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父母心中的爱与怕

 茂林之家 2019-01-12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我们父母心中的爱与怕


文/晏凌羊


1


上个月圣诞节那天,我真是要累坏了。

 

平安夜晚上忙到凌晨一点多才睡,时针已经指向一点钟,我还在往孩子的圣诞袜里塞礼物。第二天早上七点起床,我带着孩子找圣诞礼物,催促她刷牙洗脸穿衣穿鞋系红领巾,一早上忙得跟打仗一样。


我爸睡不着,凌晨六点半就起来给孩子做早餐,但他做的早餐,实在是难以下咽,我看着都觉得没胃口,孩子自然不肯吃。我只好亲自下厨给孩子做了一份早餐,然后把她送进学校。回来以后,只觉得犯困。

 

头天忙活一天,实在太累了,第二天工作堆积成山,却什么都不想做。

 

作为一个创业者(还是个单亲妈),每天都只够时间睡五六个小时是常态,但我知道,自己并不是特例,所有孩子还小的职场妈妈或生了二胎的全职妈妈,大部分过的都是这样的生活。看一本书?看一场电影?好奢侈的。

 

父亲帮我接送小孩,做点简单的家务,但他不大会做早餐,家务也收拾得不大好,好多工作需要我来收尾。父亲中风后,变得一瘸一拐的,后来又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和痛风,腿脚痛起来时,我也不忍心让他做太多。

 

找保姆(哪怕请个钟点工)的想法一直都有,心想找个保姆来把家务都给做了,能给我省很多事儿。确实,在时间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有时候我还得把时间花在做家务这块,真心有点令我抓狂,所以,我内心深处一直有请个不住家的保姆的想法,或者,哪怕能请个临时工也行。

 

但是,我找保姆的最大阻力来自我父母,感觉只要我父母手脚灵便一天,我这个想法就不大可能实现。

 

上回我找了个钟点工,他们跟我哔哔了一个多月。我离个婚,破坏的只是他们对我婚姻幸福的期待,若是去请保姆,破坏的是他们的人生价值感。

 

他们这一辈子没挣到过什么钱,没得到过社会的什么肯定,自认为自己对子女才“有点用处”,若是看我把钱花去请保姆,一定会觉得那是我对他们的公然羞辱,而且,久久无法释怀。

 

我的生活当然我做主,但一想到找保姆的后果(省了我的时间和体力,但会给我带来更大更多的麻烦),就又不得不妥协。


经济上,其实相比同龄人我不算差,请个做饭、做家务保姆的钱,我也支付得起,但我父母几乎每天都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提醒我:你就是个穷B

 

说句大逆不道甚至稍显刻薄、恶毒的话,我有时候甚至会觉得,我父母嘴上希望我一切都好,但潜意识里还是害怕我变有钱(说的是不易觉察也不肯承认的“潜意识”),因为我越是有钱,他们就越是觉得和我的差距越拉越大。

 

在我这,如果我够有本事,恨不能越飞越远,飞到大洋彼岸定居更好,但我父母却希望我回小县城,最好别在广州这种大城市呆着。他们讨厌广州的一切,哪怕这里有最好的医疗条件,有更友善的人,但因为这一切是他们所不熟悉的,所以他们本能地抗拒甚至厌恶。

 

我带他们去三甲医院看病,他们一路咒骂不停,因为要排队,因为花费贵,因为医生要先给他们开检查单而不像乡村医生一样直接给他们打抗生素。

 

去年若不是父亲一意孤行,认为“一线城市的医生都是骗患者钱所以才收费昂贵”,所以向我隐瞒中风的病情,我知道消息后立马打飞的回去及时把他带到广州医治,也许就不会花那么多钱,他也不会瘸。


2

 

