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孝宣皇帝本始三年(庚戌、西元前71年) 冬,匈奴单于自将数万骑击乌孙,颇得老弱。欲还,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于是丁令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凡三国所杀数万级,马数万匹,牛羊甚众;又重以饿死,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其后漢出三千余骑为三道,并入匈奴,捕虏得数千人还;匈奴终不敢取当,滋欲乡和亲,而边境少事矣。 冬季,匈奴单(chan二声)于(匈奴最高首领)亲自率领骑兵数万袭击乌孙国(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国东部一带),俘获了不少乌孙国的老弱百姓。正准备退兵时,天降大雪,一天之中,积雪达一丈多厚。大雪使大批匈奴部众、牲畜冻死,活着回去的还不到十分之一。于是,丁令部族(位于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趁匈奴力量衰弱之机攻其北部,乌桓部族(位于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则进其东部,乌孙攻其西部,三国共斩杀匈奴部众数万人,马数万匹和大量的牛羊,再加上饿死的,使匈奴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三,牲畜损失了十分之五。从此,匈奴更为虚弱,原来臣服于它的西域国家全部背叛,不断对其进行攻击和骚扰,而匈奴却无可奈何。后来,漢朝派出骑兵三千余人,分三路同时攻入匈奴,俘虏数千人,然后退兵,匈奴始终无力报复,却越发迫切地想与漢朝和亲,从而使漢朝边塞的战事大为减少。 既然以古代的条件,漢人无法长期占领草原,那么以攻为守,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使敌人从根本上无力发动进攻。才是长治久安的正确方法。这次出兵,也解救了漢朝的附属国乌孙,尽到了作为“老大哥”保护小弟的职责。使漢朝在西域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是岁,颍川太守赵广漢为京兆尹。颍川俗,豪桀相朋党。广漢为筒,受吏民投书,使相告讦,于是更相怨咎,奸党散落,盗贼不敢发。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漢名,由是入为京兆尹。广漢遇吏,殷勤甚备,事推功善,归之于下,行之发于至诚,吏咸愿为用,僵仆无所避。广漢聪明,皆知其能之所宜,尽力与否;其或负者,辄收捕之,无所逃;案之,罪立具,即时伏辜。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闾里诛两之奸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漢使吏捕治,具服。其发奸伏如神。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长老传以为自漢兴,治京兆者莫能及。 这一年,颍川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禹州市)太守赵广漢被任命为京兆尹(管理京城长安及周边各县的行政长官)。颍川地区风俗,地方豪杰之人往往成帮结派。赵广漢设置了一个竹筒,接受官吏和百姓的举报控诉,鼓励人们彼此揭发。当地人因此相互结怨,不法帮派瓦解,盗贼不敢动作。据一些归降漢朝的匈奴人说,他们在匈奴时就都听说过赵广漢的名字,赵广漢因此被调入长安担任京兆尹。赵广漢对待其属下官吏殷勤周到,遇有功劳或奖赏之事,总是归之于部下,他的行为是出于至诚,所以官吏都乐于受他差遣,即便赴死也不逃避。赵广漢很聪明,对他手下人的能力、特长及是否尽力办事,都了解得非常清楚。如有人蒙骗于他,立即就会被抓住,谁也别想逃脱。审讯定案,证据确凿,立时服罪,无法抵赖。赵广漢还特别善于了解事情的真相,市井中一些细小的不法之事他都知道。有几个长安少年,曾在一处偏僻的空房中商议共同抢劫,坐下话没说完,赵广漢已派官吏前来将他们逮捕治罪,一个个都招认服罪。类似情形,说明赵广漢察觉奸邪之人,揭露隐秘之事有如神灵一般。赵广漢担任京兆尹时期,长安地区政治清明,官吏百姓们赞不绝口。老辈人认为,自漢朝建立以来,没有一个京兆尹能比得上赵广漢。 赵广漢就是一个典型的酷吏。鼓励人民互相揭发,这是弱民的手段,短时间内也许会达到整肃治安的效果。但长此以往必然造成社会风气的败坏,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信任、冷漠。得不偿失。
