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的先民早在六七千年前,就用打制、琢制、磨制的方法,将石头制成工具,武器,从事捕猎,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从下王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石器中,可见到当时的锄形器、铲形器、盘形器等。虽然器物的外观有的还很粗糙,磨制技术尚不成熟和完善;但后来更为发达的文化所拥有的一些基本器具都已经具备了。正是这些看似很落后、原始的石头工具,为居民带来了充饥饱肚的食物。从而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从这些石器中反映了淅川先民们的聪明才智。
淅川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极少,但有些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仍保留有打砸器的锋边锋角。有“万能工具”向定向和专用型工具发展,出现了石斧、石刀、石铲等劳动工具。由刃部磨光,部分磨光到通体磨光的加工,从无孔到穿孔,充分反映了淅川先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的程度。
淅川在出土时期的同时,相继出了很多的骨器。由此可见,骨器和石器为同一时期同步凿制、磨制的器物。 骨器的材料多是动物的角、肋骨、片形骨片和牙齿等。动物骨中以鹿、猪、狗骨较多;也有少量的鱼骨、贝类、鸟骨、象牙等。从做法上先截断后凿削,然后磨光,最后刻纹饰。有的是多部件组合器,有的虽未凿磨刻画,但涂有粉红色彩,可见新石器时代已有信仰崇拜,认为万物有灵。
骨器的品种较多,有骨针、骨锥、骨刀等,还有首饰、项链等装饰品,体现了对美的认识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