我爸妈最羡慕的人,是我老家屋后的那对夫妻。他们的子女在老家市区打工,女儿、女婿按揭买了一套二手房(两房,那时老家二手房房价均价四五千),儿子、儿媳租房住。老两口在女儿、儿子住的小区里租了一个单车棚,帮人看管电动车,每月收费二十元。上回老头子得了病,一家子差点连住院押金都交不出来。

 

每天晚上,老两口做好饭菜,把孙女、外孙子从学校里接回来,再等着女儿、女婿、儿子、儿媳下班回家后一起吃饭。单车棚里,灯光昏暗、冬冷夏热,还有老鼠、蟑螂。一大家子人吃一锅饭,矛盾当然无可避免,但女婿、媳妇脾气很好,这让老两口宽怀许多。

 

我爸有一次去参观,回来以后跟我说,他好羡慕他们的生活。


我说,你是单纯羡慕他们一家子人在一起吧?让你和他们互换生活,让你的儿女也跟他们的儿女互换人生,你愿意吗?我爸回答,愿意啊,有点钱了不起啊。换我,在那样的棚子里睡觉,睡得更香。

 

我没再接话,因为我感觉父母那代人的观念,跟我们到底还是隔了好多层。

 

据我所知,邻居那一家子人中的年轻一代(女儿、女婿和儿子、儿媳)并不喜欢“一大家子人吃一锅”“彼此的界限比较弱”的生活,特别是女婿和媳妇,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之感。

 

但是,我相信父亲说的是实话,哪怕经济拮据一点、家庭矛盾多一点,他们依然期盼一大家子人在一起,而且他是真的会在那样的地方睡得更香。

 

我在老家买了套房子后,我爸自告奋勇盯装修。为了解决装修期间他的住宿问题,我给他定了酒店,结果他转头就把酒店给退了,去一个在我看来像是贫民窟的地方租了一间小房子。

 

我爸一个朋友租住在那里,我去过,所以知道条件有多差。一个房间的租金每月两百块(是我订的酒店一晚的价钱),房子是用简易木料搭成的,屋顶是石棉瓦,与别人租的房间只隔一块木板,厕所是旱厕,一进去臭得令人作呕。

 

我爸就喜滋滋地在那里住下来了,说帮我省了一大笔钱。我当场气得无语,但我知道除了省钱外,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住在那里,他能找到些许优越感。别人都是一家三口挤在一间月租金两百块的房子里,他一个人住一间。倘若住酒店,酒店里没人认识他,他就嘚瑟不了了。

 

我带父母去住五星级酒店,酒店送了早餐券,品类非常丰富,第二天一早去我们去早餐厅吃饭,饭后我父母说没吃饱,让我带他们去吃路边摊,他们总算吃了个痛快。路边摊卖的东西,酒店也有供应,他们吃不饱,不是因为食物不合口味,而是环境让他们不自在。

 

父母当然是希望子女比自己强的,但若是强到他们追不上,我觉得他们潜意识里,真的会想把儿女往后拉。这种往后拉的劲儿,我更愿意相信是一种本能和潜意识(恐怕他们自己都不愿意承认)。即,任何一对父母,都想一生和儿女们保持链接,但若是他们追不上儿女的脚步,就本能地想让儿女放缓脚步,回到他们所熟悉的阶层。这种熟悉带来的安全感,比金钱更甚。

 

观察身边的案例,我们也不难发现:父母所属的阶层和孩子所处的阶层相差越近,代际冲突越小。

 

这种不易觉察的潜意识或者本能,被很多父母所忽视。你若是拿这个问题去跟他们探讨,我估计好多人是会挨KO的。

 

上一届作者一讲起自己的父母,总是讴歌他们如何伟大,如何为儿女奉献,如何像草原,像太阳,像蜡烛,像河流……总之,没有一点缺点和局限。我这么写自己的父母,似乎显得非常大逆不道。

 