中宗孝宣皇帝本始四年(辛亥、西元前70年) 春,三月,乙卯,立霍光女为皇后,赦天下。初,许后起微贱,登至尊日浅,从官车服甚节俭。及霍后立,舆驾、侍从益盛,赏赐官属以千万计,与许后时悬绝矣。 春季,三月乙卯(十一日),立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大赦天下。当初,许皇后出身微贱,登上皇后宝座的时间不长,其侍从、车马、服饰等都非常节俭。及至霍成君立为皇后,车驾、侍从等日益盛大,对官属的赏赐以千万计,与许皇后时有天壤之别。 谁让人家后台硬呢。 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同日地震,或山崩,坏城郭、室屋,杀六千余人。北海、琅邪坏祖宗庙。诏丞相、御史与列侯、中二千石博问经学之士,有以应变,毋有所讳。令三辅、太常、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各一人。大赦天下。上素服,避正殿五日。释夏侯胜、黄霸;以胜为谏大夫、给事中,霸为扬州刺史。 夏季,四月壬寅(二十九日),四十九个郡、国同一天发生地震,有的地方发生山崩,毁坏城郭、房屋,死亡六千余人,北海郡(治所位于今山东昌乐县)、琅邪郡(治所位于今山东诸城市)的太祖、太宗庙也被震坏。漢宣帝下诏,命丞相(百官之首,最高行政长官)、御史(负责监察的官)与列侯(二十等爵位中的最高一级)、中二千石官员(九卿级别的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等,向精通经书的学者广泛征询应付灾异事变的办法,不要有所避讳。又命三辅(京城长安周边的三个郡: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太常(九卿之一,负责礼仪、祭祀)、内郡国(非边境地区的郡和封国)各举荐贤良、方正之士各一人。大赦天下。漢宣帝身穿素服,避开皇宫正殿五天。释放夏侯胜、黄霸,任命夏侯胜为谏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给事中(皇帝的顾问),黄霸为扬州刺史(监察范围为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江西)。 这场地震太大了,全国一半地区都受到了影响。当时人们认为,天灾是上天对人间的警示,多为帝王有所过失。因此每逢灾祸发生,帝王都要自我反省。这也是皇帝自我检查不足的好机会。 胜为人,质朴守正,简易无威仪,或时谓上为君,误相字于前;上亦以是亲信之。尝见,出道上语,上闻而让胜,胜曰:“陛下所言善,臣故扬之。尧言布于天下,至今见诵。臣以为可传,故传耳。”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建正言,无惩前事!”胜复为长信少府,后迁太子太傅。年九十卒,太后赐钱二百万,为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 夏侯胜为人正直质朴,平易近人,没有威仪,有时竟称皇帝为“君”,或在皇帝面前直呼别人的表字,而漢宣帝却也因此而亲信他。有一次,夏侯胜晋见漢宣帝,出宫后将漢宣帝讲的话说给别人,漢宣帝知道后责备夏侯胜,夏侯胜说:“陛下的话说得好,所以我才转告别人。昔日帝尧的话天下传扬,至今还被人背诵。我认为陛下的话值得传扬,所以才传扬。”每当朝廷商议国家大事,漢宣帝知道夏侯胜一向直率,便对他说:“先生发表高论时,不要把以前的事放在心上。”不久,夏侯胜重新担任长信少府(掌管太后的府库),后调任太子太傅(负责教育太子)。夏侯胜九十岁时去世,太后特赐奠仪二百万钱,并为夏侯胜之死穿了五天素服,以报答师恩。儒生们都引以为荣。 夏侯胜在宣帝面前少礼直言。宣帝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重用他。说明宣帝为人非常宽厚,擅于采纳不同意见。当然夏侯胜如此恃才自傲,不懂礼数,也是很不合适的。