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一个快要被陪读逼疯了的妈妈,都该看看这篇文章

 eln 2019-01-14

每一个快要被陪读逼疯了的妈妈,都该看看这篇文章

每一个快要被陪读逼疯了的妈妈,其实期望达到的状态是:孩子并不是因为父母的威吓、新年的糖果、玩耍的自由、严苛的时间表而努力写作业,而是为了TA对自我成就的期待而努力。后者是由内而外的动力,持久不息的原动力。

作者:郝景芳;本文来源:公众号“晴妈说”(ID: qingmashuo)。(本文插画来自童行学院合作插画师lost7)。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经常听到一个问题:“小孩子做作业总是拖拉,父母坐在旁边管得辛苦,怎么办?”之前一直没有写,因为自己家孩子还小,没有这个问题。最近问的人越来越多,我把我的一些经验和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研究,放在一起说说吧。

一、

如果只谈浅层的时间管理,那么应对办法无非也就是传统的方式:威逼利诱、循循善诱。具体而言就是三板斧:威吓孩子、奖励孩子、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引导孩子。

这三种方法有效吗?有效。

小孩子从一岁之后总像发条没上好的玩具,乱跑乱撞。父母想让孩子按自己的期望行动,难免需要吼一吼,或者在墙上贴个小红花表单,用糖果玩具做奖励。

此外,更有耐心的父母,会用孩子友好型方法,引导孩子行为。例如晚上八点一边做游戏一边洗澡,之后一边读书一边喝奶,之后一边聊天一边在床边哄睡......

具体到写作业呢?威逼利诱和循循善诱调节使用。让孩子体会到不写作业的后果(会被老师批评、罚站),拖延的后果(晚睡早起,白天困);让孩子体会到好好写作业的好处(设置写作业的小红花积分和奖赏制度);陪孩子写作业,让孩子感觉写作业不困难。几项加起来,多数时候能确保听从了,但效果不稳定。

每一个快要被陪读逼疯了的妈妈,都该看看这篇文章

二、

在进入深层解决方案之前,我先讲一种更可行的激励方案:以时间为奖赏。

很多时候,当我们提到“赏罚”,总觉得是特别简单的事,不就是打嘴巴和发糖吗。但很多时候却发现赏罚不好用,例如打了孩子下次也一样,或者许诺给孩子买玩具也不管用。那是怎么回事?

原因很可能是:激励没有设置正确。

最有效的赏罚,就是“以即时因果为赏罚结果”。孩子越小,即时性越重要。如果做一件事的好处和坏处都在未来,那激励作用就很弱。“你快点写作业,长大了找好工作”这基本上说了等于没说。

那快点写作业有什么当下的好处呢?最有效的好处在于给自己赢得时间。赢得时间做什么呢?当然是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看动画啦、看书啦、打游戏啦,什么都可以。

很多父母的激励机制问题出在哪儿呢?出在“赢得时间没有好结果”,孩子快点做完作业之后,又给孩子更多额外的练习,那孩子怎么会有动力呢?类似的还包括快点做完作业就得快上床睡觉......

这就好比公司,如果努力工作的结果只是给自己增加更多工作,那谁也不傻,久而久之就都磨洋工了。能起到激励作用的只能是:赢得的时间全归我自己。

不写完作业不能玩,写完作业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真实落地,孩子就能被激励起来。这就好比公司里的业绩奖励制度。

也许有的父母会对上面的建议大惊失色,“快点写完作业不就是为了做更多练习吗?”这就涉及到父母的焦虑问题了。如果父母焦虑到了不敢让孩子玩,那么孩子的时间管理问题可能很难解决——让孩子无法自觉的,正是父母不敢放手的焦虑感。

每一个快要被陪读逼疯了的妈妈,都该看看这篇文章

三、

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的深层解决方案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问问自己,我们想让孩子达到的最终状态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最应该让孩子达到的是:心里有数。也就是知道自己的作业有多少、写了多少、还需要多久、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会......这就是一种自主的状态了。

这种情况下,时间管理是表象,自我认知是内核。孩子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的学习状态。比时间管理更深层的,是自我管理。

这种状态也太理想化了吧?孩子有可能做到吗?

有可能啊!我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长大的。从小学开始,父母就不会过问我的作业。我有时放学先写作业再看电视,有时候先和小朋友在外面玩到天黑,回家再写作业。全程自己安排。成年后我之所以能自如地管理时间,就缘于从小学开始的自我管理。

想让孩子做到自我管理,并不一定需要这个孩子是牛娃,而只需要这个孩子有两点特质:对自己的状态有自我认知;对自己的成就有自我要求。

自我认知是“心里有数”的第一层:清楚自己的现状。对小孩而言,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你问他“你学会了吗”,“你哪儿没学会”,“你任务都完成了吗”,他都是答不上来的。

自我要求是“心里有数“的第二层:清楚自己想怎样。只要有期许,就有自我调节。

在这两点状态下,哪怕这个孩子不是争强好胜的类型,也不是次次第一名的学霸君,也可以有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四、

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从很小就开始发展的。父母多用鼓励、支持的态度,孩子比较容易获得自我管理能力,过度控制和惩罚不利于孩子发展自我管理。与孩子的语言对话能让孩子生成自我概念。

  • 先说“自我认知”

没有人能先天就对自己了解得清楚,有许多人,到了中年依旧对自己懵懵懂懂。自我认知,首先需要有一种“向内看”的习惯,就好像一盏内在探照灯,时不时照一照自己。

这一盏内在探照灯,是如何点亮的呢?是会被对话所点亮。当父母和孩子对话的时候,经常用提示性问题和提示性语言让孩子关注他的自我状态,时间久了,孩子会把这样的思维和表达作为自己的习惯。例如:

“你现在想看这本数学册子吗?”


