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三十年(1850),30岁的浙江德清人俞樾进京应试,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赢得了阅卷官曾国藩的赏识。得中进士后,俞樾历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之职,咸丰五年(1855)因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而去职。咸丰八年(1858),他移居苏州,租住在金狮巷内原石韫玉的五柳园潜心治学,时常与宋翔凤等经学家切磋义理之学,相交甚欢。次年,他返回家乡,不久又辗转越、甬、沪、津等地。同治四年(1865),他应江苏巡抚李鸿章之聘再度来苏,担任紫阳书院讲席,并在苏州“安营扎寨”,先后在三元坊紫阳书院和大仓前(系坊间俗称,现位于侍其巷南)居住。同治十三年(1874),俞樾购得马医科巷西端大学士潘世恩故宅的废地,亲自规划构屋30余楹,以满足起居、著述等需求。此后,他自号“曲园居士”,在“天命”至“耄耋”的三十余年间,虽然常赴杭州诂经精舍等外地书院讲学,但苏州曲园始终是他的家。 俞樾一生见多识广,曾游历过许多地方,却对苏州情有独钟。个中缘由不外有三:其一,明清时期,苏州堪称国学研究的重地。明末清初出现过张溥、顾炎武等多位经学大师,清中叶乾嘉学派中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经学对当时和后世的江南学者曾产生了不小影响;其二,抛却战乱时期不谈,苏州一向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宁谧的后花园。一些远离官场的士大夫文人身居园林小筑,或静心著书成为满腹经纶的大家,或舞文弄墨以求心灵慰籍。俞樾所寻觅的正是这种可怡情养性的治学、安居之地;其三,李鸿章与俞樾是曾国藩主持京试时的同科进士,虽说二人志趣迥异,但交情不浅。当俞樾丢官身处逆境,李鸿章不仅邀师兄来苏执教,还为俞樾购地建屋提供帮助。曲园落成后,李鸿章欣然为俞樾书写“德清俞太史着书之庐”横匾。可以说,李鸿章为俞樾在苏著书立说的学术生涯起到 了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俞樾的长子俞绍莱英年早逝,次子俞祖仁体弱多病。同治七年(1868),俞祖仁之子俞陛云在苏出生,便交由俞樾夫妇亲自照料。俞陛云在祖父的精心训导下,从17岁起历经乡试、会试、殿试科考,终以一甲三名赐探花及第。俞樾对嫡孙的金榜题名极为满意,称孙儿是德清城里“二百余年一探花”。俞陛云的仕途起点与祖父一样,当过学台,担任过四川省副主考,但就中进士的名次而论却比祖父更胜一筹。尤为可贵的是,作为一位正气浩然的文人,当“九一八事变”后,充当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请他去东北做官时,他断然拒绝并撕信逐使,立誓终生不与溥仪往来,充分显示出文人士子的傲然风骨。 光绪二十六年(1900),俞陛云之子俞平伯降生。年届八旬的俞樾对曾孙疼爱有加,在曾孙3岁那年写下一副“培植阶前玉,重探天上花”的对联,表达了对曾孙所寄予的莫大厚望。成名后的俞平伯依然清晰记得,幼年时一个夜已深的日子,他赖在曾祖房间不肯离开,在仆人的一再催促下,他随口借用了一句“送君还旧府”,听得俞樾捋髯大笑,不由喜上心头。从7岁开始,俞平伯就坐在方桌前跟曾祖学习读书写字,曾祖端坐在靠背上口授文字嘱他写在本上,凡遇冷僻生疏文字,曾祖就先作示范再教他临摹。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8岁那年曾祖病逝,他才入私塾就学。他的“九秩衰翁灯影里,口摹苫帖教重孙”诗句,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曾祖谆谆善诱的情景。他还在《偶忆吴下儿嬉往事》中写道:“认春轩内一杯茶,春在堂前一笑哗。灯夕娱颜翁鹤发,梅兰菊竹太平花(指花炮)”,将一家老少济济一堂的天伦之乐描述得情真意切。 俞平伯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奠定了他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宣统三年(1911)他赴上海接受新学教育,系统学习了英文和数学。次年,他回到苏州继续攻读,于1915年春入苏州平江中学读书。同年秋,16岁的俞平伯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国文系,从此开始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情。他的第一篇白话论文《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受到了《新青年》编辑部的赞扬。他的第一首新诗《春水》与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一起刊登在1918年5月的《新青年》月刊,这是他本人新诗创作的起步,也是中国最早的新诗作品之一。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俞平伯更以红学研究闻名,他的《红楼梦辨》可谓《红楼梦》版本学的开端著作之一。他秉承了家族优秀传统,在日伪占领北平期间宁肯过清苦的生活也不与日伪政权合作,拒绝到伪北大任教,彰显出高贵的民族气节。 俞氏家族的苏州情结一脉相承。俞樾常常与苏州籍文人和寓居苏州的文人诗词唱和,互引为挚友,他分别为顾文彬、盛康的宅邸写下《怡园记》《留园记》,为沈秉成的耦园赋诗题匾。园林的历史就这样在名士交游的雅趣中被生动地记述下来并传为佳话,园林也由此散发出浓厚的书香气息。俞樾书写的《枫桥夜泊》更是家喻户晓。光绪三十二年(1906)冬,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原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第三块《枫桥夜泊》诗碑。其时已86岁高龄的俞樾欣然挥毫,作书后数十天便溘然长逝,这一诗碑遂成为绝笔。俞平伯自16岁离开苏州后,虽很少有机会回苏,但对苏州始终一往情深,把苏州话称为“乡音”。1954年,他将曾祖俞樾故居曲园捐献给国家。1980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俞平伯与顾颉刚、叶圣陶等联名提案,呼吁修复被毁坏的曲园。在苏州市政府的重视下,经数年努力曲园得以修复,现曲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来自: 苏迷 > 《苏州名人逸事、名人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