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定各阶段的自我感觉》

 空静长老 2019-01-12
禅定不属宗门,大小乘各宗对禅定有不同讲法,名相有别,本质和目标都一致。

如果以禅定来分界,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还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体证八解脱证阿罗汉果。

进入四禅八定的初禅之前,可依心态的不同而将欲界定分成四个过程:

1、粗心住:

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坐杂念越多,好像很有灵感似的------日常中就有很多人,特别是喜安静独处的人通常会这样。同时坐得腰酸骨痛,麻痹,身体不端正,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动惯了。如果能坚持下去,过了一段时间后,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这种定称为粗心住。进入粗心住时,杂念减少。然而,杂念少并不等于得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罢了,但是心念还会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里头跑来跑去。

2、细心住:

这时候的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不必用心力调正,自动平衡,已经习惯了,而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有静坐经验的人知道:如果静坐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后身体就很疲倦,那就是还没进入粗心住。当经过一段时间的粗心住,在进入细心住时,身体就自动的调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劳。如果继续坐禅,深入定的话,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

3、欲界定:

之前我们要用各种手段系念修止,进入欲界定后,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生起,而且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心力去调整它,此时心任运不动。进入这种定后,就能够整天坐禅。

以上三种还不能称为得定,只能称为普通的止。

4、未来禅:

进入欲界定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会有失去身体的感受,感觉到整个身体不见掉。这种感受是在静坐时发生的,而不是打开眼睛来看。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身体就不会因失调而生病,四大和谐。因此,一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没病,至少要达到这一步,即是得定。

但是,有些人静坐时,心无所知,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掉,这不叫入定,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

若要入禅定,必须经过欲界定,即是心不必控制,自动的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完成第二步-------细心住,就是身体不必调整,自动的平衡,所以我们修习禅定要从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一步一步地进入。

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他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由于这未来禅还是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

真正的禅定,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1、初禅:

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民间的“神打”,多数是这样来的,当然也有故意装扮的。这时候,他的心已离欲界,那就要进入初禅了。

有此感觉之前,必须先要坐禅相当久时间后,有很深的定力,在定中感觉到身体不见了;慢慢地又感受到身体再度动起来,就会产生一种触的快乐,也就是身心内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宁静。初禅开始,定中不需分段食,就是说可以不用吃饭。无鼻舌二识,只有眼、耳、身、意四识。进入初禅者没有鼻、舌二识,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气味,舌头也感觉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这时候,他已舍离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贪财、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贪、嗔、睡眠、掉悔和疑,这五种烦恼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生起贪、嗔、痴,所以被称为五盖。

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

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

观:内心的观察。

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

喜:内心欢喜的感觉。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

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

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清凉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是因为出离欲界,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一心也翻译成“心一境性”。

2、二禅:

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有发生变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坐什么,这就是觉、观。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想东西;这样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烦恼。当他把觉、观的心念(寻、伺)舍去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又称为无寻无伺)。这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这叫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

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他的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不起语言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耳、身识,唯有意识。

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

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

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

我们内心一念一念的想,虽然口没说,但是,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印度人用印度话来想;华人用华语或其他方言来想。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像,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喜”。

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他感觉到很快乐。

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

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定)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3、三禅:

当他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故称为“离生的喜乐”;二禅是默然之“定所生的喜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快乐,所以也叫“内触妙乐”。由于过三禅以后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

当一个人进入三禅后,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

舍:舍掉喜心。

念:念念分明。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四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的观察到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期的回忆来判断事情。

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禅乐。

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4、四禅: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不动。

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没有舍离色身。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像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之类,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

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

舍:舍掉三禅的乐。

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我们凡夫的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的心随境转,做不了主。

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得涅槃,但是没有智慧,以邪见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压住,使它不生;当他真正修成“无想定”后,把烦恼心压制住,色界的烦恼还在,所以他死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进入无想定后第六识(意念)的心就没生起,他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为这就是涅槃。知道的就不修学这个“无想定”,因为他们都不要进入无想天,所以进入此天者都是一些外道。

