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湖烟云】3、咀嚼宿松话(3)

 夜黑心明 2019-01-13
    宿松话富于说理,是一代一代父母教育女儿公认的教科书。
   
“男人无性,钝铁无钢;女人无性,烂渣无瓤”,“性”,即个性,见识;“钝铁无钢”、“烂渣无瓤”形容无用的废物。这是家长教育孩子要自尊自重,要树雄心立壮志的常用语。
   
“穷男富女”,这是历史上宿松人教育孩子的格言。男孩子要让他多吃苦才能创业;女孩子要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多办嫁妆,否则人瞧不起。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宿松古人提倡耕读传家。还有“穷不读书,富不学艺”,说明读书要钱,学艺吃苦
   
   
“吃三泡猫屎”。学艺比种田好——“条牛担种,不如手艺在身”。
   
“长财一日针挑土,败家一日水推沙”,说明过日子艰难,挣钱不容易,但败家却很快。提倡勤俭持家。
   
“人家夸一朵花,自己夸烂豆渣”,这是家长教育孩子要学好,获得别人的夸奖,不要自以为是。
   
   
“跟好人学好人,跟光棍学痞癞”,这是书面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形象说法。“跟光棍学痞癞”也说成
“赶掉毛狗屁不臭”。
   
“烂泥巴糊不上壁”,表示无用之辈。
   
教育孩子做人,很多宿松话非常形象。“会当媳妇两头瞒,不会当媳妇两头传”,“会受气一个人受气,不会受气拉到人受气”。这话非常经典。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中吵嘴打架作媳妇的不要传给娘家,惹得更多的人受气,以致事情闹大,矛盾激化。“尖咀的姑姑,翘咀的叔子”,姑姑,叔子年纪轻不懂事,说话没轻重,处理好家庭中姑嫂、叔嫂关系,这样的媳妇,宿松话叫“作格媳妇”,即贤惠,通情达理人人家庭和睦的媳妇。“夫妻驳咀(吵架)不过夜,脚一哈哈就港(讲)话”。“床头打架床尾和”。父母劝女儿“嫁个女儿贴个娘”,夫婿骂娘是自然而然的,要女儿忍耐。“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打凝(人)不打咀(嘴),骂凝不决(揭)底”,打人不打嘴巴,那地方最显眼;骂人不能揭人隐私,那最伤人自尊心。
   
“一男一女是仙家,五男二女是冤家”,儿多母苦,从这句话看,宿松人很早就提倡少生优生。
   
“穷怕亲,富怕贼”,穷人家少亲戚好,“送礼三分赊,接礼赊三分”,双方都赔钱,不划算,富人家怕贼偷。
   
“直心进庙门,横心进衙门”,“敬神如神在”,敬神要虔诚;但是打官司要横挑鼻子竖挑眼,不能有妇人之仁。
   
“笼筛(蒸笼屉)不分上下格”:喻人不分上下级,不知辈分大小,乱说话。
   
“情愿屋檐下出王牯(黄牯牛),不情愿屋檐下出知府”:比喻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也比喻讲究实际,不求虚名。
   
“嗲嗲(爷爷)奶奶最疼头孙子,伢娘(父母)最疼抹塌儿。”抹塌儿,父母的最后一个孩子。爷爷奶奶最疼大孙子,父母偏爱最小的儿子。
   
“屋少多面(铺)楼,地少栽芋头。“田少多栽芋,人多多学艺”,芋头产量高,但难吃,穷人家没多少田地产业,学艺是出路。
   
更多的宿松话简洁明快,粗俗而亲切。
   
“鹅猫(母)伏(孵蛋)一百日,鹅公企(站)一百日”,比喻办事呆板,也形容夫妻形影不离。
   
“罗脚夫抬大轿,一抬一撂。”罗脚夫即搬运工,做轿夫抬人做苦力,最下贱的事却洋洋得意。
   
“楤槁鬼,两头杀”比喻人两头唆事,挑拨离间。
“楤槁挑水两头失落”,楤槁,一种挑稻谷把的农具,两头套上向弯翘上的铁尖。挑水会翻转来。比喻做事不成功,或人靠不住误事。
   
“驼子滚过碓舀,掩又掩着,压又压着。”比喻做事吃力不讨好。
   
“吹过火,啧ze黑(瞎)屄”,形容说话话不起作用,白说了。
   
“瞎子打外母,打倒莫怪我”,瞎子走路靠棍子探路,打了岳母是无意的,比喻无意中做了坏事。
   
“猪娘咀上挂不得萝卜种”,讽刺人好吃,该留却不留。
   
“塞指头做犁枷”,犁枷,调整犁头深浅的硬木,指头做犁枷显然是没有用的。意思是角色不合适,也可理解为牺牲精神。
   
“带毛的不吃蓑衣,带脚的不吃板凳”,形容人会吃或讽刺人好吃。
   
“后颈窝的毛摸得到,看不到”,后颈窝,即脖子后,意思是后来的事谁也不能预料,规劝为人处事不可太张狂。
   
“算命佬不晓得何时死,地仙不晓得哪里埋”,比喻世事难料。
   
“邪”,宿松话作弄,欺骗。“邪得人肚子痛”“邪死人”。“打死人要填命,哄死人不填命”,劝人讲话要注意方法,多鼓励人不要批评人。经得起考验,宿松话“要过三个梅、伏天”。
   
滴滴媳妇做代(大)粑:代大胆媳妇做稀粑:比喻大手大脚。
   
“荷包九个洞,勤(挣)钱不够用”:比喻挣钱不多,开销大。
   
“扯个萝卜留个窟”:形容穷人借债多。
   
“蜂子珠(螫)着屁股”:形容人性子过分急,做事急急火火。
   
“丢脱是块肉,捡起来是块骨头”:形容患得患失,想要又不想要的矛盾心理。
   
“兔子满山摸,摸来摸去摸原窠”:形容做事不得要领。
   
“箩筐里拣粑,越拣越差”:喻看走眼了。
(1865)2018/4/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