尤其是把他和皇帝的私人对话传出去,如果遇上不是像漢宣帝这样宽容的皇帝,就要治他的罪了。 五月,凤皇集北海安丘、淳于。 五月,有凤凰聚集在北海郡的安丘(今山东安丘市)、淳于(今山东潍坊市坊子区)二县。 广川王去坐杀其师及姬妾十余人,或销铅锡灌口中,或支解,并毒药煮之,令糜尽,废徙上庸;自杀。 广川王(封国都城位于今河北冀州市)刘去被指控杀死自己的老师和姬妾十余人,或将熔化的铅汁、锡汁灌入口中,或被肢解,再掺上毒药烹煮,使之糜烂。漢宣帝废去刘去的王爵,将其放逐到上庸郡(治所位于今湖北竹山县)。刘去自杀。 这个广川王简直是禽兽不如啊,简直是桀纣再世。得到如此下场也是罪有应得。
中宗孝宣皇帝地节元年(壬子、西元前69年) 春,正月,有星孛于西方。 春季,正月,西方天空出现异星。 楚王延寿以广陵王胥,武帝子,天下有变,必得立,阴附助之,为其后母弟赵何齐取广陵王女为妻,因使何齐奉书遗广陵王曰:“愿长耳目,毋后人有天下!”何齐父长年上书告之,事下有司考验,辞服。冬,十一月,延寿自杀。胥勿治。 楚王(封国都城位于今江苏徐州市)刘延寿认为,广陵王(封国都城位于今江苏扬州市)刘胥是漢武帝的儿子,一旦天下发生变故,肯定会被立为皇帝,于是在暗中依附、帮助广陵王,为自己王后母亲的弟弟赵何齐娶了广陵王的女儿为妻,因而派赵何齐送信给广陵王说:“希望您密切注意,争天下之事不要落到别人的后面!”赵何齐的父亲赵长年上书朝廷,告发了此事,漢宣帝命有关部门审讯调查,刘延寿供认服罪。冬季,十一月,刘延寿自杀,刘胥免予追究。 这股风就是漢宣帝赏赐霍光造成的。让大家觉得拥立皇帝就是大功一件。于是纷纷开始在潜在的皇位继承人身上下注。 十二月,癸亥晦,日有食之。 十二月癸亥晦(三十日),出现日食。 是岁,于定国为廷尉。定国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 这一年,于定国担任廷尉(九卿之一,最高司法官)。于定国处理疑难案件,执法公平,他一心同情鳏夫、寡妇,凡罪证不够确凿的,都从轻判决,十分审慎。朝廷赞扬他说:“张释之当廷尉,天下没有蒙冤之民;于定国当廷尉,人们自己就相信不会被冤枉。” 廷尉掌管天下刑狱,在审判时应当慎重,遇到疑难案件,如果冤枉了好人,则不仅让真凶逍遥法外,而且让无辜的人遭罪。如果尺度轻一些,宁纵勿枉,则造成的后果会轻一些。两害相权取其轻,在确实不能查清案件的情况下,还是疑罪从无比较好。
中宗孝宣皇帝地节二年(癸丑、西元前68年) 春,霍光病笃。车驾自临问,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去病祀。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三月,庚午,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中二千石治冢,赐梓宫、葬具皆如乘舆制度,谥曰宣成侯。发三河卒穿复土,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奉守;下诏复其后世,畴其爵邑,世世无有所与。 春季,霍光病重,漢宣帝亲自前往探望,为他流泪。霍光上书谢恩,表示希望能在自己的封地中分出三千户,封兄长霍去病的孙子奉车都尉(掌管皇帝车驾)霍山为列侯,以祀奉霍去病的香火。当日,漢宣帝任命霍光之子霍禹为右将军。三月庚午(初八),霍光去世。漢宣帝与皇太后亲自前往霍光灵堂进行祭悼,命令中二千石官员负责霍光墓的修建事务,赏赐棺木、葬具等,都与御用规格一样;赐霍光谥号为“宣成侯”;征调三河地区(东都洛阳周围的三个郡:河南郡、河东郡、河内郡)的兵卒为霍光挖掘墓穴,将棺木埋葬后,在上面筑起坟茔;拨出三百家民户侍奉墓园,设置长、丞负责守墓和祭祀事务。漢宣帝还下诏免除霍光后代子孙的赋税、徭役,让他们继承霍光的封爵、食邑,世世代代、永远不变。 如此优厚的待遇,与霍光的功劳不相称。德不配位,这笔债要由霍光的后代来还了。 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国家新失大将军,宜显明功臣以填藩国,毋空大位,以塞争权。宜以车骑将军安世为大将军,毋令领光禄勋事;以其子延寿为光禄勋。”上亦欲用之。夏,四月,戊申,以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御史大夫(最高监察官)魏相向漢宣帝上了一道秘密奏章,其中说道:“国家最近丧失了大将军,应当对另外的有功大臣明示尊崇、显扬,以镇抚各诸侯封国,不要使大将军之位空缺,以免引起朝臣争权。