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亭台楼阁丨中国最美的308个建筑

 hyd129 2022-07-02 发布于上海

以下内容摘录于《中国最美的308个建筑》

苏州网师园

建造时期:宋代至清乾隆时期。

位置:苏州市城区东南部阔家头巷。

结构:石木结构。

图片

网师园占地 5000余平方米,是我国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原建于宋代,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后,至清乾隆年间,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今布局。现在的园林为清乾隆时期重建。网师园的布局是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的典型,都是东宅西园。园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的住宅区、南部的宴乐区、中部的环池区、西部内园的殿春簃以及北部的书房区五部分组成。园区位于住宅的西侧。园区的南半部分为居住、宴聚的小庭院,有蹈和馆、小山丛桂轩和琴室等建筑。北半部则为书房式休憩地,有看松读画轩、五峰书屋、集虚斋、殿春簃等建筑。中部则以水池为主,点缀以花木山石。网师园隐含着主人向往自然、隐居生活的愿望,表现出一种淡泊清静、与世无争的雅趣。全园中住宅占近1/2。在如此狭小的天地间,设计者却可以巧夺天工、匠心独运,做到了小中见大、精巧秀雅,成为苏州园林中的佼佼者。

网师园原是苏州城内的一座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以奇异的造型在苏州众多园林中独树一帜。住宅部分共有三进,自大门至轿厅、万卷堂和撷秀楼,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主厅万卷堂装饰雅致,屋宇高敞。

图片

网师园的主园池区用黄石装饰,其他庭院则用湖石,不相混杂,更突出了以水为中心。池水清澈,环池所建的亭阁也相互错落映衬,疏朗雅适,廊庑回环,移步换景。古树花草也以古、色、奇、香、雅、姿见著,并与山池、亭阁相映成趣,构成主园的闭合式水院。东面、南面、北面的濯缨水阁、射鸭廊和月到风来亭以及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等,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以及朝午夕晚一日中的景色变化。游园时,以静观为主,宜坐、宜留。绕池一周,可栏前细数游鱼,可亭中待月迎风。峰峦当窗,花影移墙,宛如天然图画。

图片

西部为内园,占地600余平方米。北侧三间小轩,名“殿春簃(楼阁旁边的小屋,多用来做书斋名)”,旧时以盛植芍药而闻名。“殿春簃”旧为书斋,是明代古朴爽洁之建筑。轩北略置湖石,再配以芭蕉、竹、梅成竹石小景。由红林镶边的长方形窗框成的框景,满目青竹,苍翠挺拔,周围的蜡梅、竹子和奇峰迭起的假山石,仿佛是雅致的国画小品,人在室内,似在室外,富有诗情画意。轩西侧套室原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及其兄弟张善子的画室“大风堂”。张氏兄弟曾在园中饲养一虎,至今堂南天井西墙还嵌碎石一方,上面镌刻“先仲兄善子所豢虎儿之墓”。园中庭院假山,采用周边假山布局,东墙峰洞假山则围成弧形的花台,松枫参差。南面的花台曲折蜿蜒,穿插峰石之间,借白粉墙的衬托更富情趣,与“殿春簃”互成对景。花台西南为涵碧泉,是一眼天然泉水。洞容幽深、寒气逼人,与主园大池的水脉贯通,此一眼泉水如蛟龙吐水,使无水的“殿春簃”与网师园以水为中心的主题相呼应,北半亭的“冷泉亭”因“涵碧泉”而得名。亭中置一巨大的灵璧石,形极似展翅欲飞的苍鹰,黝黑光润,叩之铮琮如金玉,属灵璧石中的珍品。在亭中“坐石可品茗,凭栏可观花”,令人颇为赏心悦目。

苏州留园

建造时期:初建于明嘉靖年间,重建于20世纪90年代。

位置:江苏苏州城西阊门外。

结构:石木结构。

图片

留园占地3万余平方米,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是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到清嘉庆时由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太平天国之役,苏州诸园多毁于兵燹,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为盛康所得,经修葺扩建,改名留园。