我爱我的父母,日常生活里也在尽我所能尽的孝道,但我觉得,我父母身上拥有的某些特性,也能让我反思。


我把它们分享出来,不是在揭短,只是想还原一个更真实的代际关系,并从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如果以后我们做父母,也要尽力克服自己身上那种“希望孩子好,但不希望孩子与自己差距更大”的本能。如果孩子乐于给我们尽孝道,就闭着眼睛花她的钱吧,这样她的心理负担反而没那么重。

 

允许儿女为自己付出,鼓励儿女往自己根本够不着的方向去飞,也是做父母该有的境界和格局。

 

3

 

我的父母当然也有很多的优点,那些优点足以让我体谅和孝顺他们一辈子。

 

虽然我出生在中国最“村儿”的地方,但父母似乎并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大概是因为看到了外公外婆“重男轻女”的下场。

 

我妈家6个兄弟姐妹,我妈排行老大,下头四个妹妹一个弟弟(我舅舅排行老幺),六个孩子中就我舅舅进过监狱,活成了人渣(老粉们应该在我公号上看过我写的舅舅的故事,点击这里可以查看《我的舅舅死了,他终于死了(下)》)


当然,我自己够争气,加之村子里一个老师的女儿长大了很有出息,也带来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不会让我因为经济原因辍学的,父母比较听老师的话,他们骨子里也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这才有了以后的故事。

 

“谁有本事考上好学校,谁就去上”,是我父母在我们姐弟俩面前强调得最多的原则。结果就是我考上了县城、市区最好的高中,花费也比普通高中贵一倍,但父母还是硬着头皮把我供到了高中毕业。再之后,就是我自个儿管自己了,他们也拿不出供我上大学的钱了。

 

我弟学习成绩不行,成天热衷于养花种草钓鱼亲近大自然,没事儿就在家里免费帮村里人修理收音机、录音机、玩具、单车,只考上离家近的、很一般的初高中,周末回家还得帮着干农活。


而我,随着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干农活的技能也越来越退化,到高中毕业前已经“手不任执殳,肩不能荷锄”了。

 

弟弟上大学后,我也参加了工作。我还完国家助学贷款后,手头还有盈余,但我坚持让弟弟自己贷款交学费,我只负责他的生活费(我父母实在没钱了)。再后来,弟弟大学毕业,找到了工作,自己还贷款,我自己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一家人境况才慢慢好起来。

 

我上小学、初高中那会儿,可没有什么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学费很贵的,对农民来说是一笔非常沉重的花销。我11岁离开家里去县城上初中,路费只需要八元钱,我父母都得到处找人借。初二我拿了80元奖学金,居然就靠这些钱撑了一个学期(生活费,不是学费)

 

当时,我们村子里很多父母是这么想的:女儿迟早要嫁人的,是别人家的劳动力。学费那么贵,这钱不能花在“早晚会成为别人家媳妇”的女儿身上。儿子再不成器,也要供他上学,毕竟得指着他养老。如果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就让女儿辍学。

 

相比之下,我父母的思想在这方面开明许多。

 

我小学同学小雪就没那么幸运了,其实她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但她父母说家里要建房子,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就让她辍了学。她弟弟非常叛逆,十岁开始学抽烟,天天在学校里跟同学打架,后来发展到讹同学的钱,讹到钱以后就去游戏厅里泡着。


小雪的弟弟小学毕业后,连初中都没考上,再后来,直接混进了黑社会。去年我回老家,听说他已经“进去”好几年了。小雪呢,早早出去打工,早早嫁人,生了两个孩子,在老家加油站当洗车工。

 

我上初中时,家里穷得叮当响。当时我家也建了房子,因为原先低矮的房子实在没法住人了。但是,房子建了一半,才把承重墙、屋顶建好,就没钱了,父母只好扯了些塑料布和木料来,隔成了几个房间。


那种房间,住着其实非常不舒服,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地窖。风一吹,万千塑料条在风中飘扬,刷刷作响。父母一有点小钱,就攒起来供我和我弟上学。就这样,我们全家住了将近十年的用塑料布隔出来的房子,我大学毕业后家里才安装了玻璃窗。

