳长

夏-→秋-→冬: 阳消阴长

(四) 阴阳的相互转化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肯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上半身 表 背 六腑 心 心阳

阴:下半身 里 腹 五脏 肾 心阴

(二)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气为阳,血为阴;气推动血的运行,血为气的物质基础;五脏为阴,主贮藏人体精气;六腑为阳,主传化水谷;脏腑阴阳相互和谐,维护饮食物的消化吸取与排泄。

(三)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的本质为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

阳胜就热——实热: 高热,大汗。

阴胜就寒——实寒:形寒,肢冷。

2,阴阳偏衰

阴虚就热——虚热:低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

阳虚就寒——虚寒:面色㿠白,畏寒肢冷,溲清便溏。

3,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 阴虚导致了阳虚, 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 阳虚导致了阴虚, 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四) 用于疾病的诊断

1,指导诊法

面红,发热,口渴,脉数:热证——阳

面白,畏寒,口不渴,脉迟:寒证一阴

2,指导辨证

八纲: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阳:表,实,热。   阴:里,虚,寒。

(五) 用于疾病的治疗

1,指导养生防病   2,确立治就治法

(1)阴阳偏胜的治就治法

实就泻之, 损其有余。

阳胜就热一实热:清热。

阴胜就寒—实寒:祛寒。

(2)阴阳偏衰的治就治法

虚就补之,补其不足。

阴虚就热—虚热: 补阴(以抑阳) ,“阳病治阴”,“壮主,以制阳光”。

阳虚就寒一虚寒:补阳(以抑阴) ,“阴病治阳”,“益源,以消阴翳”。

阴中求阳: 适用于阳虚;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阳中求阴: 适用于阴虚;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六) 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性)分阴阳     温  热属阳

                                凉  寒属阴。

五味分阴阳       辛     甘    (淡)   阳

                            酸     苦    咸     阴

升降浮沉分阴阳       升    浮         阳

                                   沉     降        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概念的形成和沿革

五材说: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行。 ”

五种元素说: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

哲学思想

五行学说: 运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运动, 说明事物发生, 发展规律的学说。

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引申为升发,柔和,条达,舒服——肝主疏泄。

火曰炎上:引申为温热,升腾——心阳温运血脉。

土爰稼穑:引申为化育,承载——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金曰从革:引申为清肃,敛降——肺主肃降。

水曰润下:引申为滋润,下行——肾主水。

(二)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归类

1, 取象比类法——类比法

2, 推演络绎法——类推法

        自然界            五           人   体

五五五五五五季    行    五  五   五形五五变

音味色化气方节            脏  腑   官体志声动

角酸青生风东春     木   肝  胆   

徵苦赤长暑南夏     火   心 小肠

宫甘黄化湿中长夏 土   脾 胃    

商辛白收燥西秋     金   肺 大肠

羽咸黑藏寒北冬     水   肾 膀胱

(三) 五行的生克乘侮

1,五行相生

概念: 五行的某一行对另一行的资生,促进作用。

次序: 木,火,土,金,水,木依次相生,循环往复。

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

概念:五行的某一行对另一行的抑制,减弱作用。

次序: 木,土,水,火,金,木依次相克,循环往复。

所胜,所不胜关系: 克我者为“所不胜” ,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

概念:五行之间相生, 相克产生的调剂作用, 以维护五行之间的和谐与平稳。

途径: 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均有“生我” ,“我生”,“克我”“我克”四种关系。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木生火, 是因为木性温暖, 火隐伏其中, 钻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 是因为火灼热, 所以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 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 依附着山,津润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 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 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 所以水生木。

金克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有矿的土地不长草)

木克土,因为树根吸收土中的营养,以补己用,树木强壮了,土壤如果得不到补充,自然削弱。

土克水,因为土能防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水克火,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火克金,因为烈火能融化金属。

五行相乘

概念: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我克”一行的过度克制。

次序:与相克次序一样。

缘由:克制一行过亢或被克一行过衰。

五行相侮

概念: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克我”一行的反向克制。

次序: 相克次序的反向。

缘由:克制一行过衰或被克一行过亢。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归属人体的组织结构,反映内外环境的统一。

(见五行归类表)

(二)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以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见五行特性)

2,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

(1)相生方面的联系 :

肝血养心血—木生火;

肾精生肝血—水生木;

(2) 相克方面的联系 :

肝主疏泄,制约脾气的呆滞——木克土;

肾主水,防止心火的亢盛——水克火;

(三)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 如肝血虚 →心血虚:心肝血虚;

子病及母:如心火旺 →肝火旺:心肝火旺;

2,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传变:如肝脾不和,肝气犯胃——木旺乘土;

相侮传变:如肝火犯肺——木火刑金;

母病及子,相侮传变:病情较轻;

子病及母,相乘传变:病情较重;

(四) 指导疾病诊断

1,指导诊法

面红,口苦,脉洪:心火上炎;

面青,口酸,脉弦:肝失疏泄;

2,推断预后

如肝病面青见 弦脉:常一本脏脉

沉脉:顺—相生之脉

浮脉: 逆—相克之脉

(五) 指导疾病的治疗

1,掌握疾病的传变

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2,确立治就治法

(1)依据相生规律

治就:“虚就补其母,实就泻其子; ”

如心肝血虚:补肝血以养心血;

心肝火旺: 清心火以泻肝火;

治法: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

101

(2)依据相克规律

治就:抑强,扶弱;

如肝脾不和:疏肝健脾

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3,用于针灸和精神疗法

如精神疗法的以情胜情法;

其次章藏象

概说

(一) 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 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通过观看在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来争论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治规律的学说;

(二) 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

1,早期的解剖实践

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状学基础;

2,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看

奠定了藏象学说的生理和病理学基础;

3,反复的临床实践

奠定了藏象学说的诊断和治疗学基础;

(三) 脏腑的生理特点及分类

五脏:化生贮藏人体精气 ,藏神,“满而不能实” ,“藏而不泻”多为实质性脏器

第14页,共:

最新最全中…


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内容仅供参考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 ,以通为用 ,“实而不能满” ,“泻而不藏”多为空腔性脏器;

奇恒之府: 形状上类腑,功能上似脏;

(四) 藏象学说特点

1,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 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器官不同于解剖学中的生物器官;

第一节 五脏

一,心

(一)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指心气具有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

心气强健—→血脉通畅:面色红润,脉搏节律匀称,和缓有力;

心气虚→心血瘀阻:心前区憋闷,刺痛,面色晦暗,脉涩,结,代;

心血亏虚:心悸,面色惨白,脉细无力;

2, 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指神志活动由心所主; “心藏神”;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一神气

狭义: 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最新最全中…


整体观念,五脏藏神;

心主神志理论依据

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血液为神志活动物质基础;

心血亏虚,血不养心:心悸,健忘, 失眠,多梦;

痰迷心窍: 神昏,痴呆,举止失常;

痰火扰心: 狂躁;

(二)心与形体官窍的联系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血充盈:面色红润,脉搏和缓有力;

