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小朋友的晏殊就非常聪明,七岁就能写出很好的文章。 这说明人要在某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话,是需要天赋的。 比如李白六岁写诗,杜甫七岁写诗…… 贾岛写诗很苦,曾经自述:两句三年成,一吟双泪流。 而李白呢?诗圣杜甫有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贾岛虽然苦一些,还是写出来了,更多的人是默默无闻中度过。哎!人比人气死人啊。 宋景德初年,江南地区安抚使张知白发现十二岁的晏殊简直是个神童啊! 朝廷不用实在可惜,于是全力推荐。皇帝召晏殊和千余名进士一起殿试。 还是儿童的晏殊面不改色,一提笔就把文章完成了。 皇帝欣喜地赐晏殊同进士出身。 宰相寇准发言:“这个晏殊可是江东人氏。” 这句话的深意是江东属南唐,原是宋朝的敌国,虽然现在归属我们了,人的忠诚度肯定有问题,不能重用。 皇帝不同意了:“唐朝的著名宰相张九龄难道不是江东人氏吗?” 张九龄就是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那个人,九五之尊用张九龄的例子果断否决了寇准的建议。 两天后,殿试继续进行诗赋策论的复试。 晏殊一看题目,举手:“我曾经做过这样的文题,出于公平,请陛下换其他题目考我。” 这让皇帝欣喜不已,要知道封建王朝就是怕有人谋反,你的本事再大,点子再多都不重要,重要之处在于这个人是不是忠于君王。 晏殊的文章一出来,皇帝很满意,连续高频次的给与点赞: “这孩子的文章写的真好啊!” 于是,他顺利的擢升为秘书省正字,入秘阁读书。 晏殊入朝之时,天下还算稳定,百官可以择处宴饮 城市里的饭店酒楼赶到此大好时光,都大设帷帐,以满足官员们宴游的需求。 晏殊呢?每日呆在家里与兄弟们读书、写诗、作文。 一天,太子到了该学文化的年龄了......许多官员都想得到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但皇帝却出乎意料的点名晏殊当太子的老师。 肿么会这样?执政大臣就趁着上朝复命的时机问起此事。 帝就烦恼中带着喜悦的说: “我为了给太子选一个好的老师,真是操碎了心...... 听说大臣们最近都沉迷于嬉游宴饮,从早到晚都酒醉不醒的样子 唯有晏殊闭门读书,像这样谨慎忠厚的人,才可以教导太子读书啊。” 原来,皇帝命直史馆的陈彭年暗中观察晏殊与什么样的人交游相处,每次的回复都让皇帝感到欣慰。 说来领导要重用一个人的话,肯定是要全面衡量的,要想混得风生水起,首先得做好自己。 晏殊知道了,对皇上说: “我也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太穷,缺钱才没有出去玩,因此才聚集兄弟们读书的。” 他的诚实又一次得到了皇帝的关注,恩宠日深。 次年,晏殊事业上迎来了大丰收。先为太常寺奉礼郎,又迁光禄寺丞,连续升任了集贤校理等十余个岗位。 父亲去世,他回临川丁忧(古人的惯例,父母亲去世,儿女需守孝三年)。 皇帝夺情,他只有回朝从祀太清宫。 晏殊的母亲又去世了,他恳求守孝要满三年之期,也不被允许。 皇帝每次问及政事,晏殊都用小纸片以蝇头小楷写好,答奏完毕后,连同底稿一起密封上交,谨慎的做法让皇帝很是看重。 宋仁宗也就是太子即位后,明肃太后根据遗诏暂理朝政。 宰相丁谓和枢密使曹利用心怀鬼胎,都想独自向太后上奏,以此专擅朝政,大臣们摄于权势,不敢多言。 晏殊挺身而出:“大臣需隔帘汇报(垂帘听政?),使太后看不到是谁。” 这件事才得以解决。 晏殊修《真宗实录》时,升礼部侍郎,又授枢密副使。 他上疏说张耆不可担任枢密使,忤逆了太后旨意。 恰巧晏殊上朝的时候,因侍从迟到了,他就用笏板把侍从牙齿打断了。 晏殊被弹劾免官贬宣州。 几个月后,晏殊至应天府任职,遂请范仲淹收徒,在“睢阳书院”讲学。 学校自五代以来荒废已久了,北宋兴办教育是从晏殊开始的。 太后去世后,仁宗正式亲政。时值赵元昊叛乱,西北战事吃紧。 晏殊请求不要派宦官监军,不要强行命令诸将按阵图布阵,使将军能以敌我情况决定攻守策略; 大量招募并训练弓箭手,以备战斗。 更厉害的在这里,他请皇帝将宫中的多余器物变卖以资军费,罢免其它管钱财的部门,财权集中到度支司。 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仁宗对老师很是信任,升晏殊任同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太尉)。 可以说,此时的他位极人臣,拥有除皇帝外最大的政治和军事权力。 他利用手中的权力提拔了范仲淹与韩琦、富弼等人, 皇帝也励精图治,想依靠他们革新政治,小人佞臣都受到打击。史称“庆历新政”。 但人生不会一直顺风顺水的。 晏殊想派欧阳修出任河北都转运,皇帝却没有答应晏殊的建议。 孙甫、蔡襄看准时机上言: “宸妃才是陛下的母亲(历史上有名的“狸猫换太子”),晏殊曾接到为陛下的生母作墓志铭的诏令,而他却拖沓不办。” 又有人上书说,晏殊役使官兵获得私利。 其实这些攻击的理由站不住脚,当年晏殊因章献太后(仁宗养母)临朝,怎么敢修仁宗生母的墓志铭? 至于差使士兵,更是辅臣按惯例使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