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圃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内天库前文衙弄,位于环秀山庄西北约600米。艺圃是苏州现存明式小园林的代表 ,属于苏州名园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05月25日,艺圃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艺圃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前身是明代袁祖庚所建的醉颖堂。袁祖庚(1519~1590)字绳之,长洲(今苏州)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1)进士,官至浙江按察副使(考核官吏、管理司法的官),四十岁后辞官退隐,在苏州择地建造宅园,并悬匾额“城市山林”,过隐士生活。明亡后,在清初为明崇祯进士姜埰(号敬亭)所有,改称“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艺圃”。至道光年间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

艺圃四百多年来历经沧桑,主体风格却无多大变化,开朗简练的叠山理水手法以及“闭塞中求敞”、“浅显中求深”、“狭隘中求险”的哲学诉求。艺圃占地3967平方米,分住宅、花园两部分,宅分五进,布局曲折,厅堂古朴,有世纶堂、东莱草堂。
临池处则以湖石叠成绝壁、石径,既有变化又较自然。池水之东有乳鱼亭,是明代遗构。从水榭南望,山水交融,林木葱茏,颇具山林野趣,为园中主要对景。此种池水、石径、绝壁相结合的手法,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是明末清初苏州一带造园家常用的叠山理水方式。
艺圃布局非常简洁明了,从北向南为建筑;水池——山林,为苏州园林最基本的布局手法。西南角布置数座小庭园以为辅景,似有通幽之感。造园者根据小园的特点,不求面面俱到,舍去一切繁杂琐碎的因素,尽心顷力于营造一方山色空朦、水波浩渺、林泉深壑、亭榭虚凌的园林艺术景观,以取得“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效果。
此园的住宅部分不似其它园林以围墙来分隔,而是直接临水,与园林相交融。临水的水阁为住宅的一部分,在此可将全园景致尽收限底,是全园最佳的观景点。水阁与两侧附房,形成了水池的北岸线,岸线平直开阔,略显单调,但有利于从建筑内部毫无遮隔地感受对面的天然画境,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