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汉双星与汉匈战争(11)·试剑南方

 陆一2 2019-01-13
第三章·少年天子不寻常

三、试剑南方


建元三年,闽越国发兵围攻东瓯。

闽越和东瓯在名义上同是汉王朝的属国,然而两国对宗主国的态度截然不同。七王之乱败亡后,吴王刘濞逃往东瓯,被东瓯王斩杀,其子刘驹则被闽越收留。刘驹怨恨东瓯杀其父亲,常劝闽越王攻打东瓯,于是趁汉武帝新近登基的时机,闽越起兵。

东瓯向朝廷告急。刘彻犹豫不决,于是向太尉田蚡询问意见。田蚡回答说:“越人互相攻打是常事,对朝廷又反覆无常,自秦时就已经对他们弃之不顾了,不用劳烦中国之兵前往相救。”

不想,以文学著称的中大夫严助站了出来:“东瓯求救,我们应该担心的是力量能不能相救,恩德能不能感化,如果能,有什么理由抛弃他们?你还好意思说以秦为榜样,秦何止对越弃之不顾,他们把整个都城咸阳都弃了!如今一个穷困的小国前来告急,天子还不施以援手,以后又怎么统御万国呢?”

这段话大义凛然,一下说进了刘彻的心坎里。刘彻当机立断:太尉不足与计!


话虽如此,刘彻此时却没有能抛开田蚡自行派兵的权力。他对严助说自己新即位,“不想”拿虎符来调动诸郡国的兵力,——事实上到底是“不想”还是“拿不出”,应该严助也心里很清楚吧。

对严助而言这倒根本不是问题。他拿着皇帝的节杖来到会稽调兵,而会稽太守因为没看到虎符,拒绝发兵,一介文士严助令人惊奇地施展了雷霆手段,当即斩杀一个军中司马,然后向太守宣布皇帝的旨意,逼迫太守出兵。而闽越国王听到会稽发兵救援东瓯的消息,只好撤兵。武帝朝第一次军事行动取得了兵不血刃的胜利。

(注意一下:这段剧情在电视剧《汉武大帝》里有所修改,改成了卫青也参与其中。)

三年之后,闽越王又派兵攻打南越。南越自赵佗和文帝订约放弃帝号之后,已经可以算是汉的属国,这次被闽越攻打,自然又向天子告急。有了严助此前成功的经验,刘彻理所当然的再次发兵——这一次他用了虎符,命令大行王恢大农令韩安国从豫章、会稽两路出大军,攻打闽越。

闽越王郢听说汉军大兵压境,准备发兵距险,然而他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危机未必在边境。王弟余善暗地召集相国、宗族谋划,说:“大王因为不请诏令就擅自发兵攻打南越,因此被天子发兵来诛。汉兵多势强,就算我们这次能侥幸退兵,后面他们会派更多兵来,直到灭国为之。不如杀了大王,向天子谢罪。”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于是余善刺杀闽越王郢,派使者把他的头颅献给王恢。王恢一面将消息传给韩安国部,一面将闽越王的头颅驰报天子。刘彻于是下诏罢兵,大汉再一次兵不血刃平定了闽越的叛乱。

《孙子兵法》上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闽越王郢死后,闽越分为两国,再无力作乱。事实上如果汉朝经常需要出兵百越,对汉军而言,距离和水土都会是相当大的麻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汉武帝两次对闽越的军事行动,无疑获得了完美的结果。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两次没有交锋的军事胜利,如果真的是刘彻为实现更大抱负的“试剑”行动,就没有达到试验的效果。汉兵战斗力究竟如何?能否应对远距离大兵团作战的要求?中大夫严助、大行王恢、大农令韩安国等重臣,谁才是真正合格的军事统帅?刘彻没有得到答案。


在平定闽越的同一年,也就是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驾崩。

然而这并不是刘彻乾纲独断的起点,在吕后、窦后之后,刘彻之母王太后也萌生了参政的念头,可王太后在朝中根基不深,她不能公开左右少年天子的政策,于是她在刘彻的身边安插了一个楔子,她的同胞弟弟,武安侯田蚡。


窦太后死后第二个月,田蚡就成为丞相。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张世所饰田蚡

与确有忠诚贤能的窦氏外戚魏其侯窦婴不同,王太后的这位弟弟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人品方面也着实烂的可以。然而因有王太后撑腰,田蚡成了炙手可热的权臣,其权势甚至隐隐压过皇帝本人。

刘彻时年二十二岁,已是大有可为的青年,窦太后在时,尚能全然接受自己亲奶奶的限制,窦太后死后,怎么又冒出一个舅舅来左右自己?田蚡每次奏事,都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推荐了诸多“人才”,有的甚至一开始就官至二千石,刘彻在批准了这些人事任命之后对田蚡说:“舅舅选官选完了没有啊?我也想任命几个官吏呢!”如果说这还是比较温和的讽刺,那么后来田蚡向刘彻要地建豪宅的时候,刘彻的反应可以说是破口大骂了:“你怎么不把武库也拿走!”这一骂把田蚡惊出了一身冷汗:皇帝已经不是、也可能从来都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孩子。

在这一年,匈奴军臣单于派使者来邀请和亲。大行王恢是燕人,曾经做过边地官吏,对匈奴有着咬牙切齿的痛恨,这让他成了武帝朝中第一个坚定的主战派。他说:“大汉与匈奴和亲,过不了多少年匈奴人就又会背约,不如不同意和亲,发兵攻打他们。”

可他南越战争中的“战友”、御史大夫韩安国这次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反驳说:“匈奴人如今兵强马壮,又像禽鸟一样迁徙、集散,很难制服。得到他们的土地也不会让我们的国土增加,得到他们的人口也不会让我们的兵马强盛,所以自古以来匈奴都不属于中国。如果汉军行军千里,人马疲乏,而匈奴却以逸待劳,战事就会比较危险。因此臣以为不如和亲。”同时朝中群臣大多同意韩安国的说法,因此刘彻准许了和亲一事。

但是这一次和亲带来的和平,仅仅持续了不到两年。



第二年(元光元年),刘彻连续几次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大儒董仲舒借机献上“天人三策”,刘彻非常欣赏。一般认为,这就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开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公羊学派,堂堂正正地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次再也没有太皇太后的阻碍。

在公羊学说中,有一个见解对刘彻反击匈奴有着重要的支撑,那就是所谓“大复仇”的思想,在《春秋公羊传》中,对伍子胥等人的复仇行为多持鼓励态度,而在齐襄公报九世之前齐哀公被烹杀之仇灭纪一事的议论上,《公羊传》更是评论道:“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虽百世犹可复仇。何况百年之内的屈辱?在与公羊学派取得思想上的一致之后,接下来刘彻就需要等待一个时机,一个“复仇”的时机。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