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乌梅丸 今天讲治疗胃肠病的最后一张方:乌梅丸。 把乌梅丸放在最后讲,是因为这张方比较复杂。既有寒性的黄连、黄柏,又有热性的细辛、肉桂、当归、川椒、干姜、熟附子;既有苦味的(黄连、黄柏),又有辛辣味的(细辛、干姜、川椒),还有酸味的(乌梅)。酸、苦、辛并用,古人认为可以安蛔,也就是让体内的蛔虫安静,不乱窜。它在古代是治疗蛔虫病的专方。 当然,现在的蛔虫病已经很少了,而且有了高效且安全的杀虫药,那么,这张方是不是就无用武之地了呢?不是的。它对于复杂、慢性的胃肠疾病,表现为既有寒象又有热象的,常有出人意料的疗效。 前面四类经方,半夏类、柴胡类、桂枝类、麻黄类方,都有对应的体质,那么,乌梅丸有对应的体质吗?有的!以下是黄煌教授总结的适合使用乌梅丸的体质特征: 体瘦,脸色多黄,或青黄中浮红,手足冷,舌红,脉弦硬;有呕吐、嗳气、反流、腹痛、腹泻;半夜或凌晨发病者居多。 --《黄煌经方实用手册》第2版,128页 这种体质的人以中老年人居多。有人把它总结为三个特点:冰棍手(手冷);气球脉(脉形比较粗大,但用力按感觉中间又是空的,象气球一样);黄梨脸(面色发黄)。 注意最后一句话“半夜或凌晨发病者居多”,这就牵涉到中医的时间医学了。因为乌梅丸治疗的病,属于厥阴病,而厥阴病的“欲解时”在丑、寅、卯三时(即凌晨1点至7点)。对五运六气有深入研究的顾植山教授认为,不管什么病,凡症状主要出现在丑、寅、卯三时者,用乌梅丸治疗,常可获得奇效。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病例。 H,男,81岁,2016-12-8初诊。诉反复腹痛2周,表现为进食后腹胀,以肚脐周围为主。晨起凌晨4-5点即欲便1个月,有排不尽感,大便不成形。无恶心无返酸,口淡,有心烦,眠可。舌暗苔白腻,脉右弦,左滑。 给予乌梅丸合小建中汤(即乌梅丸加白芍、甘草): 乌梅30细辛5肉桂8黄连3关黄柏10当归10党参10花椒5干姜8熟附子10白芍20炙甘草5 四剂 病人凌晨4-5点即欲大便,符合乌梅丸的发病时间;而且病人的体质是桂枝体质,又有腹痛,所以合用了小建中汤。 6日后回访:基本痊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