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为什么73 2019-01-13

对《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的含义,今人大多认为是要避开血脉而刺。在由多所院校校释审定的《灵枢经校释》一书中,将“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解释为“避开穴位上的血脉下针,这样就不会发生危险。”对“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这句话,自然也就解释成“如果血脉横布在腧穴周围,看起来显得很清楚,用手去按摩也会感到触手坚实,下针时就可避开血脉刺进腧穴”。现在的诸多针灸书籍和文献,基本上都遵从这种说法。


退一步讲,就算“避开血脉刺进腧穴”,那我们来看看《灵枢·本输》是如何描述腧穴的:“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动而不居”指的就是桡动脉的波动,而尺泽肘中之动脉也,更是明白无误地说明如果针刺尺泽穴的话就是针刺动脉。所以原文的本意就是要直刺血脉,而不是避开血脉刺进腧穴。

一、直刺血脉

血脉指的就是经脉,腧指的是腧穴,既然血脉横居于腧穴,直刺之就可以了,又何必避之?从上下文来看没有任何“避之”的理由。若真是要避之,直书“血脉者,避刺之!”就可以了,又何必这样暧昧,这样兜圈子?如果是要避刺之,“视之独澄”就足够了,又何必“切之独坚”?之所以一定要坚持“切之独坚”,那是因为要为“刺之”做准备。


《灵枢》成书的时代,造纸术尚未发明,更没有印刷术,古人是在竹简、木简、木牍或帛书上写字的,所以惜墨如金,本来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为何非要多费笔墨解释半天呢?还有,为什么不在其他地方提“正指直刺,无针左右”,而单在此处强调呢?这显然是因为此处要刺的是在腧横居的血脉,若针左右的话就刺到血脉以外了。为什么这样强调“持针之道,坚者为宝”呢?稍有刺血临床经验的人都知道,刺血脉尤其是细小的血脉并非易事,若持针不坚的话是很难刺准的。

 

二、什么时候用刺血疗法?

从原文中可以看出,后面的文字是对“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这几项治疗原则的具体解释,“宛陈则除之”的适应症及具体针刺方法就是:“必无留血,急取诛之。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古人用词是很讲究的,描述毫针手法的用词是“泻曰,必持内之”、“补曰随之”,有轻巧悠闲之感;而在描写刺血时的用词则较为迅猛,“急取诛之”、“而去之也”、“刺之无殆”,动作显得有些迅速而刚劲。张志聪曰:“故有血络横在于经腧者,当视之独澄,切之独确,而去之也。”张景岳在《类经·十九卷》曰:“必无留血,急取诛之:凡取血络者,不可使有留血,宜急去之也。”


如果我们注意看《针灸甲乙经》一书中的话,原文在“血脉者”三字之前原本有“取”字,而“澄”字在《针灸甲乙经》及《太素》中则是“满”字,所以原文应该是这样的:“取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满,切之独坚”。这样原文的意思就更清楚了,联系上下文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血脉是处于非生理状态的,换句话说,是处于非常的充盈状态,而这正是刺血疗法的适应症。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所说“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之故,不通则为病态,当然应该通之,具体治疗方法就是“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这也就是《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讲的“宛陈则除之”。所以说,“视之独澄”也好,“视之独满”也好,在此处指的显然是浅静脉。


 在《黄帝内经》中,连小动脉都可以针刺,那么浅静脉又有什么不可针刺的呢?为什么说小动脉可以针刺呢,因为在《素问·刺疟》中,“跗上动脉”是可以刺血的,原文是这样写的:“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这里所谓的“动脉”指的是能够摸到搏动的经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动脉”,当然是小动脉。一般说来,大动脉是不能够针刺的,也没有必要。因为古代消毒条件和止血条件都不行,而且古代针具也比较粗。


三、其他篇章中的“刺血脉”

《灵枢·血络论》:“血脉盛者,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筯,即而泻之万全也。”与“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的含义完全相同,指的都是刺血适应症。

        

《素问·缪刺论》中的“视其脉,出其血”,“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光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与“视之独澄,切之独坚”的含义完全相同,而其后的“出其血”、“去之”也与张志聪所注“当视之独澄,切之独确,而去之也”相吻合。

        

《素问·刺腰痛》中有如下的具体描述:“会阴之脉令人腰痛……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蹻上部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请注意,其中的“在蹻上部下五寸横居”与“在腧横居”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是表明了“腧”的具体部位而已。《素问·刺腰痛》基本上是以刺血脉来治疗腰痛的。从全篇看当时刺血脉是治疗腰痛的基本方法,只不过是要注意刺血的时机和出血量的多少而已。据笔者的临床经验来看,只有在“视之独满,切之独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素问·针解论》对此早有明确的注解:“宛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其中“九针”显然指的是除毫针之外,还有锋针等其他八种针具使用。其中锋针的作用就是“宛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在《素问·刺疟》中有大量刺血脉的论述,从该篇可以看出治疟的基本原则是:如果血脉可见,尤其是“在腧横居,视之独满,切之独坚”的情况下,则应首先刺其血脉,只有当“脉不见”时,才选择它处刺血,如“刺十指间出血”。其实“取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满,切之独坚”与“脉满大急”的含义是相同的,而且“取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满,切之独坚”是对该篇“盛经”的最好注释。

  