现在的留园大致可分为中部、东部、西部和北部四个景区,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绵延达700余米。中部以山水为主,为原留园寒碧山庄的基址,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西、北部都是清光绪年间增修的。入园后经两重小院,即可达中部。中部的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绿阴轩、可亭、闻木樨香处、濠濮亭、小蓬莱、曲溪楼和清风池馆等。中部又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以山水见长,东区则以建筑为主。西区南北为山,中央为池,东南是建筑。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山上古树参天,一派山林森郁的景象。由主厅涵碧山房往东是明瑟楼,向南为绿阴轩。远翠阁置于中部的东北角,位于中部西北隅的是“闻木樨香处”。另外还有小蓬莱、可亭、曲溪楼、清风池馆和濠濮亭等处。东部的中心为五峰仙馆,因梁柱为楠木,所以也称楠木厅。五峰仙馆四周环绕着“揖峰轩”“还我读书处”以及“汲古得绠处”。揖峰轩以东的是“林泉耆硕之馆”,其设计精妙、陈设富丽。北面是冠云亭、冠云楼、冠云沼以及著名的冠云峰、端云峰和岫云峰。此三峰为明代旧物,其中冠云峰乃太湖石中之绝品,它齐集太湖石瘦、皱、透、漏四奇于一身,据传说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

留园以结构精巧取胜。花窗设计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全园结构严谨,布局紧凑,厅堂宏丽,重门叠户,庭园幽深,移步换景。留园建筑数量较多,其特色之一就是有一条长约700米的长廊,迂回贯穿全园,高低曲折,使游人在雨天也可游园。园内空间处理之突出,居苏州诸园之首,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艺术家的卓越智慧和高超技艺。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请了一批学识渊博的园林专家和技艺高超的古建工人修复留园。经过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园重现光彩。20世纪90年代,又修复了盛家祠堂和部分住宅,使原来宅、园相连的风貌进一步趋向完整。

留园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苏州狮子林

建造时期:初建于元代,重建于1954年。

位置:苏州市园林路。

结构:石木结构。

图片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了。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为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的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了纪念佛徒衣钵和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也叫“师子林”。

狮子林的平面近似长方形,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则高墙峻宇,极为森严。狮子林以湖石著称,假山既繁多又精美,洞穴岩壑,奇巧盘旋,迂回反复,有“假山王国”之美称。狮子林的假山,气势雄浑,群峰起伏,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大都保留了元代风格,为元代园林的代表作。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园林大规模假山的仅存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园内四周长廊环绕,花墙漏窗变化繁复,有名家书法碑帖条石珍品70余方,至今享誉世间。园内有立雪堂、燕誉堂、指柏轩、古雪松阁、见山楼、暗香疏影楼、贝生楼、双仙香馆、荷花厅、问梅阁、真趣亭、扇子亭、飞瀑亭等建筑。

图片

园林的入口原为贝氏宗祠,有硬山厅堂两进,檐高厅深,气氛肃穆。入园,便见玲珑石峰、石笋、丛植牡丹及白玉兰,与“立雪堂”背面的侧窗相和谐统一,使框景更趋完美,同时喻“玉堂富贵”之意。庭院北是主体建筑鸳鸯厅,高敞宏丽。南厅为燕誉堂,出自《诗经》,名高禄重安闲快乐之意。燕誉堂为全园主厅。堂屋门上有“入胜”“听香”“通幽”“幽观”“读画”“胜赏”砖刻匾额。北厅为“绿玉青瑶之馆”,出自元画家倪云林之诗,“绿水”指水,“青瑶”则指假山。北面刻《狮子林图》,寺峰古柏,飞瀑层楼。厅内陈设极其精致华贵。厅内各处互相贯通,布局极为巧妙。厅前有“息庐”和“安隐”砖刻。院内花台、湖石、小树组成一景。穿越小方厅,院中花台上气势雄伟,有九头不同姿态的石狮子。峰北院墙漏窗的框形各异,并分别套入琴棋书画图案,流畅明快。往西为指柏轩,是二层阁楼,四周有庑,高爽玲珑。古五松园在指柏轩之西,中间隔一竹园。园里原有五棵大古松,霜干虬枝,亭亭似盖,所以狮子林曾经叫五松园。

