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323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01-13
   整个十七篇,47条原文,我按照呕吐、哕、下利三个部分,给大家分别讲了一些主要的方证,下面,我们来把第十七篇,作一下全篇小结:

         首先来看呕吐的概念,
​    是指饮食、痰涎等物,自胃中上涌,从口而出的一类疾病。我曾经给大家又说了,什么叫呕,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所以,现在我给大家总结了,呕吐的概念。

   成因和脉证,
​& 饮邪致呕,是和《痰饮》篇的一个重复,“此属饮家”,饮停在心下,饮阻气逆,胃失和降发生的呕吐。关于方证,后面有体现,现在说的是成因,由于饮停在胃和胃肠,此属饮家。
​​& 虚寒胃反,是我们本篇里面重点给大家交代的,因为它涉及的条文,3条、4条、5条。

​   涉及到的方证
   是16条,所以,虚寒胃反的概念要搞清。
   在病因病机上,
​   引了它原文讲的,“脉乃数,数为客热”,这是一个假热,“脉弦者,虚也”,那也就是说,病因、病机落实在中阳的不足,胃阳的衰微,所以说叫做“胃中虚”。
   表现为不能腐熟水谷。不能腐熟水谷,反逆而出。
   因此,临床表现的主症,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这样的一个特征,叫做“胃反”。
 
   在辨证施治里面,

​& 虚寒呕吐,
​@ 首先我们学习了第16条,关于虚寒胃反的正治法,代表方剂大半夏汤,大半夏汤的组成,我今天特别说了,它是以一些甘、温的药物组成,为了治其本,解决胃虚的问题。
大半夏汤具有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
@ 之后,又复习了《伤寒论》里面,有关吴茱萸汤,肝胃虚寒,涉及到《伤寒论》里面,阳明的食谷欲呕,少阴的下利,包括厥逆,烦躁欲死,现在又涉及到了厥阴肝的头痛,巅顶痛,是“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现在又说,它这个呕吐同时伴有腹满,也是用吴茱萸汤,吴茱萸汤的用法,是散寒降逆,温中补虚,看到脾胃的虚寒,肝寒犯逆,我给大家联系了第十篇,有关虚寒性腹满、虚寒性寒疝的,病因病机,指下虚上泛,所以,此虚是“从下而上也”,“当与温药服之”,温药里面,温补靠谁温补?吴茱萸汤。
@ 再一个,讲到第14条的四逆汤证,阴盛格阳证,这个呕吐,取它温阳救逆的作用,那么,四逆汤里面,哪个是止呕吐的药呢?不去止呕,而去温阳救逆,呕也就自然而止了,所以,四逆汤的“方后注”里面,也是说,强人也可以把它干姜倍增,变成通脉四逆汤,也可以用的,所以阴盛格阳的情况,温阳救逆治其本,还要根据体质不同,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的使用。
& 湿热呕吐,
​@ 第17条属于胃肠湿热,用大黄甘草汤,就是这两个药组成的,4:1 的比例,取其泻热去实之功,就是证在于胃热,因此,要泻其胃热是治其本,而不为所说的治疗禁忌上,“欲吐者,不可下之”,这是因势利导法,病势有向上的话,你不能逆其治,要“其高者,因而越之”,而大黄甘草汤要采取下法,是针对实热呕吐,实热停在胃肠,所以,这是一个病因疗法,那个是“因势利导”疗法,要进行鉴别,不是矛盾的。我在这里面还举了一个病例。
@ 第15条的小柴胡汤证,这讲的是热郁少阳,呕吐、腹痛这个情况,我觉得,疏解清热的作用,主要是要解决它偏于少阳的一种发热,和解少阳的意思,所以,疏解清热,和胃降逆,治其实热呕吐。
​@ 第11条,是热利兼干呕的,用黄芩加半夏干姜汤,取它的清热止利,和胃降逆的作用,这是讲黄芩汤治热利,兼干呕怎么办呢?再加上半夏、生姜的止呕作用,所以,这个方的针对性也很强,也等于教给你方的加减。
& 第10条,就是寒热错杂的,半夏泻心汤证,因为在泻心汤这个方面,辛开苦泻的用意上,我们已经讲过了,因此,半夏泻心汤,针对的是怎么个寒热错杂呢,即有上的呕,下的利,中的是心下痞,结果不去着眼于呕和利的问题,去解决心下痞,治在中焦,解决脾胃的升降问题,开结除痞,和胃降逆,所以,呕、利随之而解。
& 寒邪呕吐
​@ 第12条,是有关饮邪呕吐的寒饮呕吐,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这个,在《痰饮》篇里出的方子,是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这重说寒饮呕吐,小半夏汤,散寒化饮,和胃降逆止呕。

@ 20条,寒邪内盛,用半夏干姜散,是散剂,取干姜的“守而不走”,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之效。
@ 21 条,寒饮搏结于胸胃,这就是从饮邪停留在中焦,是转甚,现在说病位扩展到中、上二焦,胸胃的部位,病人表现的是,“似喘不喘,似哕不哕,似呕不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那真是难受,烦乱,用生姜半夏汤,辛散寒饮,开结降逆,仍然是用生姜“走而不守”,来解决饮邪阻遏的结果,阳气不展出现的烦乱,所以,从饮邪入手。
   这三张方子,请本科同学注意,都是由生姜、半夏,或者是干姜、半夏,或者是生姜汁配半夏组成,两味药,就是在用生姜,还是干姜,还是生姜汁的变化,量的比例的变化,治法上,都是针对寒邪寒饮引起的呕吐,但是,所发挥的作用不一样了,我那个表格,从病机,主治症,包括方剂量、用法上的具体要求不同,已经给大家分析了,请大家把这个记住。
   学这个,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他(仲景)在方剂学上,配伍与加减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所以,经方,不是靠死记硬背的,是要靠理法方药全备的思维过程,去指导你的临床实践。