我认为应任命车骑将军张安世为大将军,不要再让他兼领光禄勋(宫廷侍卫统领)事务;任命张安世之子张延寿为光禄勋。”漢宣帝也想任用张安世。夏季,四月戊申(十七日),任命张安世为大司马(武职中的最高官)、车骑将军,主管尚书事务(实际的宰相)。 凤皇集鲁,群鸟从之。大赦天下。 凤凰在鲁国聚集,成群的飞鸟追随。大赦天下。 凤凰是祥瑞的象征,国有喜事,因此大赦天下。 上思报大将军德,乃封光兄孙山为乐平侯,使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魏相因昌成君许广漢奏封事,言“《春秋》讥世卿,恶宋三世为大夫及鲁季孙之专权,皆危乱国家。自后元以来,禄去王室,政由冢宰。今光死,子复为右将军,兄子秉枢机,昆弟、诸婿据权势,在兵官,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浸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 漢宣帝想报答大将军霍光拥立自己作皇帝的大德,便封霍光兄长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为乐平侯,命他以奉车都尉的身份主管尚书事务。魏相通过昌成君许广漢向漢宣帝上了一道秘密奏章,说道:“《春秋》讥讽由贵族世代为卿的制度,厌恶春秋时宋国三代没有大夫和鲁国季孙氏专擅国政,都使国家陷于危亡混乱之中。我朝自孝武皇帝后元以来,皇室不能控制各级官员的俸禄,朝政大事都由职权最高的大臣决定。如今霍光虽死,他的儿子仍为右将军,侄儿掌管中枢事务,兄弟、女婿们都身居权要之职,或担任军事将领,霍光的夫人显以及几个女儿都在长信宫门录有姓名,甚至半夜也能叫开宫门出入。霍氏一门骄奢放纵,恐怕会渐渐难以控制,所以应设法削弱他们的权势,消灭他们可能会生出的阴谋,以巩固皇家的万世基业,也保全功臣的后代子孙。”依照惯例,凡上书朝廷,都是一式两份,其中一份注明为副本,由主管尚书事务的人先打开副本审视,如所奏之事不妥,则不予上奏。魏相又通过许广漢向漢宣帝建议,取消奏章副本,防止阻塞言路而蒙蔽皇上。漢宣帝认为很对,下诏命魏相担任给事中,全部采纳了魏相的意见。 霍光死而魏相得宠,这就是后世大臣兴废而国政变更人才进退的开端。霍光并不是完全坏的一个人。严延年在朝堂上弹劾他,他不怪罪;田延年曾与霍光共谋废立皇帝,而田延年犯法后,霍光也不徇私情,将其按律治罪;悍妻毒死皇后,霍光想去告发,但于心不忍而犹豫不决。上书的人必须先把副本呈送领尚书事的官员,待领尚书者看过之后才能上奏,这是霍光吸取昌邑王失德的教训后采取的措施,目的是匡正少主视听。只是由于他不知道宣帝的智慧与才能,因而做得有些过头罢了。如果魏相在霍光活着的时候提出废除副本制度,这也是正当的。做人臣的,如果有涉及国家纲纪大事的言论,很难有所不避,何况霍光还可以听取不同意见,而不会自恃权势拒不接纳。等霍光死后才说,可见魏相的心是不够忠诚的。而后世朝代中,新任宰相一上台便对前任宰相百般挑剔,恨不得将前任的政策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做法,源自于魏相。于是上下相违、朋党兴起,国家政策屡屡变更。到了宋朝,宰相换人,皇帝竟然为此而改年号。权臣有感于此,便贪恋权位、广树党羽,以免下台后遭到清算。这种危害,在宣帝之前是没有过的,可见魏相这种行为的危害。 帝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霍光既薨,始亲政事,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以漢世良史,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漢宣帝出身于民间,了解下层人民的艰难困苦。霍光死后,漢宣帝开始亲自主持朝政,励精图治,每隔五天,就要召集群臣,听取他们对朝政事务的意见。自丞相以下,群臣各就自己负责的事务分别奏报,再将他们陈述的意见分别下达有关部门试行,考察、检验其功效。凡任侍中(皇帝的顾问)、尚书的官员有功应当升迁,或有特殊成绩,就厚加赏赐,甚至及于他们的子孙,长久不改变。中枢机构严密,法令、制度完备,上下相安无事,没有人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至于任命州刺史、郡太守、封国丞相等高级地方官吏,漢宣帝总是亲自召见询问,观察他的抱负和打算,再考察他的行为,看是否与他当初说的一样。