图片

图片

解放后,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狮子林整修后,于1954年对公众开放。狮子林于200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沧浪亭

建造时期:五代至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位置:苏州市城南的沧浪亭街。

结构:石木结构。

图片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也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的花园。北宋诗人苏舜钦以四万钱购得园址,傍水造亭,取“沧浪之水”词,名沧浪亭。元代改为大云庵,明时又复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沧浪亭为世界文化遗产,面积约为11000平方米,为苏州大型园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沧浪亭造园与众不同,未见园门便看见一泓清水绕于园外,漫步过桥,才能入内。园内的建筑以假山为中心,山上古木参天,林中有沧浪亭,其他如观鱼处、面水轩、清香馆、明道堂、五百名贤祠等都建在山的四周,高低起伏,颇有山林景象。园以清幽古朴见长,富有山林野趣。山下凿有水池,池水萦回,轩榭复廊,古亭翼然,古树名木,将内外融为一体,在苏州众多园林中独具一格。

图片

图片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山为沧浪亭的中心,山上藤萝蔓挂,古树苍翠,野卉丛生,自然朴素,所谓“水令人远,石令人幽”,登上假山,就好像处于真山野林中一般。假山四周环列建筑、亭以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清水,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沟通园内的山、园外的水,使水面、假山、池岸和亭榭融成一体。

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是“明道堂”,也是园内的主厅,位于假山的东南部,面阔三间。明道堂取“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之意。“明道堂”为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堂在假山、古木掩映下,屋内宽敞明亮,庄严肃穆。墙上悬有宋碑石刻拓片三块,分别是天文图,宋舆图以及宋平江图(苏州城市图)。堂南,“印心石层”“瑶华境界”“看山楼”等几处轩亭都各擅其胜。再往北,有馆三间,名“翠玲珑”,四周遍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

沧浪亭一直以来“修竹为盛”,其种竹历史悠久。现植各类竹20余种。“翠玲珑”馆连贯着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使小馆曲折,四周绿意,前后芭蕉相互掩映,竹柏交翠,风乍起,则万竿摇空,滴翠匀碧,沁人心脾。五百名贤祠同“翠玲珑”相邻,五百名贤只是取其整数而言,祠中三面墙上分别嵌有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594幅,均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每五幅像合刻一石,上面刻四句传赞,从中可知这些古贤的概况,他们是从春秋至清朝约2500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名士贤达。

园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印心”是佛语,即“心心相印”的意思。山上有栋名为“看山楼”的小楼,登楼可览苏州风光。此外还有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映衬。还有观鱼处等著名建筑。另有石刻34处,共计700余方。

苏州环秀山庄

建造时期:初建于五代,重建于1985年。

位置:苏州市苏州刺绣博物馆内。

结构:石木结构。

图片

环秀山庄,俗称汪义庄,又名颐园。宋时为景德寺,原本是五代吴越钱氏金谷园旧址,清乾隆时,叠山名家戈裕良建为私家园林。此园是以假山为主的一处古典园林,以山为主,辅以池水。在有限的空间里,山体仅占1/2,却构建出了谷溪、悬崖、石梁、洞室、绝壁、幽径,补秋舫和问泉亭等多种园林建筑,其山势起伏,浑然天成,既可远观,又宜近赏,且步移景异,变化无常。山虽不高,却如巨石磅礴。主山有两部分,其间有幽谷,荫山全用叠石构成,内构有洞,后山临池水部分为湖石石壁,与前山之间构成洞谷。水上曲桥飞梁,以通便利。北面是“补秋舫”,前临山池,后依小院,附近浓荫蔽日,峰石巍峨,为园中幽静所在。环秀山庄凿池引水,于蹬道与涧流相会处,仰望是一线天,俯瞰为几曲清流,使得水有源,山有脉,山分水,水又分山,水绕山转,山因水活,极富生机。