心血亏虚:面色惨白,脉细无力;

心血瘀阻:面色晦暗,脉涩,结,代;

2,心在窍为舌,在液为汗

第16页, 共 88页

16/8

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内容仅供参考

最新最全中…


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内容仅供参考

“舌为心之苗”,主发声及味觉等,与心相关,与五脏六腑均有联系;

心血充盈:舌体红活荣润;

心血亏虚:舌淡无华;

心血瘀阻:舌暗瘀癫;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心神失常:舌强语謇;

二,肺

(一)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

肺主气,指肺有主理,调剂全身之气的生理功能;

(1)主呼吸之气

肺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完成体内外气体交换;

主呼吸之气失常 : 咳嗽,气喘;

(2)主一身之气

宗气的生成: 由肺吸入之清气和水谷精气结合而成, 为全身动力;

气机调剂:肺的呼吸调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2,肺主宣发,肃降

(1)宣发,指肺气相上,相外的升宣和布散作用;

呼出体内的浊气;

将水谷精气和津液布散于周身和皮毛;

布散卫气,行使其温养皮毛,防备外邪,司汗孔开合作用;

最新最全中…


17/8

宣发失常:咳嗽,汗出反常,易患感冒;

(2)肃降,指肺气的清肃与下降功能;

吸入自然界清气;

向下布散水谷精气;

肃清呼吸道异物;

肃降失常:气喘,胸闷,痰多;

宣发与肃降相反相成,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3,肺主通调水道

通调水道,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水液代谢具有疏通和调剂作用;

通过宣发,将水液布散于周身和皮毛,部分生成汗液;

通过肃降,将上焦水液向下布散,部分生成尿液;

“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

宣降失常,水道失于通调:尿少,颜面及周身水肿;

水肿:宣肺利水—“提壶揭盖” ;

4,朝百脉

朝百脉,指全身的气血均通过经脉朝会于肺;

助心行血

气体交换

5,主治节

主治节,指肺辅佐心脏对全身进行治理调剂;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治理调剂呼吸;

最新最全中…


1 八三 一

治理调剂气机;

治理调剂血液;

治理调剂水液;

(二)肺与形体官窍的联系

1,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输精于皮毛,滋养皮毛;

生理

皮毛助肺呼吸,爱护肺;

汗孔:气门,玄府;

肺病外传于皮毛:皮毛干枯,

病理

皮毛病变内舍于肺:咳嗽,气喘;

2, 肺在窍为鼻,在液为涕, 喉为肺之门户

肺气滋养鼻,鼻助肺呼吸,爱护肺;

外邪通过口鼻内舍于肺:咳嗽,气喘: “肺为娇脏;”

风寒犯肺:鼻流清涕;

风热犯肺:鼻流稠涕;

肺气失宣:鼻塞,嗅觉失灵;

第19页, 共 88页

最新最全中…


19/8/

喉主通气发声,与肺相关;

金实不鸣(肺气失宣) :失音;

金破不鸣(肺阴虚损) :声音嘶哑;

三, 脾

(一)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运化:运输和消化;

(1)运化水谷

运化水谷,指脾气具有消化,运输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

脾气虚-→脾失健运: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养生:饮食有节,爱护脾胃;

理论意义

病理:脾胃损耗,正气下降;

临床:慎用苦寒,燥烈,易伤脾胃之品:

(2)运化水液

运化水液,指脾气具有运行转输水液的生理功能;

脾气虚-→水湿不运: 痰饮,水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最新最全中…


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内容仅供参考

2,脾主升

脾主升,指脾气具有向上输布水谷精微和固护脏器的生理功能;

将水谷精气上升于头面部和心肺,滋养清窍和全身;

生理

固护和托举脏器,防止下垂;

升清失常:

清气不升,清窍和全身失养:眩晕,倦怠等;

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直肠脱垂及子

宫脱垂等;

3, 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 指脾气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 防止其逸出脉外的生理功能;

脾气虚-→脾不统血:尿血,便血,崩漏,发斑等;

脾不统血的出血特点:多发生在下半部,色淡等;

(二)脾与形体官窍的联系

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四肢和肌肉全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充养;

脾气虚,气血生化无源, 四肢肌肉失养: 四肢肌肉痿软无力,甚或不用 ---- 痿证;

中医治疗痿证常从脾胃入手——“治瘘独取阳明” ;

最新最全中…


阳明:这里泛指脾胃;

2,脾在窍为口,在液为涎,其华在唇

口味和唇色变化可反映脾的生理功能;

脾气虚:口淡无味,唇色浅淡无华;

脾胃不和: 口涎增多;

四,肝

(一)肝的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和宣泄的生理功能;

(1)调畅气机

促进气的升降出入的有序运动;

肝失疏泄-→气机失调

疏泄太过:头胀,头痛;

疏泄不及:胸胁两乳胀满疼痛;

(2)促进津血的运行和代谢;

气行就血行,气行就水行;

肝失疏泄-→气机失调:

气滞血瘀:瘀血;

气滞水停:痰饮,水肿;

(3)促进脾胃的运化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升降运化;

生理

肝之余气,生成胆汁,促进消化;

最新最全中…


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内容仅供参考

肝失疏泄

脾胃升降运化失常:恶心,呕吐,纳呆,腹胀;

胆汁生成排泄障碍:胁痛,口苦,纳差,黄疸;

(4)调畅情志

情志活动以气血为物质基础,受肝主疏泄功能调剂;

肝失疏泄-→情志失调:

肝气亢奋:急躁易怒;

肝气郁结:情志抑郁,多疑善虑;

(5)促进和调剂生殖机能

女子胞月经的排泄以及胎儿的孕育均以气血为物质基础,受肝主疏泄功能调剂;

肝失疏泄-→月经不调:痛经,经期紊乱等;

2,肝主藏血

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剂血量的生理功能;

人的机能状态不同,血量的分布也不同,由肝进行调剂;

肝藏血仍可以防止出血;

藏血失常 :

肝血亏虚: 血不养目: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甚至夜盲;

血不养筋:肢体麻木,震颤,甚至动风;

血海空虚:女子月经量少,甚至闭经;

最新最全中…


第23页,共

23

肝不藏血:吐血,衄血,崩漏等;

(二)肝与形体官窍的联系

1,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1)筋膜需赖肝血的滋养;

肝血亏虚,血不养筋:肢体麻木,震颤,甚至动风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爪为筋之余,也赖肝血滋养;

肝血不足:爪甲脆薄,色枯;

2,肝在窍为目,在液为泪

肝的功能失常,常可导致目和泪的变化;

肝血亏虚:两目干涩,视物昏花;

肝经风热:目赤肿痛,羞光流泪;

肝阳上亢:头目眩晕;

肝风内动:目睛上视;

五,肾

(一)肾的生理功能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藏精,指肾有闭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精,指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最新最全中…


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内容仅供参考

先天之精

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生殖之精)

构成胎儿,生育后代;

后天之精

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

(脏腑之精)