@ 呕后的调理,这是13条,是属于呕证没有尽除,调理也说明他仍然有饮邪,猪苓散,健脾利水,还是治其本,解决脾运水湿的功能。
@ 饮阻气逆,呕、渴并见的茯苓泽泻汤,我在讲解的过程中,拿茯苓泽泻汤和五苓散进行了鉴别,是五苓散去掉了猪苓,加上甘草和生姜,现在再教给一个办法记忆,就是茯苓甘草汤和泽泻汤合方,恰是本方,所以,茯苓甘草汤也是治饮在中焦,阻滞气机造成的呕渴症。
   泽泻汤,我们讲是“其人苦冒眩”,也是由于饮邪阻遏的结果,清阳不升,上病下取,所以,两方组合,也有利于祛除饮邪,饮阻气逆出现的呕渴并见。
   这个呕渴并见,我给大家分析了,这是由于饮邪导致的呕,又渴欲饮水,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呕渴并见,要从饮邪上化除,因此,是通阳化饮,五苓散,原方义的功效保留,加上生姜和甘草,健脾和胃,这是第 18条。
​   我把这个方子和谁进行了比较啊?16条,它所说的“胃反”,不是我们所说的虚寒胃反,而是一种反复呕吐不止,由于饮邪所致,因此,要通阳化饮,健脾和胃。
@ 吐后痰饮的文蛤汤,发散祛邪,清热解渴,自学。
 
   治疗禁忌,
​& 第1条,它既是治疗原则,也是治疗禁忌,就是说因痈脓而致呕,“不可治呕,脓尽自愈”,这说的是痈脓,你说食物中毒出现的呕吐,你能去止呕吗?不能,所以,不应该局限在,就是说非得是胃生痈脓,包括其它饮食不当,或者是食物中毒,也是同样的,不可去止呕,而应该针对病因。
“因势利导”法刚才已经说过了,我在第5条已经讲过了.

​   胃反预后
​   为什么“脉紧而弦,其病难治”,就是因为上燥而脾阴亏乏,所以,他这在甘温补阳,还是滋阴,有这个麻烦。


​         哕,只有三条原文,所以概念上呢,我说“哕逆”是胃气上逆的指征。
   在哕的实证治则上,
   一定本着,“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看小便不利,利小便,大便不畅、不通,通大便。
   辨证施治上,
​@ 胃寒气滞证,用橘皮汤通阳和胃,散寒止哕,橘皮汤,就是橘枳姜汤去掉了枳实,因此,是陈皮和姜的配伍,具备通阳和胃,散寒止哕的作用。
@ 23条,胃虚有热证,用橘皮竹茹汤,应该和旋覆代赭汤联合起来进行鉴别,对于哕证是常用有效方剂,一定要记住,它这是橘皮竹茹,那个是旋覆代赭石,都加上参、姜、草、枣,补虚清热,和胃降逆,这是23条。


​       下利的概念,
​   我说包括泄泻和痢疾,这我都给大家分别介绍了,什么“泄”?什么叫“泻”?痢疾,这是下利包括的。

​   病机,是属于脾胃运化失职,传导失司。

   下利气,什么叫“下利气”?是下利的同时,伴随着矢气,“当利其小便”,让大家回忆了关于第二篇里面讲的,内外合病的情况下,里湿重于外湿,“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李东垣总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就是这个意思。
   辨证施治里面,
​@ 下利属实,大承气汤也好,小承气汤也好,从37条一直说到 41 条,“通因通用”法,就是《内经》所说的,“必伏其所主,先其所因”。
@ 热利白头翁汤,这是名方,《伤寒论》也强调,方剂也是学,为了帮助记忆,方歌叫“白头翁汤秦连柏”,那个“秦”是秦皮,白头翁配秦皮主、辅作用,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凉血止利。
@ 下利虚烦证,用栀子豉汤,这也是名方,一定是清其邪热,解郁除烦,栀子14枚加豆豉,豆豉给它裹起来。
  
​@ 虚寒下利兼表证,出现表里同病,是“急当救里,后乃救表”的,治疗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治法,提出来当先救里,用四逆汤温里,后乃救表用桂枝汤。
​   实际上,有的时候,四逆汤用后,里气充实了,正气来复了,表证随之而解,有时候,不用桂枝汤,后期调理就行了,不用桂枝汤也行。
   现在,一定是说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当先救里,下利清谷不止,这讲的是下利,腹满这样的情况,所以,先温其里,后乃攻其表,是对表里同病,急者先治的原则的具体体现,咱们讲那个条文的时候,已经说过,正常应该当先解表,现在讲的是变方里的当先救里,还一个,可以表里同治。
  
@ 便脓血,用桃花汤,温中涩肠以固脱,为什么叫“桃花汤”啊?[临床应用]我已经举个病例说过了。

​@ 虚寒性的肠滑气利,用诃梨勒散,就是诃子单用的,取它涩肠固脱止痢的作用,治疗久泻久痢,滑脱不止的,寒厥下利。

​@ 阴盛格阳证,用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而且,作为干姜,已经增加到 3两了,对于强人可以增加到4两,这都是张仲景在用药上的变通。

​@ 下利的肺痛,有的说是下利兼有肺痈,用紫参汤,到底是紫参,还是什么药?请大家注意,这条是有争议的,我没有讲,但是,紫参是什么药?我在泽漆汤里面,给大家介绍了紫参,具有清热解毒,也有泻水的作用,所以,这个放下,自学,有待于将来研究,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