环秀山庄因假山而闻名。东南隅临池的湖石山,以庞大的体积与奇巧的造型居苏州诸园之首。此山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兴建,逼真地模拟了自然山水,在300余平方米的面积内,将峡谷、曲磴、岩洞、危峰、飞梁、峭壁等巧妙组合,乃我国假山石中不可多得之佳作。

假山后有一座小亭,依山临水,旁有小崖石潭,借“素湍绿潭,四清倒影”之意,故取名“半潭秋水一房山”。在亭中观山,岩崖如画。四周林木清幽,虬干苍枝,饶有野趣。

1984年6月至1985年10月,由苏州市园林局和刺绣研究所共同出资,对环秀山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作为苏州古典园林之一的环秀山庄,于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苏州藕园

建造时期:初建于清雍正年间,重建于1994年。

位置:苏州市内仓街小新巷。

结构:石木结构。

图片

图片

藕园,原名涉园,又名小郁林。它三面临水,近似长方形,占地8000平方米,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小的一个。原为保宁太守陆锦的涉园。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为苏松太道道台沈秉成购得,建成了东西两园。藕园正宅居中,有东、西两个花园,故称藕园;两人耕种称为“耦”,其园寓含“夫妇归田隐居”之意,以独特的造园设计,向人们展示了东方式的“罗曼蒂克”。西花园以“织帘老屋”为中心,东、南、北三面各辅以太湖石假山、参天古木及曲廊;东花园则为耦园的精华所在,在布局上也是以黄石假山为主,辅以花木、水池。水池自北向南伸展,水上架一座曲桥,南端有阁跨水而筑,名为“山水阁”。自北侧向南望,山水阁仿佛漂在水面上一样,与水池结合紧密,隔山又与城曲草堂相对,使假山更显高峻。

藕园东临护城河,依水而建,又地处幽深小巷,环境既优美又宁静。园内建筑布局独特,正宅、大厅居中,左右两侧都有对称的东、西两花园,这在苏州园林中别具一格。藕园面积虽小,但以黄石假山而著称,宅园紧密结合,园内假山自然奇丽,幽谷深涧,园内更是花木葱郁,人在园中,有置身于“城市山林”之感。

东园以山为主,以池为辅,重点突出,配合得当。主体建筑为一组重檐楼厅,坐北朝南。这在苏州园林中是较为少见的。在东南角有三处小院,重楼复道,总称“城曲草堂”。西园面积很小,以书斋及织老屋为中心,前有月台,后有小院,既宽敞明亮,又幽雅清秀,隔山石树木又建一座书楼;其南还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院,西南角设假山,置花木,再间置湖石,显得幽静有趣。

全园主景黄石假山,堆叠自然,筑于“城曲草堂”楼厅之前,石块大小相间,手法逼真自然。假山的东半部较大,厅前的石径可通往山上东侧的平台及西侧的石室;平台之东,山势突增,转为绝壁,临于水池,直削而下,绝壁东南设磴道,依势可下至池边,此地为全山最精彩之处,假山的西半部较小,自东向西坡度渐缓,逐级降低,止于小厅右壁。站在山上,园内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小桥流水,尽收眼底。山上与众不同,不建亭阁,而是于山顶山后铺土之处,散置有十余种花木,微风来时,花木随风摇曳,增添了山林野趣。

