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电视里东西不要将他当做一个历史事实来看待。 其次,中国历史几千年,古人指哪个时期的古人呢? 所以,这个问题语焉不详,隐含前设有问题。但是,不等于没有讨论价值。 因为就我看到的历史资料显示,明清时代的就是普通老百姓,对银子的重量、成色的估算,确实特别在行。 这应该这是长时间使用银子训练出来的。 就跟今天一个杂货店老板,辨认人民币的真假,绝对不逊色于银行工作人员。 超市收银员女孩,收钱、找零、辨认真假的速度,应该又快又准吧? 说明一般人经过训练,可以达到收银员的水平。 所以,我对题主的问题中的「古人」,设定为明清时代。先假设问题的隐含前提成立。 ---------------------------------------------------------- 第一,我国古代以白银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是从元代开始的,而且标准单位是「两」。 那种像船一样的「元宝」,就是所谓「元代的宝货」。元朝的元宝银锭以两为单位,有「50」、「20」、「12、5」三种规格。 元蒙没有入主中原以前,受西亚国家的影响,曾经铸造过银币。 也受汉文化影响,也铸造过外圆内方的「大朝通宝」。 入主中原以后,主要货币就是「元宝」。 从元、明、清开始,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铜钱退居次要位置,即便是钞票等信用货币,其【标的物】也是白银,而不是铜钱。 ![]() ![]() 所以,元、明、清三代,大部分时期银子都是以「两」做主要单位计算的。 到清末民国才有「银元」这种标准统一货币,「元」就成了货币单位,直到今天。 第二,在元明清三代,一两银子购买力是非常强的,一般的普通消费,一两银子绝对是要割开使用的。 我们知道,白银本身就是贵金属,是非常保值的货币。 (中国在古代就是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当时的丝绸、瓷器、茶叶贸易,使得西方在美洲殖民掠夺来的白银,大约三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国。明代隆化以后,白银开始贬值,但即便是这样,白银的购买力依然很强。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在此不讨论。) 我看了一些学者估算的材料,如:明代嘉靖、万历时期一两银子可以买大米两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500——600元人民币。 详见换算过程就不讨论了,见【注:2、3、4】 在元、明、清三代,国家发型的银锭,最小的单位是「十两」。 「十两银子」在明清也能过几个月的日子。在唐宋时代是一笔巨款。 平时生活购物,银锭就要分割开来用,以「两」、「钱」做单位,或者再以铜钱作为辅助。 就跟今天「元」以下有「角、分」单位,作为辅助一样。 第三,明清时代的大妈、店小二。。。等市井小民,都是分割银子和识别成色、估算重量的高手。 银子跟金子一样很软,牙齿都可以咬出印记,所以,用铁器很轻松的就可以割开。 因此,久而久之,市场上购物流行的银子,都是「碎银子」。 十两、五十两一个的元宝银锭,用于大额支付、官方、银行结算等场合。 碎银子的形状是不规则,也很容易参假,那么做生意的小商人,饭店老板,平时买菜买米的大妈,经过生活经验的「千锤百炼」,就拥有了跟今天超市收银员一样的技能。 我看到过一些明清时代西方传教士著作史料,他们发现中国当时的老百姓使用白银的特色: 1、使用的不是标准单位的银币,而是形状随意的银条、金条。 2、妇孺老少对准确估算银子重量和成色的技能可谓「稳准狠」,让「老外」十分吃惊。 法国人杜赫德编写的《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有很详细的描述【注解5】: 传教士利国安神父的信中,对中国不铸造标准金币和银币,而是使用不规则的金块、银块十分惊奇。 信中描述中国人善于辨别金银的成色,银子经常被分割小块(页118): 如果是大额支付,也就是以【两】为单位的银子,中国古人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小秤。而且户部官员随时要校验: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的《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册1,页538)引用西方传教士的著作,描述了明清时代的中国人,如何使用白银【注6】:
----------------------------------------- 综上所述: 因为古代中国没有标准化的白银货币,吃饭、购物这种小额支付,当时的古人必须将以「两」为单位的白银,分割为「钱」这样更小的单位。 久而久之,人人熟能生巧。 那么,收银的店小二看一眼客人付的银子,就大概知道分量,以及银子成色,跟今天超市收银员一样,并不值得稀奇。 那么结论是: 这就是经常使用「非标准单位」的白银货币训练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