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芮铭谈小楷创作

 zula999 2019-01-13
董芮铭谈小楷创作

我创作的书法作品,凡是投稿参展的,都是以行书面目出现,所以有人认为我是专写行书的,前段时间我拿了几件小楷作品去字画店装裱,恰被几个书友看到,竟然认为颇有可点处。既然有人认可,索性我今天就撇开行书不谈,说说我的小楷创作心得,也来个反弹琵琶——出其不意。

小楷在古代的科举应试中是唯一的指定书体,除此外,写经、抄书、题跋、尺牍等也大多用之,可以想见古人对小楷这一书体应该是很重视了。“工书者不通小楷,不能称书家”(钱泳《书学》),所以历史上凡善书者,大多精通小楷,从而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小楷精品,如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等尚有隶意的小楷,可谓小楷之鼻祖,接下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又将小楷进一步演变进化,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可称巨擘。从此而下,后代大多书法家擅长小楷,但都无出钟、二王其右,如欧阳询、褚遂良、文徵明、王宠、祝允明、董其昌等等。

我写小楷,遵循的是先简后难的方法,先是取法赵孟頫的《汲黯传》、《道德经》二帖,记得当时我正在上高中,不可能整天拿毛笔来练习,只好用钢笔去临习,虽然写出来的线条缺乏韵致,但字形结构尚得。等毕业后利用工作之余,我才又以毛笔临习了两年多的时间。随后又临习文徵明的《赤壁赋》、《莲社图跋》和王宠的《前后赤壁赋》等经典作品,这一段时间下来,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笔下感觉也逐渐丰富了起来。后来我又溯流而上,向二王取法,无外乎《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等几种法帖,“二王”当中我尤其喜欢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此帖墨彩飞动,气骨雄峻,已臻完美,故我每每临写不倦。

时下的书法展览中,以行草书居多,篆隶次之,小楷就更少了,再大一点的中楷书几乎就没有,根本不占主流地位,这也是我不以小楷参加书展的原因,免得出力不讨好。但这并不是说楷书不可学,尤其是小楷,因为在书法历史上,每个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审美观念,就拿唐楷来说,到了宋朝几乎就没有人去欣赏它了,更何况作为我们相隔数百年后的网络时代了,面对唐楷(包括小楷)会不会燃起我们的激情?我认为这关键在于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搞出点自己的名堂来,写出的东西既要有古人的影子,又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愫,“法取兰亭,书随时代”,这样才能打动人,才有时代性。

我的小楷取法,由来喜欢那种结构俊朗、笔法遒劲一路的,都知道写小字难于宽博,所以最近我又着力在墓志中取法,以增进体势和笔法,最后会是什么样子,有待于在时间中去提炼、完善。至于工具和材料的选择,笔我用的是晋唐风骨一类的狼毫,最次也要用兼毫,这样才能写出感觉来,墨是我自己研的,写小楷不需要太多的量,所以也不麻烦,纸也不太吸水,质地细腻的矾纸和半生半熟的最好。

再说一下创作的环境。蔡邕在《笔论》中说道:“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这段话,我觉得最适合于小楷创作。都知道现在的书坛躁气十足,我是凡人,自然也有这种急功近利的毛病,所以我要努力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慢慢地去掉这些火气,办法就是写小楷,没有任何的功利目的,就是写字而已,不求参展,不用送人,从而也就不看别人的脸色,自家写来自家看——在明窗净几的案头,焚香一炷,再茗茶一壶,去掉一切的尘世纷扰,让心与古人靠拢,再靠拢,于是捻笔,濡墨,徐徐写来,一字、一行、一篇,“言不出口,气不盈息”,全神贯注地书写,这时,什么功名利禄,谁还会想得起来?

我不要在“高速公路”上狂奔到黑,来个“反弹琵琶”走走“乡间小道”,感觉也挺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