1993年,苏州市政府拨款680万元全面整修藕园中部住宅和西花园,1994年竣工后与东花园一并开放。

藕园于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苏州艺圃

建造时期:初建于明嘉靖年间,重建于20世纪70年代。

位置:苏州市文衙弄。

结构:石木结构。

图片

艺圃原为文征明的曾孙、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状元文震孟的私宅,名药圃,康熙年间改名为艺圃,又名敬亭山房。清中叶改为绸缎业的公所。艺圃现有布局较多地保留着明代建园初期的形制,风格质朴、简练、开朗。全园面积约为3300平方米,住宅占了大半,园林面积仅约1300平方米。艺圃前为住宅区,宅西为园林,面积为3000余平方米。住宅区前后厅之间均有院落,以砖雕门楼贯通。大门朝东,经曲折的长巷可达前厅世伦堂,由此西行可入园。

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以建筑为主,主要厅堂为博雅堂、延光阁等,堂前有小院,院中设有湖石花台,临池筑有5开间水榭。池水于亭东南处汇为一小池,池面上架以石板桥,桥面微拱,为其他园所少见。渡桥至山下,分两路,一路入洞,可登山至六角亭,另一路沿池岸高低起伏的石径西行,过曲桥至圆洞门内小院,此为园中最僻静的一区。院中小池与大池相通,占地面积为600余平方米,布局主要以聚为主,仅在东南角与西南角各伸出水湾一处,各架有石板桥一座,因而水面显得开朗辽阔,水湾处形成幽静的气氛。

图片

图片

池南以山景为主,临池则以湖石叠成绝壁和石径,既自然又富有变化。池水之东的乳鱼亭,系明代遗建。自水榭南望,林木葱茏,山水交融,颇具山林野趣,为园中主要对景。池西南方有一区小院落,绕以围墙,开一圆洞门可通中部。池东西两岸以疏朗的树石亭廊作为南北之间的过渡与陪衬。

园中假山均用土堆成,临池叠湖石为石洞、石壁,于贴近水面处布置以小径、平桥、水湾之类,极富变化,此种石径、池水、绝壁相结合的手法,取于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是明末清初苏州一带造园家常用的叠山理水的方式。假山用石不多,但石块堆叠稍显琐碎,显得有点平板而缺少层次。但园的布局非常简洁,水池与山林相结合,是苏州园林最基本的布局手法。山林与中部的水景区形成了一疏一密,一高一低,一耸一平的对比关系。此座山林是苏州园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虽然在叠石手法上稍显不足,但在整座山林的处理上,特别是在与树木的结合上,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园的住宅部分与水相邻,与园林相交融。临水的水阁成了住宅的一部分,在此可将全园的景致尽收眼底。山上置于主山峰之后的六角亭,透过树林隐约露出亭顶,加深了空间的距离感,反衬出了前景的高耸。此园的部分建筑保持着明末清初的景观风貌,是研究苏州园林史的重要实例。

艺圃作为苏州名园之一,是一座颇具明代艺术特色的小型园林。全园布局开朗简练,风格质朴自然,又无烦琐堆砌、矫揉造作之感,其艺术价值远胜于晚清之园林。全园从山水的布局,亭台的开间再到一石一木的细微处理,无不体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特征,以凝练的手法,勾勒出了造园的基本理念。

20世纪70年代末,艺圃被列为苏州市古典园林修复规划项目。在修葺时按“修旧如旧”原则,布局、风格与原貌相近。艺圃作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25日,艺圃又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苏州畅园

建造时期:清末。

位置:苏州市庙堂街。

结构:石木结构。

图片

图片

畅园是清代宅园,面积为600余平方米,水池面积占全园的1/4,是苏州小型园林的典型代表。畅园建于清末,园主姓潘。该园造园手法细腻,面积虽小但布局精巧,园景层次丰富,巧妙玲珑。

从园门可入桂花厅,经小院至对面的桐华书屋,穿过书屋,全园的景物便展现在眼前了。南端架一座五折石板桥,把池面一分为二,岸缘围以湖石。沿岸疏植白皮松、石榴、紫薇、木樨等花木。

沿东园墙向北,经六角形延晖成趣亭,走廊曲折逶迤,蜿蜒起伏,傍水依垣。其间点缀着竹石小品,增益情趣。过延晖成趣亭,可至园中主厅留云山房。房以云名,有散淡脱俗之意。厅前设一平台,下临池水,也为园中主要观景点。

