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蛋鸡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不再是农民致富的一项副业,而是已经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畜牧业中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鸡蛋、鸡肉是城乡居民重要的“菜蓝子”产品之一,也是最廉价的动物蛋白质来源。在蛋鸡的养殖中,育雏期(雏鸡)、育成期(青年鸡)阶段多被养殖场(户)单纯的定位“纯投入而无产出”的阶段。因此,多出现:低价劣质饲料及饲料原料层出不穷,养殖环境要有多差就有多差,饲养密度能有多大恨不得继续增加,等等以最小的投入,梦想日后获得产蛋率高且持续时间长的“最大”回报。仅有少部分人会用“成果导向”思维,犹如参天大厦,就应当考虑有“坚实的基础”。因此,养鸡能省多少钱不重要,能挣钱多少钱才是关键。
1 从育雏期开始科学谋划蛋鸡产蛋性能
1.2 70日龄胫骨长度与体重双达标
鸡从见第一枚蛋~30周龄,时时面临着巨大的应激,面临体重增长、产蛋增加的营养较高需要,与采食量没有达到最大化的矛盾,也是鸡最容易发病的时期。如何满足营养,使鸡顺利、平稳上至高峰最关重要,为此不仅我们要选择优质预混料,如和美华LC65以上产品且最好额外增加20%左右,最好添加0.5~1%的优质豆油,豆粕的添加也至少比高峰期多2%以上。 要特别关注夏季上高峰和秋季上高峰的鸡群营养问题:夏季由于鸡的采食量低,就必须采用高能、高蛋白(17%)、高蛋氨酸等氨基酸、高维生素的饲料调配模式,多添加优质预混料20%以上,添加1-1.5%的优质豆油,采用湿帘降温等方法增加采食量。否则这批鸡不仅没有高峰期、产蛋持续力低下,而且还因为体质差秋季以后容易发病。秋季上高峰的鸡群,多是夏季培育的雏鸡,这批鸡本身先天条件不好,体质较差,加上新玉米使用、气温的变化很容易发病。为此要推迟使用含水高的新玉米至明年2月之后(东北地区更应该高度重视),即使使用新玉米最好按照1/3比例与陈玉米搭配并添加0.5-1%优质豆油。若实在没有办法必须使用新玉米一定要晾晒到含水18%以下,并按照含14%水为标准,每增加1%水增加0.3%豆油方法调配饲料。 2 从青年期开始科学谋划蛋鸡产蛋性能 当前的蛋鸡养殖场(户)首先看重的产蛋期,其次是育雏期,最不看好的就是青年期。由于青年期的养殖目标不明确,经济效益难以看出,人们普遍对于青年鸡的关注不够,表现为以价格做为饲料的第一选择、盲目添加麸皮、使用蛋鸡饲料饲喂青年鸡等。由于青年鸡是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青年鸡体重不能适时达标,而导致开产推迟、一生产蛋性能低下、鸡的死淘率增加。在预混料等选择上最好选择优质青年鸡饲料或雏鸡预混料,而绝不是选择与饲养目标不一致的蛋鸡预混料。 青年期科学的划分标准为:12周龄前胫骨、体重双达标至褐壳蛋鸡体重1.5千克、粉壳1.35~1.4千克体重。 选择低劣全价、浓缩饲料会因为能量低鸡采食量过大,造成肠管的过分发育,造成开产时的采食量高浪费饲料。粗蛋白添加要合理(褐壳蛋鸡为15.5%,粉壳、白壳蛋鸡为16%),既不能过高(添加豆粕等23%以上)造成鸡早熟,也不能过低(添加豆粕18%以下),造成性成熟后体不成熟。因此,豆粕一般添加20%~22%。麸皮添加也要合理,过低采食量低影响营养的摄入,不利于骨骼发育、不利于肠管发育,这样的鸡容易出现龙骨弯曲、开产采食量低等问题;麸皮过高会造成肠管过渡发育,开产后采食量高、浪费饲料,还会出现初产鸡拉稀现象。因此,麸皮一般在10%左右。另外,饲料代谢能每kg应在2750大卡以上,钙0.8%,有效磷在0.24%以上,赖氨酸应为0.73%,蛋氨酸0.36%。 以褐羽蛋鸡为例:达到18周标准体重一般采食全价饲料在6.5公斤左右,如果使用5%比例预混料添加,比普通饲料贵800元/吨的优质预混料,50公斤全价饲料增加成本不到2元。每只鸡从投入角度多投入0.26元/只,但就是这合理的多投入,决定了你是挣钱还是赔钱,是多挣10~15元/只,还是少挣10~15元/只。投入越靠前,效益会越好,这是蛋鸡养殖上铁的定律。 3 蛋鸡开产后要科学谋划、合理投入 蛋鸡体成熟的科学依据为:褐壳蛋鸡1.6千克,粉壳蛋鸡1.5千克,白壳蛋鸡1.35千克,且应在32周达到上述体重的鸡。