《灵枢·寿夭刚柔》有“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去其血”的记载。

       

《素问·缪刺论》里面的主要治疗方法也是放血: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

       

《素问·刺腰痛》的治疗方法基本上都是放血:“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在《黄帝内经》全书162篇中,其中有46篇,包括《素问》20篇、《灵枢》26篇,都论述了刺血疗法。诸多篇章对刺血疗法的论述,是对《灵枢·九针十二原》“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的最好的诠释。


四、古今的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在古今临床上有非常广泛的运用,历代医家也非常重视对该法的运用。《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记载:“帝头眩不能视,侍医张文仲、秦鸣鹤曰:风上逆,砭头血可愈。后内幸帝殆,得自专,怒曰:是可斩,帝体宁刺血处耶?医顿首请命。帝曰:医之议疾,乌可罪?且吾眩不可堪,听为之!医一再刺,帝曰:吾目明矣!”

        

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主张以攻邪作为治疗疾病的首要任务,善用汗、吐、下三法,而将放血疗法作为汗法之一。他十分崇尚针刺放血疗法,提出了该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临床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在《儒门事亲》中记载约三十则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其中治一目疾“出血如泉约二升许”三日平复如故。

        

据《松江府志》记载,明代医家陈时荣,用针刺委中穴出血救一气绝女子,起死回生。

        

刺络出血疗法在许多针灸医家论著中都有散在记载,而且在民间也有广泛的应用,详细记载可参考刘少林先生所著的《中国民间刺血术》一书。现代老中医王秀珍对刺血疗法也有独特的临床经验,董景淐先生的《董氏奇穴疗法》对刺血疗法也有专门的论述。针刺放血疗法不仅在国内针灸界有一定影响,在国外也受重视,世界各国都有不少针刺放血治病的文字记载,比如在古希腊的西洋医学鼻祖希波格拉底的全集和古医书中。另外日本及朝鲜也有大量记载,而我国医学对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五、刺血脉不是针刺禁忌

针刺禁忌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记载,如“脏有要害,不可不察”,“五夺不可泻”,病人情绪不稳定,生活不正常,如大醉、大怒、大劳、大饥、大渴、大惊等。

       

《素问·刺禁论》此篇专门讨论针刺禁忌,但并没有说不许刺血脉,只是列举了由于刺血脉方法不当而导致的大量的不良反应。由此反倒可以看出,当时的刺血脉应用是极为普遍的。当然针刺血脉毕竟有一定的危险性,有其禁忌症,故刺时宜慎,当小心为之。

        

《黄帝内经》中放血是有限度的,比如《素问·刺腰痛》云:“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这和西方人的放血完全不同。

      

在西方,放血曾被认为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方法。放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有证据显示埃及人有放血的历史,而希腊人更是热衷于此,他们甚至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法国也曾经是一个非常热衷于放血治疗疾病的国家。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贵族、皇帝,在疾病发作的时候都会使用这种治疗方法。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都曾经用放血方法来治疗天花病,路易十五最终死于天花,但在临终前,医生们几乎将他身上的血液全部放干了。

       

美国的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也是放血疗法的的受害者。1799年的年末,华盛顿骑马回来后觉得喉咙有些不适,当时的医生们做出了一个相同的决定——放血。那时,医生们总能通过这种手段来制止疾病发作或者病人疼痛时的颤抖和喊叫,放血会一直持续到病人昏死过去。在他们看来,如果病人能安静地昏昏欲睡,就是恢复健康的表现。即使在病人很虚弱的时候,他们也同样这样处理。经过3次放血以后,华盛顿总统的整个病情并没有控制住,到了下午,医生们继续放血。晚上11时30分左右,饱受折磨的华盛顿在被放掉2300毫升血液后离开了人世,这几乎相当于他全身血液的一半。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种行为无异于谋杀。这种毫无理性的放血疗法必然会导致大量医疗事故,持续了2500年的放血疗法到19世纪末期终于被放弃。

       

鄙人常用火针治疗比较轻的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指下肢表浅静脉发生扩张、延长、曲张,交错结聚成团块状的病变,晚期可并发慢性溃疡。临床表现为下肢尤其是小腿静脉扩张明显,隆起弯曲如蚯蚓,局部皮肤有色素沉着,颜色发暗,患者常感下肢沉重、隐痛,容易疲劳,每于站立时间久后加重。

       

过去西医多采用抽剥大隐静脉的手术方法,手术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疤痕多、血肿、隐神经损伤等。目前有人采用激光腔内闭合术手术及射频闭合技术和微波热凝固技术,但对于过度曲张的静脉团块,往往还得结合传统的剥离手术。

       

鄙人采用火针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具体方法如下:选用较细的火针,在患肢找到较大的曲张血管,常规消毒,将针身的前中段烧红,迅速准确地轻轻点刺曲张的静脉,会有有紫黑色血液流出,用干棉球擦拭按压针孔,每周治疗一次。最早一位患者是本院一名60岁左右的男性职工家属,左小腿静脉曲张十多年了,患处血管迂曲突出皮肤,触摸有多个硬结,最大的有花生仁大小,针刺一次后即感觉走路轻便,硬结变小变软了,血管迂曲有明显改善,针刺大约六七次后就基本痊愈了。


本期编辑:方晏            审核:改珍   景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