苏州南北半园

建造时期:初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于1992年。

位置:苏州市城南仓米巷4号;苏州白塔东路60号。

结构:石木结构。

图片

苏州园林众多,其中有两座“半园”很有名气,由于此园仅占地一隅,造园时在“半”字上做文章,亭、舫、廊往往都只建一“半”,小巧玲珑,别具一格。一座建在城南,俗称“南半园”,另一座建在城北,俗称“北半园”。

南半园由溧阳人史伟堂所建,故又名史氏半园。面积为6130平方米,住宅分两路共五进,其中以东路的楠木花篮对照厅最为精致。

北半园即“陆氏半园”,占地1130平方米,此园为清乾隆年间沈奕所建,取名“止园”。后又归周勋齐,更名为“朴园”,清咸丰年间,道台陆解眉改建,取名“半园”,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今俗称“北半园”。园内布局是以水池为中心,南北狭长环以船厅、曲廊、水榭、半亭,以曲廊断续相连,建筑多以“半”为特色。位于园东北部的二层半重檐楼阁,在苏州众园林中所仅见。园中植有黄杨、白皮松、紫藤等花木。北半园现已无住宅,现存园林面积仅为1130平方米。园中面积虽小,但布局紧凑,花木繁盛,环境雅致。1992年维修后向公众开放。

半园于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片

苏州五峰园

建造时期: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重建于1983年。

位置:苏州市阊门西街下塘。

结构:石木结构。

图片

图片

五峰园,今五峰园弄,占地1600余平方米。园虽不大,但历史悠久,园景秀毓,蕴涵丰富的文化底蕴,堪称苏州现存明代园林中的一处上乘之作。园为长州尚书杨成所筑,俗称杨家园。据另一说法,园是文征明之侄画家文伯仁所筑,文伯仁号五峰老人。园中有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皱瘦玲珑,并峙高阜间,状若五老拱立,又名五老峰。这五老峰分别为丈人峰、三老峰、观音峰、庆云峰和擎云峰。全园以五峰为主,辅以水池,有峭壁、山洞、峡谷、石桥、旱船、古树、园亭等景物。五峰园的园景秀丽,从正门进入,往西北过回廊,可达一船舫,名“柱石轩”。柱石轩是陆地上矗起形似船舫的轩屋,设计精巧,独具风格,俗称“旱船”。再往东,为园中主厅五峰山房,室内宽敞明亮,布置精雅大方。厅南有清莹小池,天光云影,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厅前有一座蜿蜒挺拔的假山,全用湖石砌筑,为明代旧物,相传为文伯仁精心辟划的珍品。假山间有峡谷、峭壁、石桥、石梁,花木掩映,古树参天,五峰错落耸峙。东南角往下隐藏着一处弯曲多姿的石洞。出洞后豁然开朗,由此可达峰顶,纵览全园景色。园西南角有土墩,绿阴拥簇,湖石环绕,山巅起亭,名柳毅亭,其下土阜,相传为唐代柳毅之墓。亭内昔日供奉着柳毅像。该园屡易其主,抗日战争前后,又散为民居。园内年久失修,水池填塞,有两座石峰已倾倒。

1983年曾对峰石进行过保护性维修加固。

五峰园是众多苏州园林中较为有名的园林之一,是苏州园林中的精品。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鹤园

建造时期:清光绪年间。

位置:苏州市韩家巷。

结构:石木结构。

图片

鹤园为清光绪年间道员洪鹭汀所筑,总面积为3100余平方米,小巧紧凑,简洁幽雅。东宅西园并列,宅为三进。园内居中有一个水池,小桥凌波,竹石花木环池而布,右亭与左馆隔池相望。北部为主厅“携鹤草堂”,结构精巧,前廊东西门楣有庞蘅裳题“岩扉”“松径”砖额。堂前有湖石“掌云峰”,其以形命名。池南有四面厅与门厅互为对景。听枫山馆,又称“鹤巢”,隐现于园北翠竹丛中。园中池水似镜,修廊如虹,风亭月馆掩映于山石之间。此园后归吴江庞屈庐所有,其孙庞蘅裳复加修建,一时成为文人雅士酬唱之地。此园全用优美的湖石堆叠而成,山虽不高却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映。