滋养脏腑;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肾的精气的盛衰打算着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幼年期(男八,女七) :肾气渐充,齿更发长;

青春期(男二八,女二七) :肾气进一步充盛,天癸至,

具备生殖力;

中年期(男五八,女五七) : 肾气渐衰,形体开头衰老;

老年期(男七八,女七七) : 肾气进一步衰减,天癸竭,

失去生殖力;

保养肾中精气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就;

肾的精气不足:

最新最全中…


第25页,共

25

生长发育迟缓:五迟,五软;

幼年

智力低下:如弱智;

早衰:耳聋目花,发齿早落;

成年

生殖机能障碍:如男子精少,女子不孕;

肾阴,肾阳均以肾中精气为物质基础;

肾阴:元阴,真阴,为一身阴气之根本;

肾阳:元阳,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

肾为阴阳之根,水火之脏;

2,肾主水

肾有主持调剂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

广义:肾的气化促进水液代谢;

生理

狭义:肾司膀胱的开合;

最新最全中…


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内容仅供参考

肾失气化,水津不布:痰饮,水肿;

主水失常

肾失气化,膀胱不利:小便不利--癃闭;

膀胱开合不利

肾失封藏,膀胱不约:遗尿,尿失禁;

3, 肾主纳气

肾有摄纳肺吸入清气的生理功能;

保持呼吸运动的平稳和深沉,有利于气体的充分交换;

肾气虚-→肾不纳气: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就喘甚;

(二)肾与形体官窍的联系

1,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

骨髓:充骨;

肾藏精-→精生髓髓

脑髓:养脑;

齿为骨之余,依靠肾精充养;

发为血之余,肾藏精,精生血,血养发;

最新最全中…


27/8

幼年:生长发育迟缓;

骨髓空虚

成人:骨质疏松,易骨折;

肾精不足

幼年:智力低下;

脑髓空虚

成人:耳聋目花,发齿早落,痴呆;

2,肾在窍为耳及二阴,在液为唾

肾气充养耳, 肾精气不足:耳鸣,耳聋;

二阴: 前阴:生殖与排尿;

后阴:排泄糟粕,与肾相关一肾司二便;

唾: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

“饮玉浆”可养肾气;

其次节 六腑

六腑的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水谷, 其生理特点是以通为用,“实而不能满”,泻而不藏;

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一,胆

(一)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的功能受肝主疏泄功能调剂;

最新最全中…


请仕医帅指导卜应用,闪谷仪供参考

肝失疏泄 ,肝胆不利:胁痛,口苦,纳差,黄疸;

(二)主决断,调剂情志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

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调剂情志;

胆虚痰扰:口苦,呕逆,心烦不寐,惊悸不宁;

二,胃

(一)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接受和容纳饮食物; “胃为水谷之海”,“太仓”;

腐熟:胃中阳气对饮食物的蒸化作用,形成食糜;

胃气:泛指脾胃的运化功能;

(二)主通降,以降为和

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后,须准时下降于小肠,以进一步消化吸取;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三, 小肠

(一)主受盛与化物

受盛:盛受胃下降来的饮食物;

化物:进一步消化吸取;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

(二)主泌别清浊

将饮食物分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

精微经脾运化输布全身,糟粕下降于大肠;

吸取大量水液,与尿液相关;

利尿可治疗腹泻—“利小便所以实大便” ;

第 90

最新最全中…


29页, 共 88

29/8

四,大肠

(一)主传导糟粕

大肠主传导糟粕,排泄粪便;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

(二)大肠主津

大肠能吸取部分津液;

大肠液亏:便秘;

大肠湿热;下利脓血;

五,膀胱

膀胱的功能为贮尿和排尿,与肾直接相关;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

肾失气化,膀胱不利:小便不利一癃闭;

肾失封藏,膀胱不约:遗尿,尿失禁;

膀胱湿热:尿频,尿急,尿痛;

六,三焦

关于三焦的部位和形状,历代医家有不同熟悉;现一般认为指上,中,下三焦;有“孤腑”之称;

(一)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及精,气,血,津液的相互转化,均以三焦为场所;

(二)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

最新最全中…


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内容仅供参考

第三节 奇恒之府

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因这类器官形状中空而类腑,功能多藏蓄精气与六腑有别, 故称奇恒之腑;

一,脑

(一)脑为髓海,主宰生命活动;

(二)脑主感觉;

(三)脑主肢体运动;

传统的藏象学说认为大脑的精神活动属心的生理功能;

二, 女子胞

(一)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排泄月经

生殖功能

孕育胎儿

(二) 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肾中精气的作用

青春期:肾气盛,天癸至,月经来潮,具备生殖力;

老年期:肾气衰,天癸竭,绝经,失去生殖力;

育龄期:肾气虚,月经迟发,经少,闭经,不孕等;

2,心肝脾三脏的作用

女子胞月经来潮,胎儿的孕育均以气血为物质基础,故与心肝脾三脏关系亲密;

4, 冲任二脉的作用

冲脉和任脉为奇经八脉中的两条经脉,均起于女子胞,与女性

最新最全中…


31/8

生殖机能关系亲密;

青春期:冲任二脉气血充盛,月经来潮,具备生殖力;

老年期:冲任二脉气血虚衰,绝经, 失去生殖力;

育龄期:冲任失调,经孕失常;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气与血的关系;

肺主气,吸入清气,生成宗气, 助心行血;

生理

心主血脉,推动血行,有利于肺气输布;

肺气虚,宗气生成削减 →心血运行不畅:胸闷,扎心;

病理

心血运行不畅→肺气输布不利:气喘,胸闷:

(二)心与脾

血的生成与运行的关系;

最新最全中…


第32页, 共 88页

32/88

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内容仅供参考

心主血脉,心阳温运脾土;

生理

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血亏虚: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病理:心脾两虚

脾气虚损: 纳呆,腹胀,便溏;

(三)心与肝

血液与情志方面的关系;

血液: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肝血养心血;

生理

情志: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心血亏虚: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心肝血虚

病理

肝血亏虚:两目干涩,肢体麻木;

心肝火旺:心烦失眠,急躁易怒;

最新最全中…


(四)心与肾

阴阳相交,水火既济的关系;

心阳在上,下行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

生理

肾阴在下,上行以抑心火,使心火不亢;

心肾阴虚(水亏火旺) :腰膝酸软,眩晕耳鸣,

病理

心悸失眠,多梦遗精;

心肾阳虚(水气凌心):心悸,肢冷,尿少, 水肿;

(五)肺与脾

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的关系;

宗气的生成: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

生理

水液代谢:肺主通调水道, 脾主运化水液;

第34页,共8

34/

最新最全中…


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内容仅供参考

肺脾气虚:咳喘无力,纳呆,腹胀,便溏;

病理

水液障碍:痰饮,水肿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六)肺与肝

气机升降平稳方面的关系;

肺主肃降,制约肝气的亢逆;

生理

肝主升发,防止肺气过于寒降;