这样的鸡开产后不仅蛋重大,产蛋高峰持续性好,而且死淘率低。由于鸡采食量最大化需要32周后,之前蛋重要增加、产蛋率在不断提高,体重仍在增长,很容易出现营养摄入不足的负平衡。所以,此阶段营养的满足是重中之重。 对于产蛋期国家标准是最低营养需要,要想保持卓越产蛋性能、良好的抗病力,蛋鸡产蛋期营养就要比标准高很多。比如产蛋前期(开产~高峰<85%产蛋率>),我国产蛋期蛋氨酸是0.34%,而现实为了充分发挥鸡的生产性能,蛋氨酸在0.45%以上(最好按照褐壳蛋鸡每天每只450毫克,粉壳蛋鸡430毫克,白壳蛋鸡380毫克的量根据采食量调整配方)。而粗蛋白绝不低于16.5%,代谢能在2750大卡以上,最好添加1%~1.5%的优质豆油。另外也要关注VA、VE、生物素含量。
而在32周龄至高峰后再下降到85%产蛋率的这段时间。要想实现这一标准,高峰期间应满足如下标准: 而当产蛋率低于85%产蛋率之后直至淘汰定的产蛋后期。可以酌情降低1%左右的粗蛋白,添加3%~5%的低能量、低容重的麸皮等稀释营养浓度,避免营养过高而导致肥胖和死淘率较高。
对于蛋鸡养殖户,要高度重视产蛋期间的营养调配,特别是夏季、秋季上高峰的鸡群营养调配必须重视,否则很容易没有高峰期。这个季节由于气温高,采食量小,一般使用预混料最好按增加20%的采食量来添加。 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品种的标准采食量或实际采食量调配营养,使用四季配方。
蛋鸡养殖中的十个“不能”需注意在蛋鸡的养殖中,饲养好坏对鸡场的养殖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蛋鸡养殖不能忽视的要点: 一、不能看价选鸡苗 首选防疫、管理正规,并能提供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兽医卫生许可证、引种证明的规模化厂家,且要保证商品鸡苗父母代种苗来自大型规模化原种场,切勿因图便宜而导致血本无回。 二、不能看行情养鸡 蛋价高就多养,低就不养或少养。近几年行情周期难把握,导致老经验“失效”。应根据本场设备条件合理周转鸡群,制定养殖计划。 三、不能忽视5周龄体重 有句行话“5周定终身”,5周龄体重能否达标对鸡群产蛋性能影响很大。但在生产中常常只重视育雏期的活率,忽视5周龄体重,常因鸡群密度大、断喙不当、饲料营养低等因素造成5周龄体重不达标,单纯依赖药物提高成活率不利于后期生长和产蛋性能的提高。 四、不能忽视育成鸡饲养 认为育成鸡阶段体重、均匀度不够在开产前赶上就行是错误的。如果该阶段饲料营养水平低,会造成骨骼发育不良,产蛋期易出现脱肛、蛋重小、死亡率高等现象。 五、不能忽视预产期饲养 育成鸡料过早或过晚过渡到产蛋饲料,会导致初产鸡腹泻,甚至出现瘫痪鸡、薄皮蛋、沙皮蛋、软壳蛋增多等现象。蛋鸡育成料饲喂青年蛋鸡至17周,从18周开始过渡产蛋料,用一周的时间逐步过渡,减少换料应激,主要是石粉要循序渐进。 六、要全面分析成本 养殖户往往只看饲料、兽药表面单价而忽视真正的养殖成本。雏鸡、蛋青鸡阶段要算成活率、均匀度、饲料、鸡苗、药、疫苗、水电、燃料费等;产蛋鸡要具体核算每公斤鸡蛋成本。饲喂价格高的饲料实际营养浓度高、鸡蛋重好、抗病力强、淘鸡毛色好体重大。 七、不能忽视淘汰 对残次鸡、病弱鸡、寡产鸡实行“人道主义”,只会增加传染病传播机会,成为发病的导火索或白吃鸡,加大成本。 八、不能照搬防疫程序 按鸡苗厂家的要求并结合本地当前疾病流行情况,科学制订防疫程序,有条件的最好依据检测抗体水平的结果而定。 九、不能重治疗轻预防 近几年多发的脑脊髓炎、肾型传支、减蛋综合症等疾病均与预防不够、发病时滥用药有关。常言道:有收无收在防疫,收多收少在管理。 十、不能滥用抗生素 用药应本着在查清病原的基础上,先磺胺类后抗生素、先窄谱后广谱的原则,有的放矢。防止“半量”投药在血液中达不到有效的杀菌浓度而产生耐药性。治疗时有一点点效果就停药,残余细菌导致疾病反复发作,拖长病程反而增加用药成本。 十一、不能忽视饮水 常见水槽式供水,加水次数和喂料次数一样;或有时鸡发病时因为粪稀而人为限水,对鸡群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缺水严重影响其它营养素的消化吸收,水在所有营养素中最廉价,但又是生命之源,千万不能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