鹤园正门南向,有门厅五间,以粉墙花窗为屏障,不致使园景一览无余。门厅的东北角是一条曲折多变的长廊,自南至北贯通全园,廊西接四面厅及大厅。四面厅将全园划分成南北两部分。沿着粉墙置一花台,其内栽花种树,点以立石,构成厅南之景。四面厅北又与大厅互成对景,中间凿一水池形成厅北之景。池为不规则形,环池叠石,配以迎春、含笑、丁香、海棠、夹竹桃、桂花、紫薇、蜡梅等花木和松柏等高大的常绿树形成园的主景。

池西有重檐梯形馆,于曲廊与大厅相接,长廊曲折有致,把院墙分成了数个小院,间以杂花修竹,层次丰富,是全园的精华所在。鹤园的规模较小,在布局上接近于庭院。

园南有一土阜,上建六角小亭,攒尖顶,比例适中,小巧玲珑。靠西墙处植以紫藤、薜荔、月季等灌木藤蔓,将高显的界墙隐于林木之中。池水经缺口向土阜方向延伸成一水湾,曲曲折折,水上架有小桥,有源头深远之意。

图片

苏州听枫园

建造时期:初建于清光绪年间,重建于1985年。

位置:苏州市金太史巷旁的庆元坊。

结构:石木结构。

图片

听枫园是清代苏州知府吴云的私家花园。原为宋代词人吴应之红楼阁故址。吴云建园于此后,因园中有古枫婆娑,故取名曰“听枫园”。听枫园占地约1200平方米,主厅“听枫仙馆”居中心,南北各有一处庭院。南院花木繁茂,山石多姿,有适然亭、红叶亭(现名待霜亭)、味道居等主要建筑。北院有清池一弘,半亭、林池、花木相映照。馆东原为吴云书房“平斋”,斋前叠山,循蹬道而上有“墨香阁”,斋、阁自成院落,为全园之精华所在。书画家吴昌硕早年与园主交情甚厚,曾应邀住在园中教授童子,吴云遂得以观摩其所藏之书画金石,艺事大进。吴云卒后,此园渐衰。

1910年,词人朱祖谋曾寓居于此园。1928年,此园归陈氏,曾获修治。1983年,由苏州市文化局动工整修。1985年春节,国画院迁入此园。

图片

苏州启园

建造时期:1933年至1995年。

位置:江苏省苏州市东山。

结构:石木结构。

图片

图片

启园,也称席家花园,位于太湖之滨的东山,占地3万余平方米。是1933年席氏为纪念其祖上在此迎候康熙皇帝而兴建的。启园为江南少有的山岳湖滨园林,集江南园林的小巧和湖光山色于一体。园内最为壮观的是主体建筑四面厅——镜湖厅,此厅坐落于山林之间,四面二层,重檐翘角,端庄雅致。厅东建五老峰,上有真竹假笋,地面为小石子铺成的图案,周围遍植牡丹、桂花、山茶、蜡梅、红枫、铁牙松等花木。环镜湖厅有一个水池,名曰“镜湖”,水中游鱼晃动。沿池四周叠有假山,太湖石形态各异。离镜湖不远处,有一方形荷塘,每当荷花盛开时,清香四溢。镜湖外侧,有一条小河濒临太湖,河上有两座古典式拱桥横卧于清波之上。启园内有三宝:古杨梅树、古柳毅井以及康熙到东山的御码头。