 

这些年来,他们从不要求我拿钱去支援我弟,也不会拿我给他们的钱支援我弟。去年,老家邻居趁我家没人在家,把宅基地强占了,我父母气得睡不着觉,萌生了想卖掉老屋的想法。


产生这个想法之后,他们很认真地找我和我弟开了个会:卖得的房款,你们俩一人一半……卖老屋的那点钱,我和我弟都看不上(不是我们有钱,而是农村房子太不值钱了),但我听到父母这么说,还是有点吃惊。

 

我父母有他们的局限,但相比村里其他人,思想算是够开明的了。若是当年我遭遇的是一对非常“重男轻女”的父母,一对“孩子可以不上学,但房子不能不建漂亮”的父母,那我和我弟这辈子估计也就跟小雪和她弟弟一样了吧。

 

我对我爸妈的感情,特别复杂。

 

让我表现得对他们很尊敬,其实是有点难的。他们不信任我的专业和能力,看不惯我诸多言行,我何尝又能完全接纳他们?日常相处中,对他们,我也会有不耐烦的时刻,甚至也会有觉得“他们怎么那么蠢”的时候。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不爱他们,不害怕死神把他们带走。

 

有天晚上我爸已经睡了,我去他房间找东西,看到他仰躺在床上,忽然很害怕有一天他也会那么仰躺着,却再无生息。


真的,这一幕我光想象一下,就害怕得浑身发抖。

 

上次跟我妈见面,还是一个月前。临走前,我妈坚持送我们到楼梯口,不停叮嘱我不要那么拼,叮嘱我女儿要听妈妈的话,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我把车开出来几十公里远,遇到堵车时我看了一眼微信,发现我妈给我发了一句话:不知道为什么,这次你们走了以后,我好想哭。

 

看到这话,我也有点潸然。


人老了,也许真的时常会有一种“大限将至”之感,所以愈发受不了和亲人别离了吧?

 

我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也知道死亡必将把我们分开。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经历这种事,但我还是怕,还是祈愿这一天能晚一点到来。

 

以往的写作者总喜欢讴歌父母的无私奉献和伟大,我从不讴歌。作为一个写作者,我笔下的父母并没有“圣母”“圣父”光环,我只是负责如实地记录他们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他们真实的状态——是身为“人”的真实状态,而不是身为“父母”的带着伟大光环的状态。

 

我的父母把我当女儿来要求,但我对他们已没有任何要求,只以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姿态,与他们相处、对话。他们身上那些好的、坏的部分,我选择接纳(接纳不是顺从,只是指“再没了改造欲”)

 

对父母,我的无奈是有的,内疚是有的,爱也是有的。想必他们对我,也一样。

 

或许,这才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家庭关系和亲情吧。

 

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图,本意只是自嘲自己长胖的原因是熬夜。

 


结果,我妈给我发来了一大堆微信:我昨晚梦到你把车开进河里去,你和逗号都被水淹了,你大喊救命但河边有很多人都不敢救。我一晚上睡不着,很害怕。我求求你了,你可不可以不要那么不要命地赚钱了?

 

我知道她在关心我,可这怎么聊?没法聊。我没法让她别把梦境等同于现实,别过分为儿女的事忧虑,别把自己的人生捆绑在儿女和孙辈上;我也没法让她理解我工作的目的不单只是为了赚钱,没法让她了解我只是在自嘲,没法让她相信她说的道理我都懂,而我自有分寸。

 

想了半晌,觉得她或许只是实在担心我,所以我回复了几个字:“好的,知道了。谢谢妈。”

 

在与父母聊不来的时候,“假意顺从,坚决不改(或坚决只按自己的心意生活)或许便是我们能在“尽孝”和“做自己”之间找到的唯一的平衡木了。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