以上四种禅定还是没有舍离色界。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身很麻烦,想舍弃它,那么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要明白这些定的含义,要先研究唯识。

1、空无边处定:

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必须把种种色想灭掉,即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在四禅中做“空”想,即是没有色(物质)与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后,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出色界。他感受到没有色法,故空,这“空”没有所谓的边沿,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有任何作用,反之,他还有受、想、行、识的作用。

2、识无边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思维现前的心念,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这个心识也会产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

进入此定者抛弃了“空”想,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实际上,“识无边处定”还是有想,只是这种想很细微,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不同。它们之差别是:空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识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抛弃“空”想,进入另一种定------识无边处定。因为它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是有细微的想,并非无想。

识与想的区别:五蕴(色、受、想、行、识)中的识是心的知觉作用;想是法尘,即是心的念头。

3、无所有处定:

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生作用。而生起厌离之心,因此想舍弃它,想进入“无所有处定”。那就是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心识作用,这种定才是最安稳,最快乐的。它就观想这种定,并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识,而是他一心念无所有。在定中,他或认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细微,意识中的法尘就是无所有的法尘。

在无所有处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没有种种的心想的相,不分别所有的东西,只是分别这个“无所有”,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中。第六识还在产生作用,集中在观想无所有法,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

4、非想非非想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又会发现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或无所有,即是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所有处定他认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以为在无所有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无所有定才是无想。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即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识还有非常细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识在作用。

南传佛教中,认为我们只有六个心识,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第六识还有很微细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识。一般上这很微细的第六识心执著第八识称为第七识------恒行的心识。

进入四禅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识,并没把它们灭掉,而是进入那个定境时,粗重的烦恼当时不生罢了。

灭尽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会发现已经没有心识生起,但是还有“我”的存在,因此想舍弃这个我,那就是说,他想舍弃第七识的恒行心。

唯识宗说,我们有八种心识的作用,第七种叫第七识------末那识,他执著第八识为我。我们的前六识是可以停顿的,在还未解脱之前,末那识却一直在作用,所以称为恒行,是永恒的造作,念念生灭不已。

如果他能使恒行的心识暂时不生,就能进入灭尽定,弃除了“我执”。“灭尽”之意即是灭尽了一切六识的心,乃至灭尽执著第八识称为“我”------“我执”的心。

唯有三果或以上的圣者能进入此灭尽定,它的特点是无“我执”,断除了一切烦恼;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第三果的圣人还待降服一些微细的烦恼,只能够暂时进入灭尽定,在定中没有“我执”,但是当他出定后,我执之心再度生起;阿罗汉果圣者破除了我执,在灭尽定中无我执,出离此定后也没有我执,所以叫大阿罗汉。只有佛、大阿罗汉和三果阿罗汉圣者有能力进入灭尽定。

菩萨呢?有的是由阿罗汉回心的,他本身就能进入灭尽定。但新发意菩萨一般做不到。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都是要一层一层的进入,已经出了色界,称为“无色界定”。

在佛法中我们将这个世间分为三界,又称为地,欲界称为散地;色界和无色界称为定地,要进入此二界,必定要依靠禅定;但是在欲界中,比如要进入兜率天、忉利天等就不须靠定力,只要积极努力的修集各种的福德因缘即可。

灭尽定之后呢?经文有提示: 节选自《大般涅磐经》

有一满罗仙人之子。名弗迦娑。是彼迦兰仙人弟子。从鸠尸那诣波波城。忽于中路。而见如来坐息树下。合掌问讯却坐一面。而白佛言:“夫出家法坐禅之业最为第一。调伏情根。使心不乱。专精寂静。莫能惊恐。所以者何。忆念往昔随从我师迦兰仙人。行于道路。既患疲乏。近于路侧。止息树下。我师即便坐禅思惟。当尔之时。有诸商人。乘五十乘车。从前而过。我师尔时犹故寂默。身不动摇。如是良久。方从禅起。我即便往而白师言'尊向在此坐禅之时。有诸商人。五十乘车。经前而过。声如雷震。不审尊向为见之不。’师答我言'都无所见。’又复问言'闻其声不。’亦答不闻。即复白言'尊今衣上所以有此尘土污者。是彼车过故致尔耳。’我于尔时。深生奇特。知坐禅法极可敬重。善摄情根。无能乱者。”