病理 肝火犯肺(木火刑金):胁痛易怒,咳痰带血;

(七)肺与肾

水液和呼吸方面的关系;

呼吸: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一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生理

水液:肺主通调水道,肾主水;

金水相生:肺肾之阴相互促进;

最新最全中…


第35 页, 共 88

35/8

肺肾气虚(肾不纳气) :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就喘甚:

病理

肺肾阴虚:潮热盗汗,眩晕耳鸣,咳痰带血;

(八)肝与脾

消化和血液方面的关系;

消化:脾主运化,肝主疏泄,促进脾胃的运化;

生理

血液: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肝脾不和(木旺乘土):胁痛,易怒,纳呆,腹胀;

病理

脾病及肝(土壅侮木) :胁肋胀痛,黄疸;

(九)脾与肾

先后天和水液方面的关系;

先后天:肾阳温脾阳,促进脾的运化,

生理

脾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肾精;

水液: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

最新最全中…


病理:脾肾阳虚:腰膝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

(十)肝与肾

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藏泄互用;

精血同源:肾精养肝血,肝血充肾精;

生理

藏泄互用: 肾主封藏,肝主疏泄,相反相成;

病理肝肾阴虚(水不涵木) : 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经络上相互属络,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一)心与小肠

心主血脉,输送气血,有利于小肠受盛化物;

生理

小肠泌别清浊,化愤怒血,滋养心血;

心火循经下移于肠:尿短赤,涩痛;

病理

小肠火循经上扰于心:口舌生疮,心烦失眠;

第37页,共8

最新最全中…


37

(二)肺与大肠

肺主肃降,推动大肠的传导;

生理

大肠传导糟粕,有利于肺气下降;

肺气虚,大肠传导无力:气虚便秘;

病理

大肠腑气不通, 肺气下降不利: 胸闷,气喘;

(三)脾与胃

脾主运化,其气以升为顺,脾为阴土,喜燥恶湿;

生理

胃主受纳,其气以降为和,胃为阳土,喜润恶燥;

脾失健运:纳呆,腹胀,便溏;

病理:脾胃不合

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五)肝与胆

最新最全中…


3

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内容仅供参考

生理

消化:肝主疏泄,生成胆汁,促进消化;

情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胆主决断;

肝胆不利:胁痛,口苦,纳差,黄疸;

病理

肝胆火旺:胁痛,易怒,失眠;

(六) 肾与膀胱

肾主气化,促进膀胱气化

生理

肾主封藏,主司膀胱的开合;

肾失气化, 膀胱不利: 小便不利;

病理

肾失封藏,膀胱不约: 遗尿,尿失禁;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饮食物消化,吸取和排泄的关系;

最新最全中…


最新最全中医基础理论总结 (…

饮食入胃,经腐熟后下降于小肠,泌别清浊;

生理

清者转输周身,浊者下输于膀胱与大肠;

三焦为代谢场所,胆参加消化;

胃为实热,大肠津伤:大便干结;

病理

大肠腑气不通,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小肠清浊不分:尿少,大便泄泻;

第三章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与脏腑有着极其亲密的联系;

第一节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气的生成

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

最新最全中…


肾精所化之气(包括先天之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三,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心气推动血液的运行;

肾气推动人的生长发育;

(二)温煦作用

阳气温通血脉;

卫气温养脏腑,皮毛;

(三)防备作用

卫气护卫肌表,防备外邪的侵袭;

(四)固摄作用

卫气,肺气固摄汗液;

肾气固摄尿液,精液;

脾气固摄血液;

(五)气化作用

广义: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

狭义:特指水液代谢过程;

四,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气机;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

五,气的分类

(一)元气

最新最全中…


(一)元气

第41页,共

41

真气,原气,最基本,最重要的气;

肾中精气化生;

组成与分布

通过三焦布达全身;

激发推动生长,发育与生殖;

主要功能

维护整个生命活动;

(二)宗气

胸中之气,大气,动气;

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

组成与分布

上至喉咙,下蓄丹田,贯注于心肺之脉;

走息道以司呼吸;

主要功能

贯心脉以行气血;

与言,听,视,动均有关;

-

最新最全中…


(三)营气

荣气,营阴,脉中之气;

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清者为营”;

组成与分布

与血液共行于脉中—“营行脉中”;

化愤怒血;

主要功能

养分全身;

(四)卫气

脉外之气,卫阳,剽疾滑利;

肾精所化之气(包括先天之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三,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心气推动血液的运行;

肾气推动人的生长发育;

(二)温煦作用

阳气温通血脉;

卫气温养脏腑,皮毛;

(三)防备作用

卫气护卫肌表,防备外邪的侵袭;

(四)固摄作用

卫气,肺气固摄汗液;

肾气固摄尿液,精液;

脾气固摄血液;

(五)气化作用

广义: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

狭义:特指水液代谢过程;

四,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气机;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

五,气的分类

(一)元气

最新最全中…


(一)元气

第41页,共

41

真气,原气,最基本,最重要的气;

肾中精气化生;

组成与分布

通过三焦布达全身;

激发推动生长,发育与生殖;

主要功能

维护整个生命活动;

(二)宗气

胸中之气,大气,动气;

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

组成与分布

上至喉咙,下蓄丹田,贯注于心肺之脉;

走息道以司呼吸;

主要功能

贯心脉以行气血;

与言,听,视,动均有关;

-

最新最全中…


43,

水谷精微中的强悍部分—“浊者为卫”;

组成与分布

行于脉外,布达全身一“卫行脉外”;

护卫肌表,防备外邪;

主要功能

温养脏腑皮毛;

司汗孔开合;

其次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指运行在经脉内,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养分物质;

二,血的生成

营气化血:

津液化血

精血互生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三,血液的循行

心主血脉;

脾主统血;

肝主藏血;

最新最全中…


44/8

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内容仅供参考

肺朝百脉;

经脉和血液也影响血的运行;

四,血液的功能

养分脏腑组织器官;

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指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性质较清稀,活动度大,分布于体表,孔窍,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性质较稠厚,活动度小,分布于骨节,脏腑,脑髓,起濡养作用;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肺主通调水道;

脾主运化水液;

肾主水;

肝主疏泄,促进水液代谢;

大肠主津,小肠主液;

膀胱贮尿,排尿;

三焦为水道;

三,津液的功能

化生血液;

最新最全中…


第45页,共

45

滑利关节;

补益脑髓;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能生血

血液来源于水谷精气;

血液的生成依靠于气化;

血虚:补血为主,兼以益气;

(二)气能行血

血液的循行依靠于气的推动;

瘀血:活血化瘀,兼以调气;

(三)气能摄血

气能统摄血液,防止其溢出脉外;

补气可以摄血;

(四)血为气母

血为气的物质基础;

血为气的载体;

大出血-→阳气暴脱—气随血脱;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

津液来源于水谷精气;

最新最全中…


(二)气能行津

气行就水行,气滞就水停;

水肿:利水为主,佐以调气;

(三)气能摄津

气能固摄汗液,尿液,精液等;

