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歌德《五月之歌》的主题思想

 秦山甲人 2019-01-12
摘 要:《五月之歌》是歌德所作的一首诗歌,风格不同于传统诗歌,诗中描写了三种人世间美好的爱。本文运用隐喻的观点对《五月之歌》作了重新的解读,认为诗中描写的三种爱其实是映射了美这种抽象的事物。
  关键词:《五月之歌》 隐喻 美
  任绍曾(2008:89)指出:隐喻的中心不是语言,而是思维。的实质在于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夏天琼(2008:473)也指出: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学作品中往往有大量的隐喻,作家巧妙地利用隐喻,使其在突出主题方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将借助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概念来分析歌德诗歌《五月之歌》的主题思想,从而突显隐喻对突出诗歌主题方面的重要作用。
  1.背景介绍
  歌德(JohannWolfgangGoethe,1749—1832)于1749年8月2813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他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被认为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在他一生大跨度的生活和创作生涯中,经历了一个由早期浪漫主义到后期古典。
  《五月之歌》初稿约作于1771年5月。最初发表于1775年《伊里斯》杂志上,后收如1789年著作集中时,做了改动。本诗将自然和爱融合成一体,简洁明快,为歌德打破向来模仿的阿那克瑞翁诗体的技巧、展开新生命的大作。贝多芬曾为本诗谱曲。《五月之歌》这首诗歌共八小节,第一到第三节写的是自 然之美,通过描写自然中的阳光、大地以及花草树木等事物来抒发内心的欢悦心情。第四、第五两节写的是上帝之爱,诗人从大千世界的美好中感受到了上帝人性化的关爱。最后三节作者歌颂的是自己恋爱的幸福,在诗人的眼中,仿佛时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为他美好的爱情歌唱。作者从自然之美写到上帝之爱,再到自己的爱恋,将这三者串联起来,通过隐喻揭示了世界上三种不可忽视的美。文章的主题即是借助这三种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对美的赞美。
  2.诗歌赏析
  关于歌德的《五月之歌》,从古至今有无数的人拜读了,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本文从隐喻学的角度重新解读了这首诗歌,揭示了隐藏在文辞背后深刻的主题思想。
  2.1
  自然多明媚,
  向我照耀!
  太阳多辉煌!
  原野合笑!
  千枝复万枝,
  百花怒放,
  在灌木林中,
  万籁俱唱。
  万人的胸中
  快乐高兴,
  哦,大地,太阳!
  幸福,欢欣!
  这三节诗人赞叹的是自然的美好风光,叙述的的诗人跟朋友在散步时的情怀。第一小节是写自然,在诗人眼中,自然是明媚的,不仅照耀着诗人的身体,还照耀着诗人的灵魂。太阳呢,诗人没有用“灿烂”这个词,而是使用了“辉煌”一词,由此凸显出诗人的赞美是发自肺腑的。“原野含笑”,仿佛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向诗人张开笑脸。第二节不管是花草还是树木,都在尽情地展现着它们的生命力,就连深林中的俱寂仿佛都在歌唱。
  2.2
  哦,爱啊,爱啊!
  灿烂如金,
  你仿佛朝云
  漂浮山顶!
  你欣然祝福
  膏田沃野,
  花香馥郁的
  大千世界。
  这两节,诗人歌颂的是上帝之爱。上帝,本来是人们心目中神圣但却不真实的人物,但是诗人将其拟人化,把上帝的爱写得真切。上帝的爱如金子般,不仅不会朽,而且散发的是令人眩晕的光芒。上帝如朝云一般,漂浮在山顶,不仅博大,而且无时无刻不伴随左右。美,在诗人的眼中也因为上帝的爱变得无处不在,大千世界都是沁心馥郁的。
  2.3
  啊,姑娘,姑娘,
  我多爱你!
  你眼光炯炯,
  你多爱我!
  像云雀喜爱
  凌空高唱,
  像朝花喜爱
  天香芬芳,
  我这样爱你,
  热血沸腾,
  你给我勇气、
  喜悦、青春,
  使我唱新歌,
  翩翩起舞,
  愿你永爱我,
  永远幸福!
  在这几节里,诗人毫无掩饰地抒发了自己的爱恋。两个倾心相爱的人,在各自的眼中变成了最美的景物。有了爱一切都是那么的欢欣。仿佛是云雀在太空高歌,仿佛置身朝花暮草之中,浑身散发着诱人的气息。因为有了爱,才有了勇气、喜悦甚至青春,因为有了爱,生活便犹如唱歌一般,跳动的都是欢快的旋律。爱是伟大的,爱是不朽的,爱是超越的。
  2.3 隐喻分析
  Lakoff(1993)(转引自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2008:133))指出: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这种映射是不对称的,是部分的。每一种映射都是源域和目标域的实体之间一系列固定的本体对应,一旦那些固定的对应被激活,映射可以把源域的推理模式投射到目标域的推理模式上去。诗人通过赞美五月,通过五月之下万物的美好及生生不息在于向读者传达的是这样的信息。表面上,诗人歌颂了自然、上帝之爱和恋爱的幸福,其实,这三个主题融汇在一起,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美。真实的自然世界是美的,如影相随的上帝之爱是美的幸福的爱恋更是美的。能够看到这些美,是因为观赏者的心灵是美的。只有拥有美好心灵的人,才能看见自然本真的风光,才能相信并用心体会上帝的关爱与眷顾,才能用真心去爱另一个人。如果把诗人笔下的自然、上帝之爱和幸福的爱恋比作源域,那么它们所要映射的便是人物的心灵之美。
  结语:
  本文结合了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观点分析了歌德的一首诗歌《五月之歌》,从中证实了隐喻与文学的密切关系。要深刻地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及作品的主题思想,隐喻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 滑明达主编.外国文学作品赏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
  [2] 朱立元主编.西方文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8.4.
  [3] 金大业著.歌德[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
  [4] 郑佳燕.中西爱情诗下隐藏的不同文化内涵—《五月之歌》与((春思》之比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4).
  [5] 冯奇.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6] 唐孝威,黄华新.语言与认知研究(第三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 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 张铁夫,王田葵.外国文学作品选(上部)[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