启园中于1995年新建的庭院由门厅和敞轩两座建筑组成。门厅为两坡式江南传统建筑,古色古香,美观精致。庭院迎面的隔墙中部,嵌叠湖石假山,水流处垒霜堆雪,溅珠飞玉;水静处凝碧凝翠,清如明镜。骑墙而筑的是敞轩,“倚垣半屋成敞轩,留得月洞开异景”是其真实写照。柳毅小院里的柳毅井和王鏊题刻的石碑,是明代之物;井边半亭贴墙而筑,也以“柳毅”命名,小巧玲珑,古意盎然。

启园在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之一。

苏州拙政园

建造时期:初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重建于1989年。

位置:苏州市东北隅。

结构:石木结构。

图片

拙政园为明代御史王献臣弃官归乡后所建,取“拙者为政”之意。建园时,王献臣曾请著名画家文征明为其设计。王献臣死后,园主人频繁更换。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拙政园与避暑山庄、留园、颐和园齐名,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如今的园貌多为清末时所建成,占地55000余平方米,开放面积为48000余平方米,是目前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园林。

拙政园,这一大型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松岗、竹坞、曲水之趣,被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其特点是园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充分采用了对景和借景等造园艺术,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的风格。园内分东、中、西三部分,中部为主景,是以水为中心的,水的面积约占3/5。

图片

东部原名“归田园居”,因明崇祯四年(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面积为2万余平方米,旧园早已荒芜,现全部为新建的,布局以松林草坪、平冈远山、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有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均为移建,有芙蓉榭、兰雪堂、天泉亭、缀云峰等。

图片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全园精华所在,面积为12000余平方米。其总体布局是以水池为中心,临水建有亭台楼榭,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之特色。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的建筑形体不一、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有明代园林质朴、浑厚、疏朗的艺术风格。远香堂以荷香喻人品,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与东西两山岛隔池相望。

西部原名“补园”,面积为8000余平方米,其布局紧凑,水面迂回,亭阁依山傍水而建。曾被大加改建,故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风格为主,但水石部分仍接近于中部景区。西部的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西部其他建筑还有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留听阁、倒影楼、水廊等。

1988年3月30日,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投资120万元对拙政园进行整修,于1989年4月25日竣工。

拙政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有“中国园林之母”的美誉。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怡园

建造时期: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至光绪八年(1882年)。

位置:江苏省苏州市中心人民路中段。

结构:石木结构。

图片

怡园为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光绪八年(1882年)全园建成。怡园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吸取了苏州各古典园林在建造风格之特色,而自成一格。全园东西狭长,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园景分为东西两部分,其间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之景。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山水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居中有一水池,环以花木、假山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并建水门、曲桥,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但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映。

园北侧有一小门楼,玲珑雅致,颇具特色。门前有一对石狮,精雕细琢,栩栩如生。走进门楼,便入园中,只见亭榭隐约,假山逶迤,竹影摇曳,棠云梨雨,鸟语花香,景色幽雅怡人。园内筑有清青园、岚漪亭、绿滋斋、凉洞亭、清止阁、适我堂、醉石轩等,庄重典雅,独具匠心。置身其中,宛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倍感舒畅。清澈碧绿的范泉之水一路潺潺北来,更为怡园增添了生机。园中景色俏丽,皆有可观,而清音阁尤为园林结构之佳作。清音阁高檐冀展,辅石导水,回廊曲榭,环阁而流。丹窗青瓦,阁脊上的小动物造型更是惟妙惟肖。阁的四周围护以几根方石柱,给人以古朴厚重之感。临南方池名曰“鸢飞鱼跃”,光开如奁,锦鳞嬉戏其间。水自石龙口中泻于池中,莲盆承之,喷珠溅玉,若在清音阁下层雪洞中仰观飞瀑直下,似置身于水帘洞之中,令人好不惬意。

怡园的主要景点有玉延亭、拜石轩(岁寒草庐)、坡仙琴馆(石听琴室)、四时潇洒亭、玉虹亭、碧梧栖凤馆、石舫、锁绿轩、面壁亭、小沧浪亭、画舫斋、复廊、藕香榭(锄月轩)、书条石等。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