(四)津能载气

津液也是气的载体;

汗出过多→大汗亡阳

气随液脱;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吐泻太过-→阳气暴脱

三, 津液与血的关系

津血同源,血汗同源;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

“衄家不行发汗”,“亡血家不行发汗”;

即:失血过多者,慎用汗法;汗出过多者,慎用温燥,活血,破血之法;

第四章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器官的特别系统;

经:路径 主干纵行 深部

第47页,共

最新最全中…


第47页,共

47

络:网络 分支 纵横交叉浅表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分为经脉,络脉,经筋,皮部;

人体内规章循行的十二条经脉,内属

十二正经--

脏腑,外络肢节;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以外的八条重要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别行分出的十二条重要支脉;

别络: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

络脉

孙络:细小的络脉;

浮络:出现于体表的络脉;

经筋--人体筋肉连络,附属于十二经脉的体系;

连属组织

皮部--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

最新最全中…


48

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内容仅供参考

其次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

(一)脏为阴,腑为阳

(二)上肢为手经,下肢为足经;

(三)肢体内侧为阴经,外侧为阳经;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 外侧)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上肢 前缘 中线 后缘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下肢 前缘 中线 后缘

二,循行和分布规律

(一)走向交接规律

最新最全中…


第49页,共

49

(二)体表分布规律

1,四肢部位

见上表;

2,头面部

阳明经:面部,额部;

少阳经:头侧;

太阳经:头顶,头后,脸蛋;

3,躯干部

手三阴:腋下;

手三阳:肩胛;

足阳明: 腹部;

足三阴:腹部;

足三阳

足少阳: 身侧;

足太阳: 背部;

最新最全中…


(三)表里关系

循行于四肢部的阴阳表里两经内外相对称;

循行于内脏部的阴阳表里两经相属络;

(四)流注次序(见下图)

手太阴肺经

食指端

手阳明大肠经

鼻翼旁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端

足阳明胃经

心中

手少阴心经

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

肺中

目内眦

足少阴肾经

足小指端

足太阳膀胱经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

手少阳三焦经

目外眦

足厥阴肝经

足大趾

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图

第51页,共

最新最全中…


51

三,循行部位

见十二经脉循行部位图

其次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概念

奇经八脉,是与十二经脉有别的八条经脉;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

走向分布不像十二经脉规章;

一般与脏腑无直接属络;

一般与脏腑无表里关系;

三,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进一步亲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调剂十二经气血;

与奇恒之腑关系亲密;

四,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功能特点

(一)督脉

循行特点: 起于胞中,行于背部正中,上头;

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

功能特点

与脑,髓和肾关系亲密;

(二)任脉

最新最全中…


用红区帅服寺下应用,内台仪供乡令

循行特点: 起于胞中,行于胸腹部正中,至目眶下;

“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

功能特点

“任主胞胎,”女子胞胎儿孕育;

(三)冲脉

循行特点: 起于胞中,上至头,下至足;

“十二经脉之海,”调剂十二经气血;

功能特点

“冲为血海,”女子胞月经的排泄;

(四)带脉

循行特点: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绕腰腹一周;

约束纵行经脉;

功能特点

固护胞胎: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十二经别

第53页, 共

1

最新最全中…


53

(一)基本概念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中分出的重要支脉,为别行的正经;

(二)循行特点

离:离开十二经脉(多在肘膝以上) ;

入:入于体腔深部(向心性) ;

出:浅出于体表(多在颈项部) ;

合:阴经的经别合入相表里阳经经别,分别注入六阳经脉;

(三)生理功能

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加强了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

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分布范畴;

加强了足经与心脏的联系;

二, 十五别络

(一)基本概念

十五别络,是指从经脉中分出的较大的络脉;

十五别络构成:十二经脉各一,督脉,任脉各一,再加脾之大络;

(二)循行特点

阴经的别络入于阳经;

阳经的别络入于阴经;

(三)生理功能

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第54 页, 共

最新最全中…


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内容仅供参考

统率全身络脉;

渗灌气血;

三,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指十二经脉聚结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主要功能:联结筋肉关节,主司关节运动;

四,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在皮肤的分区;

生理: 输送气血,滋养皮毛,抗御外邪;

理论意义

临床:内病外治;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络脏腑组织器官

脏腑同外周肢节的联系;

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脏腑与脏腑之间的联系;

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输送气血

经络输送气血,滋养脏腑组织器官;

三,感应传导作用

感应:感觉和反应;如针刺穴位时的“得气”;

传导:得气感应循经脉向远端放射;

最新最全中…


四,调剂机能平稳

经络能输送气血,和谐阴阳,补虚泻实,故能调剂平稳;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体表受邪,循经传之于内;如外邪袭表犯肺;

内脏有病,循经传之于外;如心火见口舌生疮;

脏腑有病,循经相互传变;如心火移热于小肠;

二,指导临床诊断

(一)循经诊断

痛在前额:阳明头痛;

痛在两侧:少阳头痛;

如头痛

痛在头后:太阳头痛;

痛在巅顶: 厥阴头痛;

(二)腧穴诊断

肾病在肾俞穴有压痛;

肠痈在阑尾穴有压痛;

三,指导临床治疗

第56页, 共

最新最全中…


(一)为针灸,按摩等疗法的理论基础

辩证论治,循经取穴,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和谐阴阳;

(二)药物归经理论

阳明头痛:白芷

如头痛

少阳头痛: 柴胡

太阳头痛:羌活

厥阴头痛:吴萸,藁本

(三)某些特别治疗

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

第五章 病因与发病

第一节 病因

概说

(一)病因的基本概念

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缘由;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二)病因学的形成与分类

《内经》分为阴阳两类:

第57页, 共

57

最新最全中…


《金匮》分为三个途径;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学说”;

外感性致病因素:

现代病因分类

内伤性致病因素;

其他致病因素;

(三)病因学特点

辩证求因: 即依据症状和体征来推求病因;

一,外感性致病因素

(一)六淫

概说

①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

内生五邪:疾病过程中体内所显现的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变化;

②六淫的致病特点

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

可以相兼致病;

第58页, 共

58

最新最全中…


致病后,病机可发生转化;

体外入侵;多从皮毛,口鼻而入;

1,风邪

春季主气,四季均见;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阳邪

春季主气

善行而数变

其性开泄:腠理疏松,汗出,恶风;

易袭阳位:易侵害体表和上半部,如头痛;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风邪为病,其病位具有游走不定的特点;

如风痹(行痹) : 关节呈游走性疼痛;

数变:风邪为病,起病急,病情变化无常;

如风疹:皮肤瘙痒起风团,发作无常;

(3)风为百病之长

长:为首,重要;

致病广泛:如风邪为病,四季均见,感冒可统称为“伤风”

诸邪先导: 为其它邪气的先导,如风寒,风热等;

2,寒邪

冬季主气,其它季节亦可见到;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最新最全中…


冬季主气

阴邪

寒本为阴

寒伤肌表——伤寒:恶寒

易伤阳气

寒邪直中于里——中寒:如寒邪直中脾胃见脘腹冷痛;