“你不高兴,是因为觉得他说得不对吗?”


“积木倒了,你心里有挫败感,这很正常。没关系。”


“你担心自己说得不好,是吗?”


“你不喜欢这个老师吗?”

所有这些对孩子状态的问询和描述,都让孩子头脑中获得了自我认知的意识。久而久之,他可以越来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状态,也可以开始对比自己的变化。

我女儿两岁多的时候,遇到事情只有第一层次反应,或哭或笑或愤怒;

三岁多,可以自己表述自己的状态,并自我安慰或鼓励。例如搭乐高失败,会告诉自己“没事,搭不好也没关系”,然后对我解释“我本来想放这边,但是一不小心碰到了那边,就给碰倒了”;

四岁之后,她开始有“连续自我”的意识,会开始自我比较,在搭积木没搭好的时候,会说“以前小时候,我搭不好还会大哭呢,现在我就不哭了”。这就意味着,她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状态,而且意识到自己状态的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自我认知水平年年提升,到小学之后可以达到习惯。

  • 再说“自我要求”

“自我要求”要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增加了自我掌控的主动性。这也需要两点:一是孩子对自身能力有自豪感;二是孩子能做到自我控制。

对于自豪感,也就是心理学上提到的“自我效能感”,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主动性至关重要。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擅长学习,擅长哪方面学习,因此不容易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父母就是需要潜移默化让孩子感受到“我很擅长学习”,从而让孩子对于自我有自豪和期待。这也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对话。例如:

“哇!你能把这个拼图拼起来啦!半年前还不会呢。”


“这是你自己搭的吗?太惊人了!”


“你已经理解了几十和几百,也太棒了!。”


“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简直了不起。”


“你说得对,你的逻辑推理不错。”

这个世界上,其实所有小孩子的认知进步轨迹都是差不多的。区别只在于,一部分孩子懵懵懂懂就长大了,另一部分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并感觉“我好棒”。

每一个快要被陪读逼疯了的妈妈,都该看看这篇文章

五、

如何让孩子把自豪感转化为自我要求呢?重要的一步是让孩子把成就归功于自我。也就是说,让孩子不仅感觉到“我在进步”,而且将进步归因于“是因为我自己努力想办法”。人格研究中曾发现,一个稳定高自尊的人,会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稳定性因素。

父母有的时候教孩子一些东西,很期望瞬间看到效果,也就是“我一教,你就学会了”,但这种瞬时学会反而难以给孩子自我成就的归因。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按指令做事情,是很难产生“我好棒”的成就感。只有自己琢磨来琢磨去,把一个东西做成了,才会有自我的强烈满足。

因此,父母需要让自己耐心下来,不急于求成,功劳退隐,让孩子自我成就。

我并没有教孩子写字、写数字,某一天问她,你会写3吗?她开始自己回忆3的样子,最后自己试了半天,在纸上画出歪扭的1,2,3,当时她简直喜出望外,在房间里大声喊,“我会写123啦!我会写123啦!”那种喜悦,蔓延整个房间。如果是一笔一画教她,并严格督促完成,她是无论如何不会有这种喜悦的。

这就是自我归因的喜悦。在自我归因的基础上,逐渐让孩子理解努力的意义,才有意义。

每一个快要被陪读逼疯了的妈妈,都该看看这篇文章

六、

我们期望达到的状态是:孩子并不是因为父母的威吓或奖励而努力写作业,而是为了对自我成就的期待而努力。后者是由内而外的动力,持久不息的原动力。

想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让孩子建立“我能行”“我努力就会更棒”的底层信念。这并不是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念,它要求孩子多次体会到自己努力和成就的联系,才能慢慢建立起信念。

时间段上,从两三岁开始就可以有意识培养,在四五岁到学龄前,如果问我有什么是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是,大概就是这种自我感的培养吧。生活中问孩子“你需要帮忙吗?”如果孩子回答“不需要”,那就让其自己做。

总之,当我们督促孩子写作业,我们需要问问自己:我们想达到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是“写完作业”本身,是让孩子懂得“遵守时间表”,还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掌控”?

这就好比开车。如果目标是到达终点,那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父母做司机,孩子做乘客。如果目标是学会开车,那么就应该让孩子做司机。孩子也许一开始不会,但这是学会开车的唯一途径。如果父母忍不住自己爬到司机的位置上,让孩子一直做乘客,最终抱怨孩子怎么还学不会开车。不啻为南辕北辙。每一个快要被陪读逼疯了的妈妈,都该看看这篇文章

意犹未尽

每一个快要被陪读逼疯了的妈妈,都该看看这篇文章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