尔时世尊答弗迦娑:“汝向所说。非为奇特。所以者何。若复有人。非是熟眠。亦复不入于灭尽定。端心坐禅。五百乘车从其前过。此人于时不觉不闻。如是乃可名为奇特。复次弗迦娑。斯亦未足为大奇特。若复有人。正念坐禅。遇天霹雳雷电震曜。时有耕者。兄弟二人。闻此惊怖。应声而死。又有四牛。亦皆顿绝。而坐禅者。不觉不闻。斯可得名为奇特不。”

弗迦娑言:“五百乘车。从前而过。不觉不闻。已为奇特。况复霹雳震曜动地。而不闻觉。极为希有。”

尔时世尊告弗迦娑:“我于往昔。在阿车摩村。于一树下端坐思惟。时有商人。五百乘车。经我前过。而我禅思不觉不闻。诸商人等。经过良久。我方出定。时彼商人遥见我起。皆悉竞来。见我身上尘坌污衣。即便拂之。而问我言'我等向者。五百乘车从此而过。世尊见不。’即便答言'我不见也。’彼复问言'世尊自可闭目不视。为闻声不。’我又答言'亦不闻声。’商人又问'世尊为眠。为是入于灭尽定耶。’我又答言'我向不眠。亦非入定。但在禅思。故无闻见。’彼诸商人闻我此言。极生奇特叹未曾有。而作是言'坐禅之力。乃能如此。’我即为其说种种法。时彼商众。悉于诸法。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复次弗迦娑。我于往日。在彼村侧田间独坐。寂默禅思。不久忽然天大霹雳。雷电风雨震动天地。时有耕者。兄弟二人。忽闻此声。同共怖死。又有四牛。亦复顿绝。时彼村人。闻有耕者二人怖死。或是父母妻子知识。合村相随。涕泣来看。我于尔时。方从禅觉。见地泥水。又有众人。集聚号哭。有一人来。我即问言'何故人众聚此悲泣。’彼人答言'世尊向者不觉雷电霹雳声耶。我村之中。兄弟二人在此而耕。同时为于霹雳所杀。及以四牛亦皆俱死。云何世尊。而不觉知。如来向者为是得眠。为是入于灭尽定耶。’即答之言'我向不眠。亦不入定。端寂坐禅。故不闻耳。’是时彼人闻佛此语。深生奇特叹未曾有。心自念言'坐禅乃有如此之力。’我即为其种种说法。既闻法已。于诸法中。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时弗迦娑闻佛此言。生希有心。而白佛言:“本见我师坐禅之时。五十车过。而不闻知。谓为奇特。今者如来说此二事。百千万倍不可为比。如来禅力不可思议。”

即便从佛受三归依。如来为说种种妙法。其闻法已。心开意悟。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即语侍人。汝可取我金色劫贝二张持来。我欲上佛。侍人奉敕。即取将来。

时弗迦娑手执劫贝。长跪佛前而作是言:“我今以此奉上世尊。唯愿哀愍。即赐纳受。”

尔时世尊答弗迦娑:“我今为汝受取一张。可以一张施于阿难。所以者何。阿难日夜亲侍我侧。且又今日。看我疾病。若有施主。施于病人及看病者。斯则名为满足大施。”

时弗迦娑闻佛此语。欢喜踊跃。即以一张置佛足下。又持一张。至阿难所。长跪白言:“我今以此奉施尊者。唯愿纳受。”

阿难答言:“善哉善哉。汝今能信天人师言。令汝长夜永得安乐。我为汝受。”

于是弗迦娑还至佛所。如来即复为说诸法。其闻法已。得阿那含果。

时弗迦娑复白佛言:“我今欲于佛法出家。”

佛即唤言:“善来比丘。”

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即成沙门。得阿罗汉。

 

 

 

 

       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