(2)寒性凝滞

凝滞:寒凝血滞,气血不通,不通就痛;

如寒痹(痛痹): 关节疼痛猛烈, 遇寒就重;

(3)寒性收引

收引:收缩和牵引;

寒伤肌表,毛窍闭塞:恶寒,无汗,发热;

寒客血脉关节:肢体屈伸不利,冷厥不仁;

3,暑

夏季主气,具有明显季节性,只发生在夏至以后,暑邪纯属外邪;

(1)暑为阳邪,其性酷热

夏季主气

阳邪

火热所化

第60页,共 88

60/

最新最全中…


酷热:高热,心烦;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升散:腠理开泄,汗大出;

伤津:口渴,尿短赤;

汗出过多

倦怠乏力;

耗气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3)暑多挟湿

暑季酷热多雨,热蒸湿动,湿热充满;

暑热:高热,心烦;

挟湿:身重胸闷,呕恶便溏;

4,湿邪

长夏主气, 阴雨连绵,湿气最重;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耗阳气

第61

最新最全中…


长夏为至阴

阴邪:

湿为水化

阻遏脾胃气机,导致升降运化失常;

脾失健运:纳呆,腹胀;

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损耗脾的阳气,导致水湿不运:腹泻,水肿;

(2)湿性重浊

重:湿邪为病,症状具有繁重的特点:

湿阻于头:头重如裹;

湿阻四肢一湿痹(着痹) : 关节疼痛,繁重;

浊:湿邪为病,导致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在表:肌肤疮疡,流脓淌水;

在下:小便浑浊,下痢脓血,女子带下过多;

第62

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内容仅供参考

最新最全中…


(3)湿性粘滞

粘滞:粘腻阻滞;

症状:肌肤粘腻,小便不利,大便不爽;

病程:病程长,缠绵难愈;

5 ,燥

秋季主气,气候干燥;

温燥:感夏火之余气——初秋;

凉燥:感近冬之寒气——深秋;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干,干燥: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涩,涩滞:皮肤干涩,毛发不荣;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性喜清润,外燥可通过口鼻直接伤肺;

肺燥失润:干咳少痰,痰少而粘,痰中带血;

6,火邪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炎,酷热:高热,恶热;

最新最全中…


上,多见上部症状:如咽喉肿痛;

(2)火易耗气伤津

火热之邪迫津外泄:汗大出;

伤津:口渴,尿少, 便干;

汗出过多

耗气:倦怠,乏力;

(3)火易生风动血

生风一热极生风:高热,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动血—热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发斑等;

(4)火易致肿疡

火热之邪可聚结于局部,腐肉成脓—疮疡:红,肿,热,痛,脓;

(二)瘟疫邪气

1,瘟疫邪气的概念

瘟疫邪气: 指一类具有猛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2,瘟疫邪气的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重笃;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一气一病,病状相像;

体外入侵,多从口鼻而入;

二,内伤性致病因素

(一)七情内伤

第64 页, 共 8

64/

最新最全中…


1,七情内伤的概念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2,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不同的情志活动,分属于不同的脏腑;

不同的情志刺激,伤及相应的脏腑;

脏腑功能失常,可导致情志反常;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主要影响心,肝,脾三脏;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就气上 -→肝气亢逆 血随气涌:头胀头痛,面红易怒;

血随气逆: 呕血,昏厥;

喜就气缓-→心气涣散:失神,狂乱;

悲就气消 -→肺气耗伤:气短乏力;

思就气结-→脾气呆滞:纳呆,腹胀;

惊就气乱: 慌张失措;

恐就气下-→肾气不固:二便失禁;

(3)情志刺激,影响病情

(二)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

过饥:养分不足,气虚血少,正气虚损,易患他病;

第65页,共8

最新最全中…


成人:肠胃损耗,消化不良;

过饱

小儿: 可成疳积,手足心热,面黄肌瘦, 大便不调;

2,饮食不洁

肠胃疾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寄生虫:蛔虫,蛲虫,绦虫等;

食物中毒:高热,呕吐,腹泻,等;

3,饮食偏嗜

偏寒:损耗脾阳;

偏寒偏热

偏热:导致胃热;

偏嗜肥甘:湿热内生;

偏嗜五味:五味分属五脏,久食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衡,养分失衡;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第66 页,共8

66/

最新最全中…


劳力过度: 损耗筋骨,骨质增生,腰肌劳损;

劳神过度:损耗心脾,心血虚耗,脾失健运;

房劳过度:损耗肾精,早衰,生殖机能障碍;

2,过逸

脏腑虚弱:气血不畅,动就心慌,气短,汗出;

三,病理产物形成的致病因素

(一)痰饮

1,痰饮的概念

痰饮: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有形之痰: 有形质可见,如咯吐之痰;

无形之痰:无形质可见,但有痰的症状和体征,如痰迷心窍之痰;

2,痰饮的形成

肺失宣降,水道失于通调;

脾失健运,水湿不运;

肾失气化,水津不布;

膀胱气化不利;

三焦水道不畅;

3,痰饮的病机特点

阻碍气血的运行;

症状复杂,千变万化;

病程长,缠绵难愈;

4,常见痰饮病证

最新最全中…


(1)常见痰的病证

痰阻于肺:咳喘吐痰;

痰迷心窍:神昏,痴呆,举止失常;

痰火扰心: 狂躁;

痰浊阻滞心脉:胸闷,扎心;

痰浊上犯于头:眩晕,昏冒;

痰在经络筋骨:瘰疬,痰核,阴疽流注,半身不遂;

(2)饮的常见病

悬饮:饮停胸胁,胸胁胀满,咳唾引痛;

支饮:饮停胸膈,咳喘倚息,不能平卧;

痰饮:饮停胃肠,肠鸣漉漉;

溢饮:饮泛肌肤,皮肤水肿;

(二)瘀血

1,瘀血的概念

指血液运行障碍或离经之血未散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2,瘀血的形成缘由

(1)气虚

如心气虚-→心血瘀阻;

脾气虚-→脾不统血:发斑;

(2)气滞

如“气行就血行,气滞就血瘀; ”

(3)血寒

注左左师长已下应用内容材料会:

最新最全中…


如寒凝血滞;

经脉拘挛;

(4)血热

如血热津伤-→血液粘稠;

热迫血妄行 -→发斑;

(5)外伤

跌打损耗均可,导致血液瘀阻;

3,瘀血的共同病证特点

疼痛:刺痛;部位固定,拒按,昼轻夜重;

肿块:固定不移;癥积;

出血:血色紫暗,或有块;

望诊:紫绀,唇甲青紫,舌暗瘀斑,肌肤甲错;

脉诊:脉涩,结代;

4,常见瘀血病证

瘀血停滞的部位不同,表现不同;

瘀阻于心:胸闷,心悸,胸痛;

瘀血攻心: 发狂;