凡查出有言行不统一的,一定要追究其原因何在。漢宣帝常说:“老百姓之所以能安居家乡,没有叹息、怨愁,主要就在于为政公平清明,处理诉讼之事合乎情理。能与我一起做到这一点的,不正是那些优秀的郡太守和封国丞相等二千石官员吗!”漢宣帝认为,郡太守为治理官吏和百姓的关键,如变换频繁则容易引起治下百姓的不安。百姓们知道他们的郡太守将长期留任,不可欺罔,才能服从郡太守的教化。所以,凡地方二千石官员(即郡太守、封国丞相)治理地方有成效的,漢宣帝总是正式颁布诏书加以勉励,增加其官阶俸禄,赏赐黄金,甚至赐爵为关内侯(仅次于列侯的高爵,有食邑无封地),遇有公卿(三公和九卿的统称)职位空缺,则按照他们平时所受奖励的先后、多少,依次挑选补任。因此,漢朝的好官,是以这一时期最多,号称中兴。 漢朝建立之初,面对战乱后的满目疮痍,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人民得到安歇,国力快速恢复,到武帝时代,凭借文景留下的雄厚家底,开始大规模开疆扩土,漢军南征北战,大破匈奴,收西域,灭朝鲜,平南越,开创了漢朝武功的极盛,但也耗尽了国家的财力和民力。武帝晚年调整政策,减少战争活动,昭帝和宣帝继承了此政策,因此国力又重新恢复。特别是宣帝,任用贤臣,使朝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漢朝迎来了又一个盛世。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用在漢朝的发展上最合适。 漢宣帝也很注重维护地方官的权威。地方官在一个地方任职时间长,才能充分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并确保其施政方针的连续性。漢朝得国正,于是漢宣帝可以充分信任地方官,不担心他们尾大不掉伺机造反啥的。而得国不正的朝代,往往心虚,生怕地方官有了权威会造反,于是想方设法削夺其权力,频繁调动也是一个重要手段。这样一来,官员到一个地方,还没干出啥成绩就被急急忙忙调走了,新来的官又要从头开始。这样不利于地方建设。 匈奴壶衍单于死,弟左贤王立为虚闾权渠单于,以右大将女为大阏氏,而黜前单于所幸颛渠瘀氏。颛渠瘀氏父左大且渠怨望。是时漢以匈奴不能为边寇,罢塞外诸城以休百姓。单于闻之,喜,召贵人谋,欲与漢和亲。左大且渠心害其事,曰:“前漢使来,兵随其后。今亦效漢发兵,先使使者入。”乃自请与呼卢訾王各将万骑,南旁塞猎,相逢俱入。行未到,会三骑亡降漢,言匈奴欲为寇。于是天子诏发边骑屯要害处,使大将军军监治众等四人将五千骑,分三队,出塞各数百里,捕得虏各数十人而还。时匈奴亡其三骑,不敢入,即引去。是岁,匈奴饥,人民、畜产死什六七,又发两屯各万骑以备漢。其秋,匈奴前所得西居左地者,其君长以下数千人皆驱畜产行,与瓯脱战,所杀伤甚众,遂南降漢。 匈奴壶衍单于死后,其弟左贤王即位,称为虚闾权渠单于,封右大将的女儿为大阏(yan一声)氏(zhi一声)(匈奴单于的妻子),废黜了前单于宠爱的颛渠阏氏,引起颛渠阏氏的父亲左大且渠(单于下属的高级武官)的怨恨。这时,漢朝认为匈奴已无力侵扰边疆地区,将塞外各城的屯守士卒取消,使百姓休养。匈奴单于听到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召集贵族商议,打算与漢朝和亲。左大且渠想要破坏此事,便对单于说:“以前漢朝使臣前面来,大兵跟随在后。如今我们也效法漢朝的办法,先派使臣到漢朝,然后发兵袭击。”于是请求单于派他与呼卢訾(zi一声)王各率骑兵万人,南下沿漢朝边塞一带打猎,相互会合后就一齐攻入漢朝。但是,匈奴两路大军尚未到达漢朝边塞,恰好先有三名骑兵逃到漢朝归降,报告了匈奴的入侵阴谋。于是漢宣帝下诏征调边疆骑兵屯守各要害地区,派大将军军监(大将军的军事助手)治众等四人率领五千骑兵,分三路,各出塞数百里迎击,分别擒获匈奴数十人而回。当时匈奴见己方三名骑兵逃跑,便不敢进入漢边,于是率兵退走。这一年,匈奴发生饥荒,人民、牲畜死亡十分之六七,又征调两路骑兵各万人以防备漢朝袭击。秋季,匈奴以前所降服,居住在匈奴东部地区的西族部落,数千人在其首领的率领下,全都驱赶着自己的牲畜迁徙,与匈奴边防军遭遇,相互交战,杀伤极多,于是向南归降漢朝。 夷狄畏威不畏德,一会不打他们,他们就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