瘀阻于肺: 胸痛,咯痰带血;

瘀阻于胃肠:呕血,大便色黑如漆;

瘀阻于胞宫:月经不调,痛经;

瘀阻于四肢: 肢体溃烂 --- 脱骨疽;

其次节 发病

最新最全中…


一,邪正与发病

(一)正气,邪气的基本概念

正气: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抗病康复的才能;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二)正气,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

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因,一般起主导作用;

“正气存内,邪不行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

(2)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邪气是疾病发生的外因, 在某些特别情形下也可起主导作用; 如病力强的温疫邪气;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一) 环境因素

1,气候因素

多表现为时令病——季节性流行病;

2,地域因素

多表现为地方疾病,如瘿病 --- 地方性甲状腺肿;

3,生活工作环境

可表现为职业病,如尘肺;

4,社会环境

可表现为心身疾病——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

第70页, 共 8

最新最全中…


(二) 体质因素

胖人多阳虚,多痰,多湿 ;瘦人多阴虚,多气,多火;

(三)精神因素

不良的精神,情志因素可损耗人体正气,导致疾病的发生;三,发病的类型

(1)卒发

(2)徐发

(3)伏发

(4)继发

(5)复发

第六章 病机

病机:疾病发生,进展和变化的机理;

第一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疾病过程中邪正斗争产生的盛衰变化;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关系

邪正盛衰打算虚实的变化; “邪气盛就实,精气夺就虚; ”

1,实

实,是以邪气盛为主的病理变化;

邪气盛,正气亦不虚,邪正斗争猛烈,病理产物蓄积;

如:高热,疼痛拒按,痰饮,食积,二便不通;

2,虚

第71页,共 8

71/

最新最全中…

虚,是以正气虚为主的病理变化

正气虚,邪气亦不盛,脏腑功能低下;

如:倦怠乏力,心悸失眠,五心烦热,畏寒肢冷;

3,虚实错杂

既有正气虚损,又有邪气较盛,或病理产物蓄积的病理变化;

(1)实中夹虚

照实热 -→伤津;高热 -→口渴,尿少;

(2)虚中夹实

如脾气虚-→水肿;

(3)虚实并重

4,虚实转化

(1)由实转虚:照实热 -→气阴两虚;

(2)因虚致实:实际上多为虚实错杂;如脾气虚导致水肿;

5,虚实真假

(1)真实假虚

“大实有赢状”,本质为实,却见某些假虚之象;

多由于实邪积聚阻碍经络气血的运行所致;

如热结肠胃,大便不通 ,反见表情悄悄,手足不温;

(2)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本质为虚,却见某些假实之象;

多由于脏腑虚弱,运化无力所致;

如脾气虚反见腹胀腹痛;

第72页,共 8

72/

最新最全中…


(三)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盛邪退(好转)

邪盛正衰(恶化)

邪正相持(疾病迁延)

正虚邪恋(后遗症)

邪去正虚(易复发)

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胜

1,阳偏胜

阳气偏胜,机能亢奋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感受温热邪

阳胜就热一实热:高热;

寒邪入里化

阳偏盛

阳胜就阴病: 口渴,尿少;

情志化火

2,阴偏胜

阴气偏胜,机能障碍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感受阴寒邪气

阴胜就寒一实寒:形寒肢冷;

阴偏胜

过食生冷

阴胜就阳病: 溲清便溏;

第73页,共

73

最新最全中…


(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

阳气偏衰,机能减退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先天不足

阳虚就寒一虚寒: 畏寒肢冷,

后天失养

阳偏衰

溲清便溏

久病劳伤

阳虚以脾,肾阳虚为主;

2,阴偏衰

阴气偏衰, 阴虚阳亢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邪热伤阴

阴虚就热一虚热: 低热

情志化火伤阴

阴偏衰

颧红,盗汗:

久病伤阴

阴虚以肺,肝,肾为主;

第74

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内容仅供参考

最新最全中…


(三)阴阳互损

1,阴损及阳

阴虚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阴虚症状为主: 五心烦热,颧红盗汗;

兼有阳虚之象:溲清便溏;

2,阳损及阴

阳虚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阳虚症状为主:畏寒肢冷,溲清便溏;

兼有阴虚之象:口干舌燥,舌红少苔;

(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阴寒盛极于内,格拒阳气浮越于外的“真寒假热”性病理变化;

阴盛于内一内真寒:四肢厥泠,面色惨白;

格阳于外—外假热:身热(欲衣被) ,口渴(不欲饮)面红(戴

阳:面红如妆,游移不定) ;

2,阳盛格阴

阳热盛极于内,格拒阴气浮越于外的真热假寒性病理变化;

阳盛于内一内真热: 身大热,口渴;

第75 页,共 88 页

75/8

格阳干外—外假寒,四肢厥冷(不欲衣被) .脉伏(沉数有力) .

最新最全中…


格阴于外—外假寒:四肢厥冷(不欲衣被) ,脉伏(沉数有力)

(五)阴阳亡失

1,亡阳

阳气突然大量亡失,人体机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邪气过盛

汗吐泻太过

亡阳:面色惨白,全身冷汗,手足厥冷,脉微

失血过多

欲绝:(四逆,参附等)

2,亡阴

阴气突然大量亡失,人体机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邪热伤阴

亡阴:汗热而粘,喘咳烦燥,

久病耗伤

意识模糊;(生脉饮)

吐泻太过伤阴

三,气血失常

第76页,共 88|

76/8

请在医师指导下应用,内容仅供参考

最新最全中…


(一)气的失常

1 ,气虚

气虚即气的虚损不足,指脏腑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先天不足

功能障碍:倦怠乏力;

后天失养

气虚

血行不利:瘀血;

久病劳伤

水湿不运:痰饮水肿;

2,气机失调

(1)气滞

气机阻滞不畅的病理变化;

情志刺激

气血不畅:胀满疼痛

气滞

血行不利:瘀血;

瘀血,痰食阻滞

水湿不运:痰饮水肿;

(2)气逆

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变化;

第77页,

77

最新最全中…


情志刺激

肝气亢逆:头胀头痛,面红易怒;

饮食不节

气逆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痰浊阻滞

肺气上逆:气喘,胸闷:

(3)气陷

气机不升反而下陷的病理变化;

多由脾气虚转化而来;

清气不升: 眩晕,倦怠;

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如胃,肾等;

(4)气闭

气机突然闭阻不通的病理变化;

情志刺激

触冒秽浊之气

气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邪热过胜

(5)气脱

阳气突然大量脱失,人体机能衰竭的病理变化;

第78页,共

最新最全中…


最新最全中医基础理论总结 (..

见亡阳;

(二)血的失常

1,血虚

血液虚亏,养分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生血不足

心血亏虚:心悸,失眠,健忘,多梦;

失血过多

血虚

肝血亏虚: 两目干涩,月经量少,手足发麻,

久病耗伤

肢节屈伸不利;

2,血瘀

血液瘀阻不畅的病理变化;

见瘀血;

3,血热

血分有热,血行加速的病理变化,甚就迫血妄行;

邪热入血

血分有热:发热夜甚;

血热

情志化火

热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发斑;

第79页,共 88页

最新最全中…


(三)气血关系失调

1,气滞血瘀

气机阻滞导致血液瘀阻的病理变化;

2,气不摄血

气虚统血失常,导致出血的病理变化;见脾不统血;

3,气随血脱

突然大量出血,导致阳气暴脱的病理变化; 见亡阳,气脱;

4,气血两虚

气虚血少,养分不足,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见气虚,血虚;

5,气血不荣经脉

气血虚亏,筋脉和肌肤失养的病理变化;

筋脉失养: 肢体麻木,甚至不用;

肌肤失养:肌肤甲错,瘙痒;

四,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虚亏

指津液不足,滋养濡润功能减退;

燥热伤津

津亏:口鼻干燥,咽干

汗,吐,泻太过

津液虚亏

口渴,小便少,大便干;

久病耗伤

液耗:形瘦肉脱,面容枯槁 :

第80页,共

80

最新最全中…


1b

(二)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

见痰饮;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水停气阻:津液停积导致气机阻滞;

气随液脱:津液大量丢失导致阳气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

津枯血燥:津液枯竭耗伤血液,导致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

津亏血瘀: 津液亏虚导致血液瘀阻的病理变化;

其次节 内生“五邪”病机

概念:指疾病过程中脏腑功能失调所显现的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变化;

与“六淫”的区分:

范畴不同:六淫:病因学

内生五邪:病机学

途径不同:外感六淫病发于外

内生五邪病生于内

一,风气内动

又称“内风”,疾病过程中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导致的以动摇不定为特点的病理变化;

(一)肝阳化风

第81页,共

81

最新最全中…


情志刺激

肝肾阴虚,筋脉失养: 肢麻振颤,口眼 嚼斜,眩晕欲扑,

久病耗伤

半身不遂;

(二

热极生风

邪热过盛,耗伤会阴肝血:筋脉失养,痉挛抽搐,高热神昏;

(三)阴虚风动

热病后期

阴液亏虚,筋脉失养:筋挛肉, 手足蠕动;

久病耗伤

(四)血虚风动

生血不足

失血过多

筋脉失养,血液虚亏:筋肉跳动,手足拘挛不伸;

久病耗伤

(五)血燥生风

津枯血燥——肌肤失养:肌肤甲错,瘙痒;

第82页,共 88

82/

最新最全中…


二,寒从中生

疾病过程中或阴盛或阳虚所显现的寒性病理变化,见阳偏衰;

三,湿浊内生

疾病过程中,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变化;

见痰饮;

四,津伤化燥

疾病过程中,津液虚亏,滋养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五,火热内生

疾病过程中,或阳盛或阴虚所显现的热性病理变化;

阳气过盛化火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心烦尿赤;

邪郁化火

火热内生

肝火亢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情志化火

阴虚火旺

胃火亢盛:牙龈肿痛,口臭喜冷,消谷善;

第七章 预防和治就

第一节养生

其次节 预防

第83 页, 共 88

83/!

最新最全中…


页防,预先实行肯定的措施,防治疾病的发生,进展;

“治未病”: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一,未病先防

(一)提高正气

1,起居有常

可保持脏腑机能的和谐与平稳, 有利于提高人体的正气, 防止疾病的发生;

2,加强锤炼

生命在于运动,常常锤炼身体可以提高心,肺机能,促进血脉流通,增强人体正气,防止疾病发生;

3,调摄精神

稳固的精神心理状态有利于保持脏腑机能的和谐与平稳, 提高人体正气,防止疾病发生;

4,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二)防止病邪的侵害

对于某些致病力强的邪气,如温疫邪气应防止接触,防止发病;

二,既病防变

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第三节 治就

台就:治疗疾病的法就——总的原就;

台法:治疗疾病的方法——详细方法;

一,扶正与祛邪

第84页, 共 88页

84/8

最新最全中…


(一)扶正: 扶助正气,适用于虚证; “虚就补之”

(二)祛邪:祛除病邪,适用于实证; “实就泻之”

(三)扶正与祛邪兼用: 适用于虚实夹杂证,但应分清主次;

(四)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实中夹虚的某些病证;

照实热伤津的病证,先清泻实热,后养阴生津;

(五)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于以虚为主,虚中夹实的病证;

如正气大伤的虫积证;先扶正固本,继以泻下驱虫;

二,标本缓急

本:本义为根,引申为根本,本质;

标:本义为末端,引申为表象,现象;

1,急就治其标

当标病紧急,为冲突主要方面时,应先治其标病;

2,缓就治其本

当病势徐缓,应重在治疗本病;

3,标本兼治

当标病,本病并重,难以分清主次时,应标本兼治;

三,正治,反治

1,正治(逆治)

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法就;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就补之, 实就泻之;

第85页

最新最全中…


2,反治(从治)

服从疾病假象而治的治就;

寒因寒用:真热假寒证,用寒凉药;

热因热用:真寒假热证,用温热药;

通因通用: 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用泻法;

塞因塞用:真虚假实证用补法;

四,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

适用于阴阳偏盛;

阳盛就热——实热:清热 -热者寒之;

阴盛就寒——实寒:祛寒 -寒者热之;

2,补其不足

适用于阴阳偏衰;

阴虚就热—补阴(以抑阳) : 阳病治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就寒一补阳(以抑阴) : 阴病治阳;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中求阳: 适用于阳虚;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阳中求阴: 适用于阴虚;补阴为主, 兼以补阳;

五,调理气血

1,气病治血

如气脱:止血以固气;

2,血病治气

血虚:补血为主,兼以补气一气能生血;

第86页,共

86

最新最全中…


血瘀: 活血化瘀,兼以调气 --- 气能行血;

六,调整脏腑

1,间接补泻

虚就补其母;实就泻其子;

脏实者,泻腑;腑实者,补脏;

2,外病内治

如口舌生疮,治以清泻心火;

七,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依据季节,气候特点制定治就,治法;

如“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即寒凉季节慎用寒凉药,温热季节慎用温热药;又如,暑湿季节可适量加入芳香化湿之品;

2,因地制宜

依据地域特点制定治就,治法;

犹如为风寒感冒,治宜辛温解表

南方:多用荆芥,防风;

北方:多用麻黄,桂枝;

3,因人制宜

依据个体差异制定治就,治法;包括年龄,性别,体质,习惯等;

(1)年龄

老人:阴阳气血俱亏,虽有实证,慎用攻泻,更忌误用;

第87页,共 88

87/8

最新最全中…


87/8

小儿: 脏气娇嫩,易虚易实,慎泻慎补,重在调理,药量宜轻;

(2)性别

女子有经,带,胎,产的特点,妊娠期应留意禁忌证;

(3)体质

阳盛阴虚质:慎用温热药;

阳虚阴盛质:慎用寒凉药;

又如某些药物过敏体质,更应予以留意;

最新最全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